版块   文化振兴   刘吕红等:论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
返回列表
查看: 116|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刘吕红等:论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4410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8-22 09: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刘吕红,女,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磊,男,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话语作为具有时代性范畴的概念表达,在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动态秩序中话语形式不断衍化,话语内容不断凝聚,成为特定时代、特定事物的突出思想表征,成为理解历史进程中相关思想的语言内容。现代化话语作为现代化实践进程中特定性历史存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前移,在“时间—空间”互动中不断被演化、重塑并生成具有明显政治倾向的包括话语符号、话语内容、话语逻辑与话语表达的现代化话语体系。从现代化演进史看,因受生发境遇、发展优势、时空交错、总体态势的复合因素影响,使得西方国家基本主导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从而形成以“西方中心论”为代表的符合西方国家发展需要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引致“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陷入西方现代化话语的“发展陷阱”。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语言、中国风格的话语叙事逻辑来呈现中国实践,进而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主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以回答“现代化之问”为根本导向,在对现代化“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统一把握的基础上,将现代化发展置于中国语境中进行多维考察,创造性地建构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彰显中国道路的现代化话语体系。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在“去西方化”的现代化模式创新中,打破了长期以来因西方现代化话语输出而形成的“单一现代化”模式,展现出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现代化叙事新图景。显然,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回顾与总结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系列论述,探讨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对于整体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纵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而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内容逻辑
话语内嵌于政党治国理政的表达与过程中。现代化话语本质上体现为历史史实、实践进程、内容框架等要素在现代化追求中表征出的一整套叙事范式。通过分析邓小平有关现代化叙事材料,基于话语叙事的不同要点,揭示话语叙事的展开逻辑,提炼话语叙事的内容体系,是科学把握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关键。1.立足点: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场域中展开“三步走”现代化叙事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场域形塑了独特的话语内容,呈现出各式各样的话语叙事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场域,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代化理论、继承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时间表与路线图,构成了这一时期现代化叙事的立足基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是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为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而提出的伟大构想,本质上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具象化表达,创造出现代化叙事的独特内容。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上明确强调:第一步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邓小平对“三步走”的现代化问题的回答,对相关现代化话语的内容叙事,内含着以下几层深意:一是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建构现代化话语。邓小平将现代化置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属性空间,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共同富裕”的话语表达,回答了现代化的“人民之问”。二是从党的初心使命的立场来建构现代化话语。邓小平强调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自主性建构要求,将党的现代化话语与其他政党区别开来,指明了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与方向,回答了现代化的“政党之问”。三是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来建构现代化话语。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等现代化的复合型命题,邓小平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话语表达,凸显了中国现代化的整体性发展要求,构成了由“现代化国家”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原初话语形态,回答了现代化的“中国之问”。2.突破点:在创新社会主义经济范式中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叙事从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看,无论是具象化的现代化实践领域,还是多样化的现代化要素体系,都离不开特定的经济发展范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两制并存”的现代化格局中,长期存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经济“范式之争”,进而衍生出经济“话语之争”,使得在对选择何种经济范式的现代化实践中,恰中肯綮地将其作为划分社会制度的重要标志,陷入经济体制与社会制度二元对立的现代化发展话语困境中。改革开放新时期,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突破西方传统主流经济学对经济范式、经济体制的陈旧定义,依循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和新情况、新要求,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话语,为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经济话语支撑。邓小平在对经济问题的阐释中回答了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导向,总体上谋划了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范式。具体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邓小平对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大话语创新,从经济发展方式、生产力发展要求、经济发展属性等多维层面解析了制度属性与经济属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公式的束缚,从而在理论层面破除了传统经济范式的认知迷雾,在实践层面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将商品经济上升到市场经济的维度,跳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发展思维,对商品、货币、交换、流通、消费、利润等经济基本要素进行现代化解读,指出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都包含这些基本要素,其越具有活力,就越具有效率,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为此,邓小平指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一论述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统一起来,将计划与市场作为经济手段,明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范式与话语内核。3.着眼点:在立足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中展开“小康之家”“共同富裕”现代化叙事邓小平以“小康之家”的现代化话语表达,呈现出对人民主体性地位的现代化确认。“小康”一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达,集中体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邓小平将“现代化”与“小康”统筹起来,将其置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话语语境中,使“小康”概念、范畴与逻辑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原来不可到达的“彼岸世界”,在中国现代化实践中具体化为可以到达的“此岸世界”。他提出的“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是对中国现代化话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原初表达样态,代表着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现代化话语内核。19828月,邓小平在谈及何为“小康”时再次强调:“小康是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人均八百美元。”他将“小康”的抽象性概念具化到操作性层面,为现代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随着现代化实践的深入,邓小平对“小康”的现代化认识不断深化,将“小康社会”定义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拓展了中国现代化话语的内涵与外延。邓小平以“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话语表达,呈现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化解读。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结束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时提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这是党首次提出关于“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话语。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以人民利益作为现代化发展的立足点,进一步丰富与创新了共同富裕的话语表达,即先富带后富并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本质上体现的是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邓小平从改革的视角来谈现代化发展,将共同富裕作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改革所坚持的重要原则。同时,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维度,阐释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导向在于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总之,邓小平将共同富裕与现代化高度统一起来,从共同富裕的内涵定义、发展要求等维度,创造性地提出有关现代化发展的话语内容,丰富了现代化话语的叙事表达,成为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4.关键点:在坚持发展生产力的遵循中展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现代化叙事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逻辑,生产力快速发展带来生产要素重组和生产结构变化,这必然引致生产关系的系统性质变,由此带来国家内部的整体性变革,从而促进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立足中国实践场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然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契合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内在需要。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遵循,推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现代化,不断丰富中国现代化话语内容。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认清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国情,创造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构成了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提出“一个中心”的经济现代化话语。他强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邓小平明确了经济建设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地位,并对此做出了通俗化的话语解答,成为理解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的话语遵循。邓小平对现代化的理解是系统的,他强调在推进经济现代化中要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方面,通过政治现代化建设,要明确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现代化。从领导力量、道路方向、执政基础、指导思想维度系统阐释了现代化的综合内容,推进了现代化话语内涵的丰富与发展。另一方面,邓小平将改革开放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他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所谓开放,是指大量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来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两大战略布局破解了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对外话语传播的关键性举措,拓展了中国现代化话语叙事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
二、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价值逻辑
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既符合中国现代化具体实际,又观照人类文明发展要求,形成了现代化叙事的逻辑框架,构筑起完整现代化叙事的内容表达,进一步夯实了现代化叙事的基础支撑,从而使得现代化话语在人民、国家、民族与人类立场上彰显出独有的价值意义,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1.人民立场:围绕人民美好生活展开现代化叙事在探索与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将人民置于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将“人民话语”嵌入现代化话语体系中,成为理解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要价值维度。具体来看,邓小平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他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人民的重视与关爱。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推进中国现代化谋篇布局中,邓小平将人民的话语不断丰富与发展,提出“三个有利于”的现代化发展标准,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回答了现代化发展“为什么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在邓小平现代化叙事中,不仅将人民视作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价值导向,形塑“为了人民”的现代化话语,而且将人民作为推进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力量,构筑“依靠人民”的现代化话语。邓小平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强调人民是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主体和推进力量,以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既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又需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经验,这样才能为推进中国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邓小平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显然,邓小平现代化叙事的人民价值逻辑以“人民美好生活”为核心立场,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话语作为中国现代化话语内容的重要价值构成。2.国家立场: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展开现代化叙事从深化问题研究的学理性看,探讨与揭示邓小平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展开的现代化叙事,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展开。从理论维度看,邓小平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话语表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初形态,明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视域。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并“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对“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原创贡献具有两层深远意义:一方面,将“现代化”这一理论命题与现实课题中国化时代化,是充分考虑中国实际、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体现出对现代化的自主性、主体性;另一方面,将“中国式的现代化”与“西方式的现代化”区别开来,是区别于西方的现代化活动、现代化结构、现代化形态、现代化样态等全新现代化范式,表明两种现代化发展类型在同一主题上的平等对话以及现代化进程中“有我”存在。从实践维度看,邓小平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文明”“共同富裕”等多维度的具象化实践战略布局,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3.民族立场:围绕实现民族复兴展开现代化叙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历史主题,党推进民族复兴的历程与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基本上是一致的。换言之,党将民族复兴与现代化高度结合起来,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由此形成了基于现代化实践对实现民族复兴的现代化叙事。一方面,邓小平将现代化与发展道路契合起来,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推进民族复兴。道路问题是基本问题,决定着现代化成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尤其关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与模式问题。他提出:“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来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非套用各种发展“模板”,而是基于实际水平、发展要求、资源禀赋等综合情况,探索符合自身需要的现代化道路,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根本发展途径,成为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邓小平将现代化与发展要求统一起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推进民族复兴。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框架设计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发展型”社会的现代化追求。现代化是“整体性”发展的现代化,民族复兴是“全面性”发展的民族复兴,二者都内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突出体现在“全面”二字,明确了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失衡”的弊端。4.人类立场:围绕人类文明发展展开现代化叙事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围绕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理论、现代化范式等重大问题形塑了一整套现代化话语体系,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邓小平坚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话语,引领人类文明发展。邓小平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正确分析国际形势,作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发展自己同维护和平是一回事情”的重要论断,逐步探索出一条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本质上看,邓小平对现代化与和平发展关系的话语叙事进一步解答了人类历史上迈向现代化的道路范式问题。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是一条“霸权崛起”的线性现代化道路,给后发现代化国家带来沉重灾难。西方国家凭借现代化话语优势,企图使其他国家依附于其发展模式,制造“单一文明”。邓小平原创的“和平与发展”的现代化话语,突破了西方国家对现代化话语的“霸权垄断”,给寄希望于独立发展的国家带来了新的思考。同时,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蕴含着独特的世界观、文明观理念,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邓小平深刻认识到现代化发展是世界性历史活动,本质上是不同国家的文明交流与对话,之所以会存在现代化话语优劣、现代化发展霸权,根本上是未能进行平等的文明对话。显然,从现代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逻辑看,“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邓小平在构建现代化话语体系中,明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现代化逻辑,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准备。
三、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方法逻辑
话语叙事方法本质上是基于叙事内容、遵循叙事规律的基础上,回答“如何说”的问题。如何科学完整地建构和体现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内容逻辑、价值逻辑等,需要搭建起一整套叙事方法。1.历史方法:基于“历史—任务”主题遵循展开现代化叙事现代化叙事既不是简单的理论话语表达,也不是一般的实践过程描述,而是立足于历史范畴的整体性话语架构。从邓小平现代化话语的历史叙事方法来看:一是基于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内在关联,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展开的。现代化与民族复兴本质上是两个不同内涵、不同目标、不同性质的事物,但在中国实践场域和话语语境中,二者却具有时空叠加的特点。邓小平接续未竟的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事业,在开创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基于大历史观维度,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推进中国现代化,是邓小平展开现代化叙事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方法。也正是在民族复兴的话语指引下,邓小平现代化话语始终有着明确的政治导向和发展方向,成为理解中国现代化的独特形式。二是基于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历史主线展开的。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发展命题,在不同社会制度属性下涵括发展要求、发展任务、发展目标等不同的内容,体现出现代化发展的多样范式。邓小平在对中国现代化的话语叙事中,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原创回答,奠定了中国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调,突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发展公式。三是基于现代化与世界交往的历史逻辑,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关切人类现代化发展这一根本历史潮流展开的。邓小平在论及什么是现代化、如何推进现代化的话语表达时,多次内含着现代化是一个世界历史潮流,引申出中国现代化要主动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话语,表达了在多元化世界交流中既汲取各国现代化发展经验,又分享中国现代化发展智慧,使世界各国在和平发展、交流共享的现代化运动中实现本国发展。2.比较方法:基于“共性—个性”范式特征展开现代化叙事比较方法是通过对现实形态层面的把握,围绕空间视域和历史维度对叙事内容和叙事主题的“共性—个性”“一般—特殊”进行比较,强化话语体系的叙事张力,全方位呈现话语叙事的理论内容、价值观念、发展形态等。具体来看,一是基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中国自主发展要求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方案,体现出中国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即现代化的“特殊规律”。同时,中国现代化并未“跳出”世界现代化发展范畴、“脱离”世界现代化运动浪潮,它遵循着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出现代化运动的一般逻辑。作为人类现代化史上的全新现代化发展方案,“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个性”体现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制定现代化发展时间表、路线图,迅速积累现代化物质财富;基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属性,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发展要求,超越“以资为本”的现代化;统筹“两个文明”的整体发展,推进“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超越“发展失衡”的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突出现代化发展的时代主题,跳出“霸权崛起”的现代化陈旧逻辑,提供了新的发展方案。二是邓小平将“中国式的现代化”置于世界现代化发展浪潮中,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中推进现代化实践,构建了中国自主的现代化话语体系。邓小平科学地把握了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内在关系,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史中窥探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推进现代化事业必须推进国家工业化,进而延展到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现代化等各领域,最后带来整个社会的全面转型。同时,邓小平明确了以科学技术、先进文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助推力,大力培育科学技术人才,夯实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总之,“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中国自主、中国特色“因子”与世界现代化“因子”统筹结合的系统性再造产物,在“中国式”与“西方式”的比较中,凸显了邓小平现代化话语的独特风格与气魄,有助于打造世界现代化和平发展的文明图景。3.哲学方法:基于“唯物辩证法”运思逻辑展开现代化叙事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推进理论创新和创造实践成果的重要哲学基础,成为理解和把握党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哲学密钥。邓小平不断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中国化时代化,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现代化问题,将现代化置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高度,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导向与未来走向,初步构建起中国自主的现代化话语体系。邓小平对现代化谋篇布局中的话语叙事与中国现代化面临的现实问题是紧密相关的,其阐述方式是以现代化实践为基本依据,以辩证思维方法构筑叙事路径并进行话语概括。具体来看,一是以问题为基本导向,建构现代化话语体系。从理论建构维度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内蕴着贯穿始终的问题逻辑,针对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将现代化置于复杂多变的矛盾体系和问题视域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例如,邓小平在创新社会主义经济范式中提到“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三个有利于”论断;在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时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等。二是坚持全面系统的观念,展开现代化叙事。现代化本质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坚持整体发展的观念,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基于中国特殊国情,城乡协调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将城乡关系置于“三农”问题的高度,为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临的城乡二元分割的困境,从工业发展导向、土地制度改革、资源要素倾向等方面支持乡村发展,缓解城乡差距。同时,邓小平坚持全面发展的观念,推进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邓小平将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形成“两手抓”“两手硬”的现代化话语。另外,邓小平坚持全局发展的观念,推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邓小平基于现实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解读,创造性提出“先富带后富”并逐渐走向共同富裕的论断,为实现阶段性现代化目标做出贡献。4.整合方法:基于“官方—民间”上下结合展开现代化叙事话语叙事的广度、深度与效度本质上取决于官方话语的权威性和民间话语的通识性。换句话说,就是在官方语境中要做好话语“自上而下”的叙事传播,在民间语境中要做好话语“自下而上”的叙事传播,促使整个社会理解与把握话语的核心内容,实现话语叙事的目的。邓小平在提出与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重大政治命题的话语叙事中,不仅立足于党和国家的战略高度,自主构建了一整套官方叙事的政治话语表达,在国内国际上保证了中国现代化话语内容的科学性和公信力,而且不断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话语大众化,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叙述其基本内容与精神实质,使得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叙事立体化、多样化、生动化。具体来看,一是邓小平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根本导向,通过一系列内容完整、逻辑自洽的现代化话语表达,在国家、民族、人民层面呈现出现代化的发展图景,标明中国现代化代表着更为深层的发展要义,反映了现代化话语的主题性、宏观性。同时,邓小平高度重视现代化话语的国际交流与传播,提高对外话语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二是邓小平在推进现代化话语叙事中侧重社会个体对现代化实践的体验与表达,使个体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身处现代化场域,以防止官方现代化话语叙事传播因过度抽象性、政治性而不被人民所理解和掌握。为此,邓小平在表述何谓现代化时,直接用“解决温饱”“小康之家”等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来叙述,实现了现代化话语传播的大众化,使民众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优势、制度优势、领导优势等。
四、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实践逻辑
新征程上系统揭示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实践逻辑,对于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叙事体系、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学理逻辑看,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基本遵循了本体、主体、载体等内在要素的建构逻辑。1.本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根本指导,以夯实中国现代化的话语导向马克思主义是关涉人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发展等整体性要素的理论集成。其中,对现代化概念、流变与特征的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现代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来源。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指导中国探索与推进现代化实践中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在“两个结合”中形塑了符合中国实际、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满足中国需要的现代化理论成果,创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范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并灵活运用其来分析与解决中国现代化面临的诸多难题,成功创造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形成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思想引领着邓小平现代化话语的叙事方向、叙事风格、叙事内容、叙事要求等,成为创新发展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实践遵循。邓小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系统科学回答了“推进什么样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怎样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大时代课题,并具体谋划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导向、阶段步骤、动力条件、资源要素、路径集成等内容,创造出一条体现理论科学、制度属性、人民特质、世界关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跳出了依附、模仿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老路,进而逐步架构起体现中国自主性、原创性、标识性、学理性、哲理性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呈现了在中国语境、理论视域、实践场域话语叙事的高度自信,为纵深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基本遵循。2.主体:推进党的领导和人民参与协同发力,以深化中国现代化的话语阐释坚持党的领导是邓小平现代化话语的立足基点,根本上关系到党对现代化话语的领导权问题。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强调:“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保证党的领导。我们之所以能经得起风浪,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一条保证。”党的领导确保了现代化话语的道路方向、目标导向等基本问题,增强了现代化话语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现代化才逐步建构起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实现了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性话语转换,使“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思路更加清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同时,在中国语境中,人民作为政治属性和法律属性的概念,其作为邓小平现代化话语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事实上关系到人民对现代化话语的接受度和现代化话语的生命力问题。现代化本质上属于历史性运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邓小平对现代化的探索与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广泛参与,正是基于此,现代化话语的合法性才得以确认。从世界现代化史看,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早已进入后现代化进程,其现代化发展水平与质量已处于领先地位,为何西方国家存在“两极分化”“发展失衡”的现代化困境,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是以“以资为本”“物质主义”为发展追求的。其现代化发展福利很大程度上被“少部分人”独享,使得其现代化合法性得不到“绝大多数”所理解与承认。对比而言,邓小平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既注重人民参与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共享,也强调人民参与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性。这使人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显现,确保了邓小平现代化话语的叙事活力。3.载体:创新现代化话语叙事理路,以拓展中国现代化的话语价值建构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既要遵循本体、主体的元叙事要求,也要立足现实场域变化,创新话语叙事的载体,在提高话语叙事准确性基础上,拓展现代化话语价值。为此,一是要创新现代化叙事理念,充分彰显其科学性与时代性。邓小平现代化话语的实践叙事中包含着创新性的发展理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现代化话语的叙事理念与不同的现实叙事场景紧密相连,表现出了渐进性的特征。在经济方面,邓小平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开始逐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动市场主体以及资本的力量,稳步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革新。在科技方面,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语论断,为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要创新现代化话语的叙事方式,提升其有效性、精确性。与传统话语叙事相比,以融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传播方式极大拓展了现代化话语的叙事空间,为话语传播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二是创新现代化话语传播机制。一方面,加强现代化话语的国内传播。党和政府作为现代化话语的倡导者和引领者,要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开拓话语传播平台,拓展现代化话语的传播途径,创新话语内容的传播形式,使人民群众增强对现代化话语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另一方面,加强现代化话语的国际传播。由于长期以来受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对外话语常常遭遇“被怀疑”“被选择性接受”,甚至处于“被误读”的处境。消除误解、促进沟通,亟须创新国际话语传播手段,引领现代化话语跨文化传播,赢得国际上的理解与认同。
编辑:思齐
文章见《中州学刊》2024年第8期“政治与党建栏目,因篇幅所限,注释、参考文献省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06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