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陈锡文:乡村振兴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
返回列表
查看: 570|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陈锡文:乡村振兴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7722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5-7 13: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陈锡文(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民大国,党中央在建国之初就提出要实现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随着这一过程的持续推进,中国“三农”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很多意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对中国国情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做了深入分析后做出的重大判断,也是今后的重大发展战略。
  当前,中国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交汇点:到2020年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当下,仍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农业在四化同步发展中还是一条短腿、农村在全面小康建设中还是一块短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体现就在农村。因此,在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过程中,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是非常必要的,这正是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背景。
  现代化进程不能忽视“三农”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7.9%,2016年我国人口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这意味着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40个百分点,这无疑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如果不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让大量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转移到城镇就业,农民的收入、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状况都不可能得到如此大的改善。所以在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是非常重要的动力。
  截至2016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3.8亿,这意味着被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的有7.9亿多人,其中包括2.2亿户口在农村、但在城镇工作生活超过半年的人口。如按这个口径计算,2016年底常住农村的人口还有接近5.9亿人。这正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人口众多,而且农业人口的比重比较高。
  很多预测认为,2030年前后中国的总人口会达到15亿,城镇化率达到70%,这意味着届时农村还有约4.5亿人口。可以设想,如果不把一个有着4.5亿人生活的地域建设好、不让他们能够获得像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稳步地、有根基地向前推进。
  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大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以及实现现代化以后,城乡呈现什么样的格局?人口在城乡间的分布到底会是怎样的?世界上还没有总结出这个规律,只能靠中国自己去探索和总结。但无论如何,在这么大数量农村人口的背景下,中国绝不能让农村衰败,否则国家发展将面临巨大压力。
  所以,中央在这个时候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由于中国在未来二三十年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绝不能忽视农业、忽视农村、忽视农民。
  从三方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要解决的是“三农”问题,不仅仅是要解决农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数量如此庞大的农民福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现代化虽然一定要逐步减少在这个产业中就业的人口,但是如果这部分被减少的农业人口进不到城市的非农产业中,那么农民的就业问题就会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全面建成小康、基本现代化、现代化强国,可能都是不够格的。
  因此,对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的农村发展予以更加高度的重视,就是要同时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这样才能给生活在农村的几亿农民带来更大的福祉。这至少包含了三大方面的要求。
  首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产业体系讲的是结构问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至少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如何充分、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农业资源,使其各得其所,产生最大效率;二是如此众多的农产品被生产出来之后,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进入加工、流通等领域,同时这些领域也必须要发展。所以发展农业的产业体系,第一讲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二讲产业链的延长和价值链的增值。
  生产体系讲的是运用什么样的手段去从事生产。着重在于农业的科技进步,包括从良种培育到栽培、养殖技术的创新,到使用各种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一直到加工营销的技术等,以此实现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的转型。目前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6%、农业全程机械化率约65%。
  经营体系讲的是如何让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实现优化组合,形成强大的生产能力,投入到农业生产、经营和运行中。
  其次,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入世之后,我国逐步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对农业各种各样的支持和保护政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才逐步建立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真正建立的时间不足20年,仍然缺乏经验,但是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比如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十几年丰收就和国家的支持保护政策分不开。
  如果有心支持但方法不对,可能也会带来负面效应,所以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在此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的补贴方式,因为要符合WTO规则中对农业支持保护的规则。所以正在进行的东北玉米定价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提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既要让市场发挥作用,又不能亏待农民。在这样的背景下怎么完善各种大宗农产品的定价机制、补贴政策、收储制度,这是未来农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
  最后,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发生土地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现象,但是中国的国情是很难在短期内让大量的农民退出农业来实现土地的大规模经营,这需要条件和时间。
  第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只有在农业人口大规模转移之后才能水到渠成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第二,农业科技要有明显进步,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要避免粗放经营就必须要有科技进步作基础。
  第三,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要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去帮着办。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要通过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形式让承包土地的农民,对于流转自家的承包地更加踏实、更有信心;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小农户提供现代农业技术、经济服务,让各种各样的农业现代装备,更好地服务于小农户的生产。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应当先创造这三个条件,而不是简单地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要把改变中国农业分散、粗放的经营方式这个过程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对此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
  农村现代化不可缺位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体现的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这其中,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是下一步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针对产业兴旺,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际就是要给农民的创业就业开拓更大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收入渠道。回顾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农民就业的第一空间就是耕地,这可以解决温饱,但很难实现富裕。于是第二就业空间被开辟出来,即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
  一开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随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民工潮兴起,现在有将近2.8亿的农民工。但从近期看,民工潮已很难带动大幅度的农民就业增长。这不是说以后城市不会增加新的就业,事实上,在城镇经济发展转型到位之后还必然会给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但至少在当前一段时间,需要开辟农民的第三就业空间,就是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在农村创造不主要依赖于耕地、但同时又不必进城务工经商而增加的就业机会。
  此外,十九大报告还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目前看,主要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怎样搞好农村的社会治理,对此中央明确提出“三治结合”,就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二是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不仅仅指党和政府专门从事“三农”工作的人,农村的基层干部也是“三农”工作者,各行各业都和农业农村有关系,所以每个行业都应当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者队伍。教育、医疗、金融、农产品加工等行业都应该培养一大批有“一懂两爱”情怀的“三农”工作者。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585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