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国粮智庫

  版块   经管之道   王达能:关于加快构建国家区域性粮食质量监测中心的思考
返回列表
查看: 722|回复: 0
收起左侧

王达能:关于加快构建国家区域性粮食质量监测中心的思考

[复制链接]

7189

主题

7194

帖子

27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74347

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11-11 11: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王达能(湖南省粮油产品质量监测中心)
  “十三五”期间,我国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整体布局趋于完善,行业素质不断提升,服务功能日臻齐全,管理运行逐步规范,有效承担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受环境、气候、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影响,如何优化现有粮食质监体系,积极应对新的粮食安全问题,尽早作出预警预判,积极防御,引导全国粮食质监能力迈向新台阶是当前粮食质监体系建设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建设国家区域性粮食质监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粮食安全的卫士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20191014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彰显了当前我国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白皮书指出,我国粮食安全取得了显著成就,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了自己的饭碗,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更加关注食物的营养与健康,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因而中国立足本国国情、粮情,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立与完善由国家级区域中心、省级、市级和县级粮食质检机构构成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基本实现“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建设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国家级区域中心是集中优势力量保障我国粮食质量安全,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的重要手段。
  (二)实现粮食安全预警预判的号角手
  对粮食质量进行高效、准确、全面地监测并进行预警预判是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前提。纵观近十年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瘦肉精”“三聚氰胺”“地沟油”“一滴香”“紫色馒头”等等均与食品安全监管不力、预警预判不足密切相关。而预警预判不足的关键因素还是监测技术滞后、食品安全标准不完善、检测能力薄弱、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漠等。粮食作为基本民生物资,其质量监管与预警预判更是不容忽视。目前我们虽然已基本建成了由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质量监测体系,但是国家级中心数量少,监管范围窄,数据反馈时效性一般,难以及时发现问题,而省、市、县级监测机构只是各级地方监测机构,无法分析比较,同样难以发现问题。因此,在全国同类粮食生产集中的区域建设一个区域性粮食质监机构可以根据平常监测数据及时预警预判,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作出应对。
  (三)推进粮食产业发展的支撑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粮食产业重点工作,而引导优质粮食生产,调整农产品结构,增加优质粮食品种供给是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工作。粮食标准化是保障优质粮食高质量生产的必要前提。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国情、民情和区域地方特色、消费习惯和粮食产业情况,制定优质、特色粮食标准化体系是粮食管理部门和粮食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在粮食产能较高、粮食产业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将粮食检测能力相对较强的省级中心建设成国家区域性粮食质监中心,可有效发挥该机构的技术引领作用,针对该区域主要和特色的粮食品种,以及该区域粮食产业发展情况,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粮食标准化体系,为政府实施粮食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粮食经济提供有力支撑,为企业品牌建设、产品开发和品质控制提供技术指导,为群众优质粮油选购提供重要依据。
  二、我国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尚待完善的地方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国家区域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中心,也没有能够达到国家区域中心能力要求的检验机构,缺乏区域协调。由于各省粮食生产消费情况、区域特点、政府重视程度、机构性质等存在差异,省级、市级检测机构发展也极度不平衡,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及承担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任务差异较大。此外,机构改革后职能的增加、各地群众对粮食质量安全要求的提高、“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的推进等,对各粮食质检机构在食品安全指标、营养指标、微生物、转基因、掺杂掺伪等检测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大部分粮食质检机构在常规质量指标、储藏指标、常见食品安全指标(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真菌毒素、添加剂及非法添加物等)检测能力较强,在营养指标、粮油掺伪、微生物、转基因等参数检验能力较弱,对肉、棉、糖等产品类参数检验能力几乎为零。
  三、国家区域性粮食质监中心的功能定位及建设路径
  (一)正确设置功能定位
  当前我国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主要由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粮食质检机构组成,不同机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地位。如省级粮食质监中心主要承担全省粮食质量监测任务,包括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与原粮卫生安全的监管,同时承担国家库存粮食质量监测等国家下达的粮食监测任务。国家区域性粮食质监机构应在省级粮食质监机构的功能基础上,承担更多诸如粮食安全监测预警预判、人才培养、标准建设、技术创新等功能,发挥其区域性带头作用,做好表率,推动全国粮食质监能力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推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粮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广大消费者利益、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因此,建议国家区域性粮食质监中心的功能定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承担国家和区域粮食质量监测任务
  粮食质量监测是所有级别粮食质监机构的主要和基本职能,国家区域粮食质监中心以省级粮食质监中心为基础建设,除省级粮食质监机构的监测任务外,还承接更多国家重点区域性检验监测任务及其他特殊任务,承担国家相关粮食检验用标准样品费用调研和价格指导等工作。还可接受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企业、个人等委托检验检测业务及相关检验检测技术服务。
  2.承担区域粮食质量安全监测预警预判与快速反应职责
  国家区域性粮食质监中心可承担区域内粮食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实施,开展风险监测、质量调查、品质测报、监督抽检、突发事件应急监测、隐患排查、预警分析、认定检验、评价鉴定检验等工作,为服务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及农户科学储粮提供技术服务与技术支撑;统筹、协调、指导区域内市、县级检验监测机构的体系建设、技术培训和业务管理工作;收集粮食质量安全及生产灾害等动态信息,提出相关工作建议和意见。
  3.承担国家粮食标准制修订与验证、相关政策与标准的宣传贯彻
  标准化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奠基石,标准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行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构建完善的粮食标准体系是粮食部门的重要任务。粮食质监机构长期从事粮食质量监测任务,熟悉粮食产业情况,掌握粮食检验相关技术、要求,了解粮食质量情况。因此,国家区域性粮食质监中心应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发挥其为粮食产业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创新、技术服务的职能,开展粮食标准化工作,承担国家粮食标准和检验技术方法、技术规范的试验验证,以及地方粮食质量标准与团体标准制修订、验证和宣传贯彻。重点承担粮食质量安全政策、法规、规划、标准及技术规范的制修订与宣贯培训,粮油检验技术开发、相关技术指导、培训、咨询与服务等任务。
  4.承担区域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培训和考核等工作
  粮食质量安全监测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端人才缺失、现有人员的技术水平亟待提升是当前粮食质监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作为粮食质监体系的领头雁,国家区域性粮食质监中心必须以区域性粮食质监队伍技术水平的稳步提升作为重要责任,在其所属区域内,承担区域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培训和考核等工作。
  (二)合理规划现有配置
  通过“十二五”“十三五”的建设,目前各省级监测中心均已成规模,均能基本满足各省粮食质量安全监测职能,根据国家区域性粮食质监中心的功能定位,建议其建设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配套基础设施改造
  现代化的食品检测实验室在专业上涉及食品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食品感官品评等多个学科,在功能上又涉及给水、排水、通风、强电、弱电、空调、消防、废液废气处理、集中供气等复杂的工艺技术,同时还要考虑到环保、安全、可持续性发展等诸多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而不是仪器和家具的简单组合。现有的大部分省级粮食质监机构建设装修时间较早,其专业分区、功能布置等方面不能适应粮食安全监测新的需求,更不能适应区域性粮食质监中心的职能要求。因此,需对建设为国家区域性粮食质监中心的省级粮食质监机构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调整实验室布局,合理分区划片,实现人机分离,减少检测的交叉污染。
  2.仪器设备设施配置
  大部分省级质监中心的仪器设备基本满足日常检验监测工作需要,但在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中对优质粮油产品中营养指标以及转基因定量检测仍显不足,而且缺乏一些高端辅助前处理设备以及清洗设备,导致检测精度与效率难以达到更高要求。为了提升优质粮食营养品质检验监测能力,在充分利用现有检验检测资源的基础上,需要增加相应的仪器设备、辅助设备以及专用车辆,引导绿色优质粮油产品消费,促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3.加强信息化平台、智能化管理体系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更高的要求,粮食质监机构所面临的检验业务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多,任务量越来越大,原始的检验流程早已无法适应,现今社会早已开启了大数据时代,粮食质监机构掌握了大量粮食质量相关数据,而这些数据仅作为报告出具或简单统计分析,未充分挖掘其内在联系,未与其他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在粮食监管过程中,不能与其他部门互相联动,资源共享,容易形成监测盲区。因此,应以国家区域性粮食质监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强机构信息化平台、智能化管理体系建设,依托全国粮食检验监测网络,构建粮食智能化质量管理电子信息系统、扦样真实性管理系统以及样品智能化存取系统、在用仪器设备管理系统等。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定位、实验室内部局域网等技术,进一步提高检验监测结果的真实性,提高扦样、储样、制样工作技术含量;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化建设减少检验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扦取样品的真实性、代表性和可追溯性,满足检测结果录入分析报送的便捷、高效、准确的需求,实现粮食质量安全信息共享。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信息共联技术,开展粮食质量安全预测预警预判研究,消除粮食安全隐患。
  4.加强技术培训能力建设
  积极承担本区域人才培训职能,开展人才队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质量管理培训以及检验检测技术培训。根据国家区域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灵活组织本区域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相应技术培训,通过技术培训和业务考核的方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授权,包括培训时间、内容、经费以及师资力量;建设区域培训中心,结合现有网络信息化技术建设成现代化、信息化培训中心;成立培训组织协调机构,负责培训具体事务;建立区域培训师资队伍,可采用外引内培的方式提高师资队伍力量。来源:2020年第11期《中国粮食经济》)

国粮智谷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729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