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赵建:5%——中国经济韧性之谜
返回列表
查看: 26|回复: 0
收起左侧

赵建:5%——中国经济韧性之谜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49222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7-19 09: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赵建 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
在内外各种“折腾”之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让人意想不到的韧性,上半年GDP增长率5%,顺利完成了“序时进度”。看上去各种理论鼓吹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又崩溃了”。我们不禁要问,在房地产塌缩成这样,投资和销售都是一成、两成的下滑,卖地只能卖出一半不到,发债只能发到三分之一不到,民企房企的内外融资几乎清零,拖累广义货币增速破7%,狭义货币增速连续几个月为负数,PPI两年半多为负,CPI持续疲软,资产负债表一片衰败等境况下,经济增速依然保持在5%的较高速增长,那么究竟什么在支撑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主要的负面因素都是显性的,韧性的因素往往隐藏在现象背后。而在宏大叙事里,负面因素往往被过多关注,具有清晰的演进逻辑,这也符合人类对危机本能的应急反应。但看不见的积极因素,却以“看不见的手”的自适应、再平衡力量发挥出对不利冲击的缓释和抵抗。当然这个过程,是无数普通人“花落无声”的隐忍与牺牲。比如数以亿计即使房价跌破首付却仍然默默无闻还房贷的房奴们——这要是在次贷危机前的美国,恐怕早就选择个人破产将包袱卸给两房和银行,自己从头再来东山再起。但是东方文化不是这样,三十年前同样困境下的日本购房人也是这样选择默默的承担了一切。“失去的三十年“,也是“隐忍的三十年”。这么说来,中国经济保持韧性的第一原因,就是特有的勤劳隐忍的国民性。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人格韧性,塑造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中国特有的国民性在经济上的体现就是高储蓄,动辄30-40%的储蓄率一直雄冠全球,这可能来自中国人心底充满不安全感的历史记忆。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充满了动荡不安,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不是天灾就是人祸。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历史记忆里,勤俭持家,“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等等,本质上就是一种储蓄文化。也就是一代人的高储蓄文化,让经济出现危机时,即使房价大跌,收入大减甚至失业,短期内也不会“断粮”,日子还可以继续过下去。中国的家庭和血缘关系形成的传统保障,也在经济下行期起到较好的缓冲功能。中国的社会保障固然不够完善,但是中国特有的还有一层保障——家庭保障。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但是父母还有收入和养老金,在物价没起来的时候可以不用着急找工作,用啃老的方式暂时渡过难关。夫妻一方收入下降或失业,另一方还可以补贴缺口。建立在家庭和血缘关系上的保障固然落后,不像社会保障那样现代和先进,但是对于渡过经济下行期的难关,却是比较实用。社会保障能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较好的平衡代际关系。但是如果不够健全,在经济发生危机时反而不如原始落后的血缘保障。然而让人担心的是,现在年轻人流行的单身社会、丁克文化,在将来如果中国不能及时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保障体系,很可能连最后的家庭血缘保障也没有了,到时会非常的脆弱。中国经济社会特有的二元结构,也是经济在发生重大冲击时能保持韧性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城乡二元,城市失业了可以回到农村和县城老家。其次是体制内外二元,据统计我国体制内单位职工加公务员总数将近9000万,他们不会因为经济下行而轻易破产、裁员,虽然工资收入也会降,但是不会像自由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钝化”经济周期的作用,当然带来的是长期效率的缺失和大量资源的浪费。而最重要的二元结构还是内外双循环体系……因此所有的韧性靠外循环出口来支撑,上半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同比增长26.3pct,而投资和消费则同比分别下降xxxpct和……那么为什么出口变好呢?特别是在看上去发达国家围追堵截、脱钩断链的不利情况下。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以前打下的底子,外贸企业积累的客户,不会轻易因为加关税而改变,因为国际贸易建立客户关系比国内更难,宁愿一段时间的利润损失也保持客户关系。中国几十年在全球形成的供应链具有路径依赖和韧性,当然现在也在被侵蚀,如果国际政治继续折腾下去,不排除会大面积的丢客户。第二,我前面多篇报告提出的,全球都在通胀,只有中国物价保持稳定(上半年PPI -2.1%),中国制造的价格竞争力又“被动”的显现了。……第三,中国制造的学习、进化和迭代能力,已经不受某个国家和政策的控制,能迅速的沿着科技前沿组织起产能。……当然,中国经济的韧性还有很基础的一层,就是用资本和劳动力及科技进步无法解释的全要素生产率,这来自于大国经济对危机的自我吸收和缓释能力。庞大的基础设施,不同地域之间的回旋余地,社会资本的正当然,我们希望中国当下的调整时间是特殊的、周期性的,应该很快回到正常状态,否则再高的韧性也会被消耗掉。而真正的韧性,应该是制度和体制的韧性,而这个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来源: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