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燕连福:新技术变革下的城乡融合发展前瞻研究
返回列表
查看: 498|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燕连福:新技术变革下的城乡融合发展前瞻研究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50070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3-11 09: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燕连福(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01 新技术变革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契合逻辑
  (一)城乡融合发展亟需新技术变革的推动。
  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是以人民为中心。城乡融合是指城乡之间在居民权益、公共服务、居民收入、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相互融合促进。
  城乡居民权益的融合要求城乡居民在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户籍等社会保障方面实现权益平等。
  城乡公共服务的融合要求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居民收入的融合要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降低基尼系数,切实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
  城乡要素配置融合要求农村实现人、财、物的流动,进行等值转化,合理安排好农村集体土地的价值利用,实现要素的合理配置。
  城乡产业发展融合要求城乡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有机体。
  城乡生态环境融合要求城乡物质、能量循环系统健全,乡村田园风光向城市渗透,形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发展格局,城市环保理念向乡村拓展。
  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新技术变革来推动和促进。
  (二)新技术变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赋能。
  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国家在宏观政策导向和地方具体实践中,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智慧城市将在资源共享、产业循环、社会公平、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智慧城市是新技术变革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运用和重要体现,具有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支撑和科学化管理等诸多优势,具体表现为用新科技实现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等的可持续创新,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途径,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便利的生活。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与智慧城市的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双方之间的协调发展走向现代化。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柱。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支撑。产业是地区发展的经济基础,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桥梁。因此,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农业的科技水平与市场的衔接程度,关系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农村的产业结构如何转型升级是农村改革实践的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以新技术变革促进农村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处理好农村“人、地、钱”三者之间的关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变革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以对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把过去农村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通过新技术支持转向现代农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来加快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保障。“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否能处理好工农问题,决定着城镇化的成败。
  第一,要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在农业转移人口受教育程度不等、就业方向多样化的情况下,大数据、互联网、云链接等新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农民职业技能教育的问题,而通过职业化教育可以有效拓宽农民工的就业空间。
  第二,要在发展高科技的新兴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城镇经济发展的环境,提升城镇高质量的生产水平,充分发挥产业转型升级的就业吸纳力。
  第三,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进农业转移人口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新技术变革加速乡村振兴步伐,为农村融入城市发展奠基。
  新技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新技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加强,应用新技术搭建农村电商平台成为既适应市场需求,又助力农村经济新业态的有力方法。“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持续发力。
  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当前,我国国家级贫困县实现全部脱贫摘帽,扶贫战略已转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乡村发展迈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要继续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到位,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把握好新技术变革的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整合农村资源,激活农村内生市场,促生新经济业态,供给就业岗位,帮助乡镇企业创收,助推农民增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是基础。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推进乡村新经济的转型升级。其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保障。推动“互联网+党建”,建设完善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提高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水平,用“党建领航”乡村振兴。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是支撑。要培养造就懂农村、爱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新型农民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主体,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顶梁柱”。
  02 新技术变革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双重境遇
  (一)新技术变革下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
  新技术变革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和配置。在传统的城乡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劳动力、资金、自然资源等要素单向流入城市,而城市要素资源却难以流回乡村,二者难以形成双向流动和配置。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新一代高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为城乡之间的要素配置注入了活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数字技术突破了农村金融成本高、效率低、地理障碍等局限,引导金融资金流向农村地区,推动了城乡普惠金融的发展;“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等现代化农村产业的兴起,吸引人才回流农村;生物技术、量子科技、信息通信等广泛应用在农业农村建设中,推动技术要素在农村中合理有效配置。
  新技术变革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吸收现代化工业技术并不断创新、延伸成果,农业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一二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体化、融合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得以改善。
  在规划投入阶段,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可以精准追踪识别农业市场需求,从而根据市场导向进行农业生产规划和投入。在生产阶段,新兴农业生产工具、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产品加工阶段,通过信息技术、生物科技进行农产品的加工利用,如人工智能助力农产品二次加工、区块链技术实现用户随时追踪并能监测农产品安全动态等,有助于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在销售阶段,互联网直播、网红带货、农村电商等快速兴起,开辟了新型农业销售方式,推动了农业现代化销售和物流体系的建设。
  新技术变革赋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现阶段我国还难以为城市和农村地区提供均衡的公共服务,只能提供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公共服务。新一轮技术变革和创新,改变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优化了生存发展环境,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赋予了动能,为人们获取优质公共资源、寻求自身全面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二)新技术变革下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信息鸿沟拉大城乡差距。随着新一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信息逐渐成为人们创造和获取财富的重要影响因素,人们对于信息的持有量和掌握度直接影响着收入水平。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城乡居民在信息获取、检索、交换及处理能力方面存在发展鸿沟,这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差距。
  一方面,城乡居民的主观理念存在着差异。面对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城市居民往往更加容易接受和使用,能够尽快实现与新兴技术产业的融合发展。而农村居民长期受传统观念、信息闭塞的影响,容易对新兴事物产生本能的“主观排斥”,难以接受和使用新兴技术,从而阻碍了新技术效能的发挥。
  另一方面,城乡居民的客观发展能力存在差异。信息的开发处理程度取决于个体的运用水平和能力。城市居民整体知识水平较高,信息的获取、开发和处理能力也相对较高,能够有效转化为获取财富的优势;而农村居民由于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的劣势,在客观上存在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二者客观发展能力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发展水平,拉大城乡发展差距。
  技术变革引发社会问题。新一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城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但随之也使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改变,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技术发展差异限制城乡融合。在带来城乡融合发展机遇的同时,高新技术在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又进一步限制了二者的融合。
  其一,城乡技术投入资源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农村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高新技术领域投入资源十分有限,新兴产业呈现点状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发展。
  其二,技术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城乡发展条件不同,农村的技术投入成本和收益不成比例。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尽管高新技术得以应用,但由于技术的前期研发成本较高,成本收益平衡点向高成本移动,农村实现大规模的推广和使用仍存在困难,技术优势难以发挥和转化。
  其三,城乡技术发展层次不同。高层次技术通常率先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然后再由城市传往乡村,乡村技术发展水平和层次往往滞后于城市,创新和发展能力的差异阻碍城乡的进一步融合发展。
  03 新技术变革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转向
  (一)城乡融合发展中“人”的现代化转型。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双轮驱动是实现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技术变革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人口素质和人的主体意识要与之相适应。
  一方面,要以乡村人才振兴为导向,培养掌握农业种植、养殖和经营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
  另一方面,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就业生活的能力,让农业转移人口共享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红利。
  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型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代需求,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我国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其中伴随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在“人”方面就表现为“物”的城镇化明显快于“人”的城镇化,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实现了工作地域和户籍身份上的转变,却未能真正融入城市,共享城市发展红利,处于“半城镇化状态”。如何让农业转移人口“留得下”且“过得好”成为推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为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培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适应城市就业的本领和在城市生活的能力,使农业转移人口真正实现从“身份转变”到“身份认同”、从“地域转移”到“社会融入”,最终完成从“农村劳动力”到“城市新居民”的转变。
  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型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是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举措。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其重要特点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够运用知识和技术带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利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行农业生产经营。
  为此,要通过线上线下培训融合发展的方式,普遍开展高素质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使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科技素养和农业生产效益之间相互促进,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者、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
  (二)城乡融合发展中“物”的现代化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城乡间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功能定位仍局限在单纯提供农产品,这对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应发挥信息技术在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农村新经济新业态方面的积极作用。
  强化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农村产业现代化。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具有很强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一方面,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就是以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支撑能力薄弱问题为指引;
  另一方面,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是把“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内在要求。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应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促进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发展数字农业。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立足乡村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推动互联网与农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健全休闲度假、农耕体验、康养旅居等新业态培育机制,使农村摆脱单一农业经营的局限。
  实施“互联网+”公共服务,推动城乡公共资源的普惠共享。城乡融合发展要充分发挥网络、数据、技术等新要素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作用和优势,以信息化发展带动人才、资金和物质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城乡间资源的配置优化。
  通过“数字乡村”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通过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补齐农村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短板,让城乡居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通过教育信息化和“智慧课堂”建设,促进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通过实施“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促进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通过实施“互联网+农产品”,扩大农村电子商务覆盖面,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
  (三)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治理现代化转型。
  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而信息技术变革不仅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赋能,也为推动城乡综合治理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强化信息化赋能,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
  应深刻认识互联网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既要强化多元主体间的协同,推进开放治理和协同治理;也要增强信息化发展的服务功能,以数字乡村建设和农村电商建设等为抓手,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和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应深化信息惠民服务,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让政务服务覆盖乡村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在现代科技与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中,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不断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发挥技术变革在推动城乡综合治理一体化中的作用。中国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不仅表现为大批农业转移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也表现为资金、产业、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性增强,这就需要推动城乡综合治理一体化。而信息技术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具备的优势,为推动城乡综合治理一体化提供了便利。
  为此,应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大数据中心,推进城乡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更快更好推动城乡综合治理一体化。(来源:《学术前沿》)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52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