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
中国的城乡差距形成有着自身的特殊原因,缩小城乡差距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今天的乡村和过去的乡村已经完全不一样,乡村建设的核心是要坚持城乡融合的机制,让留在乡村的人口的生计和福利得到改善,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
一、城乡差距由何来?
大家都关注到了我国城乡差距比较大的问题,这也是今天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从比较视角来看,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英国情况不一样的是,英国先有农业革命,后有工业化,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从1840年这个节点开始的,是在没有实现农业革命的情况下被动式地进入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再主动推进农业革命的过程。这是一个差异。第二个差异是英国有个特殊情况,农业和工业的联络是靠特殊阶层:地主阶级,农民两只脚一只脚在乡村里,一只脚在城市里,自己挣到钱到城里投资,这是英国的特殊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的城乡差距是存在的,这个差距经过了一百多年,但最终走向了一个相对比较和谐的状态。我国作为一个后发性的国家,一方面本身有一个牺牲乡村农业、农民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问题,这其实和原发性现代化国家也有类似的地方,即原始积累;另一方面我们又是一个赶超型的国家,即后发赶超,以民族主义的力量,通过政治上的推动力来推动后发赶超,在这个赶超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人为干预问题,成为导致今天城乡差距问题的重要因素。
二、为什么要解决城乡差距?
为什么一定要把城乡差距解决呢?大概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政治角度考虑。二是从经济角度考虑,农民都不愿意种地,乡村的经济意义在萎缩。三是社会原因,很多人愿意回到乡村,但是乡村基础设施条件不好,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四是生态遭受破坏,乡村生态功能下降。
我们今天的乡村功能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的乡村是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主体,今天的乡村经济已经没有那么大的意义,农业占GDP的比重只有7%左右,加上农产品加工等各个方面也最多占到16%。今天的乡村所感受到的矛盾也不是我们过去所想象的那些问题,像过去的乡村土地问题、干群关系问题、计划生育问题、提留问题等,都已经没有了。今天的乡村也很少有人去上访,因为并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事情。除了过去近郊区拆迁问题以外,农民对土地问题不感兴趣了,因为在土地上赚不到什么钱。很多人关注宅基地,其实即便把宅基地放开了,自由化了,又有多少人会到乡村去买地?这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乡村的实际和我们对乡村的认识不太一致,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的乡村和过去的乡村不一样,无论是居住的人口、经济意义、社会意义都完全不一样了,这是我们理解乡村的重要前提。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短板,让我们感觉必须通过乡村建设来推动现代化,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中国的现代化还要继续地依靠城市化、工业化,特别是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这是不能忘记的。我们需要800多万经营100~140亩规模的农户,但现在只有一百多万,这个规模的扩大要靠什么呢?要靠从事农业人口的继续减少。所以乡村振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还是如何形成相应规模的问题,没有相应规模是很难实现现代化的。我们往往希望把特别小规模的农户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起来,这样依然是有成本的,不可能保持这么大量的小规模农户来实现现代化。因此,总体来讲,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还是要靠工业化、城市化,尤其是要形成县镇村空间的整体。
三、留在乡村的人口怎么办?
关于这一问题,我主要想讲讲我在云南实践的情况。我在云南一共有25个村庄建设实验,已经建完了的村庄有12个,正在建设的有11个,大概覆盖了云南的怒江、临沧、西双版纳、昆明、昭通、曲靖等不同地方。 我的基本思路是只有工业化、城市化继续推进,才能够实现现代化。我不太相信保持规模巨大的乡村人口在乡村,还能够实现现代化,除非重新定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特点恰恰在于我们如何在这样一个人口庞大、小农还是乡村主体的情况下逐渐推进现代化。但乡村的数量还是要减少的,不可能保持这么大的乡村数量。在这么大的乡村数量中建设好每个乡村是不可能的,但是未来总是会有一些乡村留下来,可能会有很多乡村人口留下来,像美国、欧洲、日本、韩国都是这样的特点。今天要考虑的乡村振兴实际目标并不是发展乡村经济,因为未来的现代化不太可能取决于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振兴的核心就是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粮食问题,这要靠农业现代化来解决,不能靠一户一户生产来解决。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继续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使农业经营规模继续扩大。二是乡村有一些人口留下来,要让留在乡村的人口有体面的工作,有好的生活,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中国人口现在虽然只有30%多住在乡村,但是乡村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强化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至关重要。三是文化问题,越是推进城市化,人口越离开乡村,我们乡愁的情节也会越来越重,乡村的文化传承功能不能减弱。 基于以上考虑,我在云南开展乡村建设实验,有以下几个想法。一是乡村里一定要有一个有益于农民的新产业。如果推进乡村建设中,需要投资大量的钱,农民却不能受益,农民是承受不了的。所以一定要借鉴于农耕资源,尤其要帮助农民利用好自己的资产。如我在云南推进的资产盘活,都是把农民房子进行改造,一层自己住,二层改造成很高端的客房,把资产盘活,让农民一边生活,一边还可以挣钱,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农民自己的劳动力。这不会产生巨大的经济量,但对农民是有益的。很多人说在村子里一年能挣一两百万元,生活就非常好了。不可能在一个乡村里产生几十亿、几百亿的收益,那也不是乡村。二是一定要有农民主导、能够说了算的组织形态。现在很多地方的乡村产业都搞成了地主变雇农的模式,基本上都是老板受益,乡村、农民、集体不受益,虽然农民也赚了一点钱,但是在产业收益链条里只有一小部分的收益。三是一定要有一个联接形式。集体和农民关系怎么联接?一定要确保农民作为受益主体,一定要有组织形态。由于农民是分散的,没有技术,不会管理,我们希望培养一批乡村CEO(职业经理人)。我实验的二十多个村都是靠职业经理人来服务的。相当于农民当老板,雇佣职业经理人为他们服务。 我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机制来推动乡村实践的。现在云南的河边村完全靠农民自己的组织,发展起了新的业态,由乡村CEO负责运转,从2017年建设到现在已经成功运转三年了,每年收入的增长都非常可观。在昆明市麦地冲村,组织农民把资产盘活,对破房子进行了改造,农民自己成立公司,通过乡村CEO运行,靠旅游一年实现收入70多万。今天的旅游应该建在乡村里,乡村就是最美丽的旅游场所,不需要建各种设施,看山看水看村庄,越原始越好。在城市化不断推进中,乡村的稀缺性不断呈现,稀缺性本身就产生价值,不需要太多的建设就能盘活乡村资产,让乡村人口有体面的生活。在昭通市的大苗寨,我们对整个村庄进行了改造,把整个资产进行了盘活,餐厅都是由农民房子改造的,这里没有公司,没有老板,我们通过培训把农民调动起来。在昭通还有一些试验村,通过资产盘活,把农民房子改造一下,政府拿出二三十万元的实验资金做示范,引导带动农民自己干,这样把城市动能带入了乡村,用城市动能激活了乡村。 总之,推进乡村振兴一定要坚持城乡融合的机制。同时,新型城镇化一定要包括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县城,还要考虑县乡村整体结构。现在这么多的乡村不可能都要建,但是要抓好一些未来的乡村建设。未来乡村建设不是建基础设施,而是要形成一个农民能够受益的机制,这是核心。(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3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