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进程、逻辑及经验
返回列表
查看: 316|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进程、逻辑及经验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11-23 09: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刘吕红,女,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红艳,女,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布局若干国家中心城市,既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领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格局的关键举措。回顾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历史进程,探赜其演进逻辑,总结其基本经验,对新时代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意义重大,更是实现城市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color=rgba(0, 0, 0, 0.9)]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进程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于2005年首次提出,在此之前,是以“中心城市”的概念存在于理论界和学术界城市相关研究中的,并经历了“重要的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超大特大城市”等语意流转。改革开放以来,“中心城市”第一次出现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源起于1984年党中央对推进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部署,号召“中心城市要建立生产资料贸易中心”,以盘活全国物资流通。但此时的“中心城市”,仅仅发挥着一般大城市的作用,并没有被赋予特殊战略意蕴。真正开始培育、部署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中心城市体系,是从1995年“九五”计划开始的,并渐次由“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转变。因此,本文以1995年为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逻辑起点展开考察,并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主要任务的变迁、城市领域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时间节点,将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划分为三个阶段:19952005年的奠基探索阶段、20052012年的起步发展阶段及2012年以来的深化转型阶段。1.国家中心城市的探索与奠基(1995200519952005年是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奠基探索阶段。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为国家中心城市出场提供了实践场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这一时期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20世纪80年代之前,全国生产力布局整体呈现出一种较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为实现发展突破,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优先发展沿海、沿海带动内地的“两个大局”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被打破,东部地区一跃成为全国经济的领跑者,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远远超过西部地区。1995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GDP之比达到2.31。采取有力措施开发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九五”计划,首次提出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突破行政界线、形成若干个“跨省经济区域”,中心城市连区成片,使广袤西部活跃起来,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党中央再次强调要“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跨区域经济带。随着全方位开放格局深入推进,中国城市进入加快发展的“黄金时代”,上海、北京等千万人口以上的“超级城市”迅速崛起为区域龙头,并突破一区范围,逐渐辐射全国,为成为国家层面的中心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提高优化城市发展水平是这一时期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这一时期,党对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探索也需要更高层级中心城市的支撑。进入新世纪,城市领域的主要矛盾是“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相应地,党领导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优化布局、提高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围绕落实“五个统筹”,党重新部署了城市发展道路。在城市架构上,强化大的中心城市的功能,重点培育3个世界级城市、8个区域性特大城市、1个特区城市及扶持若干重点城市,在全国形成“中心城市—城市带—3大地带+12个城市密集区”的城市空间架构。在城市布局上,形成一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贸易、金融、信息中心,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新世纪前后,党领导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和城市化道路的实践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前提,指明了方向。20055月,建设部组织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首次官宣了“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和地位,明确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地位,2010年出版之际又将重庆纳入其中。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建设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中心城市新征程。2.国家中心城市的起步与发展(2005201220052012年是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起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指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以规划蓝本为指引完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明确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城市未来起飞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突出科学发展是这一时期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鲜明特征。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起思想统领作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决定了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第一要务,重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决定了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始终关照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决定了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实现城市建设各个环节、部分、方面的和谐协调,推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决定了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这一系统工程要捋清并处理好各方面、各领域的重大关系,既抓全局又重点突破,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提升。科学规划方案是这一时期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实践蓝本。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批复北京、天津等城市的总体规划方案及所在区域的专门发展规划,详细规划了各城市的基本定位、发展重点及阶段目标,体现了科学性、前瞻性和实操性。各中心城市政府也绘制了详细的建设规划和发展愿景。如2009年,北京市首次提出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目标,成立“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围绕建设基础、目标标准、地区协调等组织了多轮论坛,开启世界城市之路。2010年,重庆市组织了“西部大开发与国家中心城市规划发展国际论坛”,启动了《重庆国家中心城市重大行动计划》,围绕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主题进行规划部署。各类规划蓝图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设置了科学合理的结构安排,展望了城市发展更长的时空境遇,实现对自然地理等物质世界改造和城市发展规律等认识世界的双向结合,成为党领导五大城市建设的“导航仪”和“风向标”。大力发展生产是这一时期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这一任务的实现,主要围绕改革和建设两条线展开。在改革方面,党将经济试点、制度变革等使命赋予国家中心城市,在各城市设立各类的综合性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等推进改革,并形成配套的党的领导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建设方面,提升生产力布局、交通架构、生态环境与人口聚居等协调能力,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加快交通、市政等基础功能的开发,完善国家中心城市的支撑要件;优化城市功能定位,建成一批地标性建筑,重塑鲜明城市形象等。截至2012年,在党的领导下,首批五大城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家中心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向现代化大都市夯实了物质基础。起步发展阶段昭示着中国共产党迈出了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第一步,成功实现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从零到有的重大突破,在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自此,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围绕高质量发展继续提质升级,迈向深化转型发展的新阶段。3.国家中心城市的深化与转型(2012年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入深化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党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党对国家中心城市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指明了其建设方向;国家中心城市扩容增量、创新提质,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的双向提升,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支撑。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方向。习近平指出:“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党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始终,就是以创新理念强化创新供给,重塑城市升级的内外动能;以协调理念整合资源配置,实现城市整体功能最优化;以绿色理念铺垫城市底色,开辟生态优先建设路径;以开放理念打造国际竞争门户,拓展城市发展时空地域;以共享理念回应人民期盼,使全体人民共享城市建设成果。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新理论认识明确新时代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任务。党紧紧围绕什么是国家中心城市、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核心命题,不断深化对国家中心城市的理论认识。一是首次明确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概念,即“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指明国家中心城市应具备的“国家”性质、“中心”意义和“城市”层级,围绕引领区域发展、承担国家战略、参与国际竞争三大层次建设代表中国形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明确了建设方向和主要目标。二是改变国家中心城市出场方式,由国家直接“官宣”到通过文件批复赋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首批五个城市的“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是自然形成的,后批复城市尚未达到这一地位,需要通过先行赋予引导建设,也说明党对这一概念的认知更加清晰,领导更加务实,在充分尊重城市发展差异的基础上构建不同层级的国家中心城市体系架构。新发展要求规定了新时代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点。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双向提升。在数量方面,20162018年,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四个中部地区城市被纳入进来,国家中心城市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东中西均衡布局、南北方协调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在质量方面,围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9大城市集聚全球各类高端要素,设立各类研发中心及开放式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级科创中心,使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在城市建设中,将生态建设作为基础支撑工程,多个城市被评为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和幸福城市,城市居民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得到极大满足。2012年以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时期,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城市物质更加丰厚,结构更加完善,生态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新发展理念得到全面贯彻,国家中心城市对民族复兴的支撑作用更加有力。
[color=rgba(0, 0, 0, 0.9)]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逻辑
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和深入实践,历经奠基探索、起步发展、深化转型三个阶段,科学回答了“为什么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领导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中心城市、怎样领导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根本问题,逐步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道路,在价值遵循、实践展开、认知行进和目标追求等方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1.彰显从“物本”到“人本”的价值遵循逻辑,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得以贯彻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找到了唯物史观的钥匙,并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新世界观的终极目标。列宁也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和力量源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现从物质追求到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转变,人民城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显著标识。2005年以来,受社会主要矛盾的制约,城市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承载,首先承担的是夯实经济基础功能。国家中心城市作为高能级城市,肩负党和国家改革、竞争使命,更需要雄厚物质基础的奠基,“物”的发展由此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党领导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关照人的需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第一原则。习近平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城市思想指导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将人的生存、发展放在首位,满足人的需求成为新时代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逻辑和实践遵循。国家中心城市贯彻人民城市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民参与城市建设、人民管理城市事务和人民共享城市建设成果。9大城市在制定城市建设政策时都及时通过线上线下等各种途径问计于民,将衣食住行等人民最关心的事项融入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出真实反映人民要求的城市建设清单。城市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等政权组织行使权利、参政议政、管理城市,对涉及城市建设的各项事宜发表看法、提出建议。人民是国家中心城市的价值创造主体,也应该是成果共享主体,通过创新迭代、安全治理、生态改造和文化内嵌等举措,国家中心城市成为数字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和人文之城,成为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实践平台,人民的物质、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城市建设成果来之于民、惠之于民,人民成为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人民城市理念得到充分贯彻,国家中心城市成为贯彻人民至上思想的中心城市。2.彰显从概念到行动的实践展开逻辑,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实践特质愈加突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性。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植根于党领导城市建设的伟大实践,实现从概念口号到实际行动的实践转变,展现出蓬勃生机和实践张力。国家中心城市是党领导城市工作的一个新事物。党的十八大以前,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类指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行动纲要中,对建设步骤、内容、要求等描述都较为宽泛、笼统,一定程度上说明党对“什么是国家中心城市、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相关问题尚未形成统一、明晰的认识,在具体建设中表现出口号较多、行动较少的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将概念转化为行动、将认识贯彻进实践,彰显出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质。主要体现在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制定了更加清晰、更具可行性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成都、郑州等城市陆续发布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专项行动方案,在时间安排、战略目标、内容部署上做出更合理、更完善、更科学的顶层设计。在时间安排上,各城市“行动纲要”均提出“三步走”建设目标,如郑州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到2020年为建设起步阶段,目标是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已实现);到2035年为全面发力阶段,目标是提前5年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为建成阶段,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三步走”战略安排既与党领导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三步走”战略保持一致,又兼顾城市发展实际,是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科学部署。在目标和内容上,党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建设内容更加完善。9大城市明确了各自的战略定位,如北京建设“四个中心”,成都建设“四中心一枢纽”,西安建设“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等。战略定位内在规定了建设内容,党领导9大城市设计了详细的建设内容,涉及五大领域、规划建设管理治理、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形成了完整的建设体系。从概念到行动,从蓝图到现实,深刻昭示着党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认识更深化、思路更清晰、行动更务实,成为建设高质量国家中心城市的行动指南,引领释放党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中心城市伟力。3.彰显从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行进逻辑,党对国家中心城市的认识不断升华马克思主义认为,由实践决定的认识是人对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主观映象,随着实践的深入,“对整个外部世界的有系统的认识是可以一代一代地取得巨大进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国家中心城市的认识不断深化、系统,在质、量、度三个方面都取得新突破,使国家中心城市从一个扁平化的城市概念转变为立体化的城市形象,成功开辟了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境界。在质上,强调国家中心城市是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形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首要引擎,使国家中心城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位,使绿色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主旋律;转变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做深、做细城市治理,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正确理念指引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质量不断突破,实现从基础建设到全面发展提质升级的转变,“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在量上,优化国家中心城市布局,建设支撑国土安全的国家中心城市网络格局。国家中心城市是维护国家疆土安全的使命城市。我国疆土辽阔,需要根据安全需要动态调整城市格局,为此,党将国家中心城市从5个扩展到9个,补充4个中西部城市,将国家战略回旋空间从东部拓展到西部腹地,国家中心城市格局更加完善,成为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和坚强柱石。在度上,扩大国家中心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和世界影响力不仅推动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也对世界城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在世界著名的城市研究机构GaWc每年发布的世界城市排名中,20102020年,全球一千多个城市中,上海、北京先后进入世界一线城市行列,成都、重庆等5个城市成功位列世界二线城市,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也都实现从榜上无名到“金榜题名”的转变。这表明,9大城市的世界影响力实现了质的突破,由辐射国内到影响世界,成为重绘、主导全球城市格局的重要力量,深刻影响着世界城市发展进程。4.彰显从中国到世界的目标追求逻辑,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中国特色越发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从中国走向世界,不断超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内涵,在制度优势、开放包容、世界情怀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实现从中国城市建设到追求世界视域的目标转变,国家中心城市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的新窗口、新平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强大制度优势。这一优势体现在国家中心城市的社会主义性质、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立场上,也体现在城市建设能够发挥举国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整合各方资源、协调各方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更体现在“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到底”,坚定目标、久久为功,不断取得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成就。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建设效能,使国家中心城市不再是其他社会主义城市的再版,更不是西方世界城市的翻版,而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城市的新版。开放包容是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宝贵品质。国家中心城市不分国别、肤色、性别,广泛包容与接纳世界人才;认可、赞扬、学习各国城市独特文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与世界城市开展文明互鉴。同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是只关注自身的城市建设,而是与世界各国城市共享发展成果的建设实践,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9个国家中心城市积极参与国际活动,与世界各国广交好友,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城市力量。北京、天津等成功举办双奥会、世博会等国际重大赛事、会议,成都、重庆等吸引更多的国际性组织、跨国公司总部落户,承办各种国际性展会、节会、会议;积极开展城市外交,不断扩大世界城市“朋友圈”范围;积极服务、参与“一带一路”,和沿线国家、地区的重要城市建立亲密伙伴关系,增强城市国际互动和国际认同。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从国内建设走向国际视野,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制度优势、城市建设的成果和经验,国家中心城市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color=rgba(0, 0, 0, 0.9)]三、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经验
自国家中心城市提出以来,中国共产党承袭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城市建设基本原则,结合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实践及城市领域具体工作,不断总结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成就,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凝练出一系列重大经验,引领新时代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支撑。1.必须坚持党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坚强领导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关键在党。2005年以来,党对国家中心城市领域包括建设理念、建设内容、保障落实、现实审视、未来路向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成功推进国家中心城市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城市力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制度的最本质特征、最大优势、最根本保证,这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习近平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偏离党的领导这一主题主线,“必定会产生灾难性后果”。从七届二中全会开启城市领导乡村新阶段,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城市步入改革开放新道路,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进入提质升级新时期,党领导城市工作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城市建设面对风吹浪打依然继续前行,都是建立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基础上的。面向未来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也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最大优势和最根本保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党在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和战略不彻底,各城市领导班子和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具备领导国家中心城市这类高能级城市的干部队伍储备不足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百年未有大变局的世情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转变的国情需要、党的自身状况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之间不匹配的党情变化,也需要强化党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前,党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尚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党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领导方式、领导艺术、领导方法有待改进。完善党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领导,要坚定落实“两个维护”,站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政治立场;要完善各项制度,包括协同发展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统筹协调机制等,保证令行禁止;要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巩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营造良好氛围。2.牢牢锚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国家中心城市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城市,“与建立在对工人阶级残酷剥削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与人民相结合的建设主体,坚持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建设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第一任务。国家中心城市是城市区域等级体系的最高层级,强大的经济基础是遴选条件之一。相较于资本主义世界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在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质量和效益、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任重道远,民生领域也存在不少短板,这些问题的进一步解决都离不开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雄厚的物质基础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国家中心城市肩负着引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的责任使命,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程度越高,越能昭示现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的实现程度。建成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各城市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撸起袖子加油干”。国家中心城市在人口规模上是超大、特大城市,在发展阶段上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中心城市,在结构体系上是庞大复杂的城市有机体,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一项责任重大、风险较高的历史任务。这一任务的顺利完成既需要党的坚强领导,又需要全体城市人民艰辛奋斗。中国共产党这一领导主体和全体城市人民这一奋斗主体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主体,解决了新时代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依靠谁、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国家中心城市是“先富带后富”历史使命的主要承担者,经过多年发展,已具备率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对全国城市共同富裕具有突出引领作用。在物质基础上,9大城市在2017年已率先实现小康,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排在全国前列。在精神富足上,9大城市不断实现民生的保障与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诸多要素的追求,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为促进全国各城市、各地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3.深度解析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中心城市的中心任务和首要职责。2005年以来,党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际出发,围绕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精准研判、适时调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部署、重点工作,使国家中心城市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到新发展理念的践行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领导作风,也符合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规律。国家战略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指挥棒”,对各中心城市有着鲜明的建设导向和强劲的政策支持。新时代国家中心城市担负着多重国家战略机遇重任,涉及国土空间重构、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市化道路、改革开放等方方面面。以武汉为例,近5年(20162021),武汉先后承担80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4大国家级新基地,是国家在武汉的重大生产力布局,其根本目标是要在国家高度上寻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国之重器”,在国际城市竞争中展现中国实力。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融合给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党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担负“国家”使命,需要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报告,确保每个国家中心城市完整、准确理解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战略与意图,与党中央意志统一、行动一致;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管理国家中心城市这样的超大、特大城市综合体,更要拥有宽广的胸怀和独到的眼光,从党和国家的战略全局出发,找准服务大局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推动城市建设在承前中启后,在继承中创新,不断实现新突破。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将党中央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党中央的使命号召贯彻落实在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尽责履职推动城市发展,切实做到“总书记有号召、党中央有安排,国家中心城市见行动”,使国家中心城市成为全面完整、落地有声地完成党中央部署各项“国家使命”的实验基地和改革先锋。4.不断推动党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实践创新行动反映认知、理念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研究问题,更是关于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问题,要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更新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中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任何经验可谈;加之新时代以来中国城市发展速度史无前例,党对于“什么是国家中心城市、为什么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重大问题需要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面向未来推动研究创新和实践更新,一要加强基础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角提升对国家中心城市基本问题的阐释力度、深度和广度,既要弄清楚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特质特征、内容体系、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价值意蕴等基本理论问题,也要积极探索对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历史进程的追溯与梳理、演进逻辑的归纳与总结、重大经验的凝练与升华、现实问题的审视与反思、未来路向的创新与思索等重大实践问题,建构完整、丰富、科学的研究体系,为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二要坚持运用系统性思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指导,有效融入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资源,突破单一学科思维定式,丰富对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研究范围、内涵及范式。三要坚持科学思维,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坚持系统思维,处理好中心城市建设与城市群、城乡关系、对外开放、新型城市化道路等的关系;坚持辩证思维,推动国家使命与城市自身发展的有机统一。四要充分发挥智库、高校研究院所、媒体等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文旅合作、宣传推广等活动,凝聚对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研究的合力。5.吸纳借鉴世界城市先进理念与建设经验习近平指出:“城市建设要吸取国外优秀有益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特别注重吸收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城市在内的人类城市文明成果和建设经验。吸纳借鉴世界城市先进理念与建设经验,首先要考察世界城市发展现状及国家中心城市在世界城市坐标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世界知名城市研究平台GaWc10年发布的全球城市排名,还是国内外各智库的城市指标评比,在对标世界城市发展中,国家中心城市中只有北京和上海2个城市真正达到“世界城市”标准,其他城市还有较大发展空间,需要加快步伐进一步接近、对标、融入世界城市。总结世界城市发展规律,给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启示有以下几点:一是采取先进理念和方法。习近平指出,美国提出的“城市‘精明增长’理念,值得研究借鉴”。西方世界城市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培育,在解决诸如人口交通、公共卫生等问题时,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公园城市等理念,并取得实践成功,亦可资借鉴。二是国家规划引领建设。无论是以纽约、伦敦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世界城市,还是以东京为典型的政府推动型世界城市,都是由国家进行总体调控和宏观部署,城市发展战略、建设路径等都要经过中央政府严格的审核与批复,个别重大项目由国家直接参与,以确保预期效果的达成。面向未来,北京、上海等要将世界城市“精明增长”等理念融入自身建设,其他城市要按照发展规划一步一个脚印踏实推进。“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世界城市虽然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和模式,但有其内在规律和外在表征,都需要强大科创能力的牵引、独特文化魅力的传播、多元国际人才的集聚、完善治理体系的支撑等,并非朝夕可成。建成建好国家中心城市,既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坚定必胜信念;又要以时不我待的责任使命迅速行动、干在当下,实现长远规划和只争朝夕的有机结合。
编辑:思齐
文章见《中州学刊》2023年第11期“当代政治栏目,因篇幅所限,注释、参考文献省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29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