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多个“首次”引关注,中国经济复苏走在全球前列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详细数据中,出现了多个“首次”,显示出中国经济运行的持续稳定恢复。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24亿元,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6530亿元,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上半年为下降3.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2%,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
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31151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6%,年内首次转正,上半年为下降1.3%。
如何看待这些“首次”?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介绍,前三季度经济由负转正,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主要的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特点,主要指标的增速由负转正。从这些指标变动看,我们国家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走在全球前列,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的活力。
第二个特点,就业民生保障有力。
第三个特点,新动能引领作用凸显。疫情冲击下,产业转型发展的动力明显加快,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逆势成长,在助力疫情防控,促进经济方面都发挥了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
全年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保持目前的态势
对于下阶段经济走势会不会延续稳定复苏的态势,刘爱华分析,不管是从需求、生产,还是从整个市场表现出来的信心和活力等方面来看,今年四季度乃至全年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保持目前的态势。
——看需求,前三季度逐步回暖。从投资看,将继续延续目前由负转正、进一步回升态势。从消费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从服务端来看,十一和中秋黄金周全国零售和餐饮的重点监测企业日均销售额同比增长4.9%,游客人数恢复到了去年的八成左右,收入恢复到了七成左右。显示出居民对实物消费、服务消费的需求都在恢复过程中。
——看生产,产业循环持续改善。首先,产能利用率逐季提升。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76.7%,比二季度回升了2.3个百分点。9月份,规模以上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由上个月下降0.8%转为增长3.2%。服务业多数行业都实现了正增长,9月份,构成服务业生产指数的8个行业中有6个行业的生产指数已实现正增长。
——看信心,市场主体信心逐渐增强。今年前三季度,通过全力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企业获得感明显增强。首先是减税降费取得积极成效,1至8月份新增减税降费1.88万亿元。企业利润也在持续增长,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了19.1%,连续4个月正增长。从企业预期来看,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双双回升,两大指数连续7个月位于临界点之上。
“这三个方面对于下一阶段进一步更好地发挥超大市场的韧性,激发超大市场的需求潜力是非常有利的。总体上来讲,我们对全年的经济发展是充满信心的。”刘爱华说。
中国经济行稳致远需多方面保障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逆势上扬的发展成绩,在全球范围可谓“一枝独秀”。国际媒体表示,“中国将向世界展示,其经济正在进一步摆脱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鸿沟,并与其他苦苦挣扎的国家区分开来。”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多;国内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不小,经济仍处在恢复进程中,持续复苏向好基础仍需巩固。对此,我们既要保持乐观、增强信心,也要针对结构性问题继续用好宏观政策工具,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在解决危机中寻求经济发展的新生机。
下一步,如何从多个角度保障中国经济增长行稳致远?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刘瑞在人民论坛刊文分析认为,前不久,党中央提出实现“双循环”的想法,具有特殊意义。所谓经济“双循环”是指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之间有机联系的交互联系与沟通,是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关系平衡的新意境。在过去一轮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较好地实现了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内外平衡,取得积极成效。现在新的一轮经济全球化即将开启,我们需要通过“双循环”争取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再平衡。
就外部循环而言,首先,维护和改进以WTO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平台。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结为了命运共同体。即使在疫情发生之后个别国家出现了去中国化的声音,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和利益权衡,中国应该作出自身调整的要及时调整,该继续开放的需要继续开放。同时积极参与WTO组织以及联合国等国际性组织的机制改革,并将经济全球化的理念从经济共同体提升到安全共同体、健康共同体、卫生共同体、环境共同体的新高度。与经济全球化结伴而行是基本点。
其次,“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向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2013年提出,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运营,短短7年时间,认同并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及地区已经远远超出预想。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国内外始终存在着误解,甚至污名化。其实,“一带一路”开行之初,就定“五通”(政策通、设施通、贸易通、资金通、民心通)为平台建设核心。“五通”符合参与各方的想法和利益。只要好好按照这“五通”去做,循环应该是越做越好,路子应该是越走越宽。
就保持国内经济自身良性循环来说,刘瑞认为,要坚持如下的战略性思路和方向:其一,建立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在上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以自身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参与了最初始的全球分工体系,以“三来一补”的方式换回了宝贵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之后通过积累和复制技术知识,中国开始建立起相对完整但是等级不高的产业体系和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然而尖端产业技术和高端供应链被卡在美方手里的残酷现实,也充分展示了中国经济的软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疫情暴发之后,补齐短板的急迫性更加突出。
其二,建立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中期特别是在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第二步之后,国家通过推行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地区协调平衡战略来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目前,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体系和中心城市建设等硬件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是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深度开发尚未完成,西部城市群尚未形成,西部地区的资金流、商流、人流、物流还在继续单向流到沿海。因此,制定西部大开发二期战略可以作为建立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体系的切入点,重启经济增长从重启西部大开发二期战略工程开始。
其三,努力建设高质量的价值链。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未必能够形成高质量的价值链。这与分工体系以及产出效率有关。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中国的经济竞争力长期占据价值链中低端,付出的努力与获得的回报不成比例,高度附加值被别的国家拿走。建设更高的价值链需要在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基础上做起,但是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比如,一个西部农民通过跨境电商就可以卖出自己种植的优质苹果,稳赚高出国内市场好几倍的收入,这就表明虽然人在产业链的低端(林果业),但是能获得在价值链上的高端收入(高于农业同行收入)。建设高质量的价值链,可以加速增加居民收入,关键是培育经济竞争力。
其四,构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良性循环体系。疫情的暴发显示出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疫情打击最重的是实体经济,克服疫情最关键的是实体经济,恢复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重构虚实经济体的利益分配格局是构建良性循环的关键。
其五,构建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循环体系。此次疫情初期暴露出疫情预警系统失灵、防疫物资准备不足、人员责任不到位、应对机制包括法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这说明需要进行必要的社会改革,完善经济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和循环体系。现代化社会中的经济与社会联系更加密切,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是相辅相成的,推进社会进步就是在实现经济增长。(来源:人民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