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8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五大振兴,产业振兴也是放在首位。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基础和基本出发点,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够带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为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产业振兴的目标任务、推进方向和各部门的任务分工。该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国务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聚力各部门资源优先布局、优先投入,全面发力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发展。 乡村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是形态多样、结构功能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乡村产业的主体是农业,但更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综合产业体系。围绕农业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型升级和价值链的提升,衍生拓展为内涵与内容更丰富的多元化产业;产业链的延伸形成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产业多功能价值开发形成乡村旅游和特色乡土产业,产业辅助环节的专业化细化分工形成生产性服务,新技术、新组织模式应用渗透形成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化聚集的人流引致需求拉动形成的生活性服务业。乡村服务业是提升主导产业效率、推进价值链升级的关键,产品服务化以更丰富的消费体验促进了价值的提升,服务规模化是支撑小规模农户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效应的重要途径;服务业又是营造产业环境的重要支柱,只有乡村生活服务业的丰富完善才能够吸引、留住人才,并为休闲旅游、特色乡土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意见指出重点发展的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新型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六大产业,是紧密关联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振兴的关键需要因地制宜确立特色主导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合理配置产业关联配套环节、营造有活力的产业生态,通过关键基础环节的先导投入启动触发产业体系自组织、自强化、自繁衍机制,使乡村产业能够在内驱力下聚合聚变壮大发展。 乡村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围绕产业融合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明确了产业融合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方向。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形成新兴产业业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体现了当前为提高产业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创新趋势,而且是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必然选择。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利用多元产业互补共生关系实现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全效价值利用,通过整合开发、协同发展和价值链的优化重组最大程度挖掘乡村产业经济价值,通过跨界引入新技术、新思想、新商业模式融合开发形成新产品、新渠道、新市场实现价值链的攀升。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是在提升乡村产业价值的基础上,让广大农户分享到融合产业链上的价值增值收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既需要建立资源共享联合开发的机制,搭建多元产业交流、交汇、交融的平台,促进产业的交叉跨界发展,更需要引导关联产业主体的紧密合作,尤其对于当前乡村以大量小规模农户为主的产业结构下,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要有组织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在前期的改革探索中,产业组织机制上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利益联结机制上股份合作、土地经营权入股以及分红契约等方式被认为是最有利于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这些好的经验,在意见中被积极吸纳,作为产业融合主体、载体与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乡村产业振兴联农带农、为农富农的本色初心。 乡村产业的振兴必须依靠提质和创新。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农业产业不具有规模化效率和价格竞争优势,以农业为主体的乡村产业难以像欧美发达国家走规模化发展路线。而不同区域不同的山水土肥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的地区特色产品,为农业塑造差异化优势提供广阔空间。我国居民收入提高,带动了膳食结构的消费升级,对多元化、高品质产品以及更丰富消费体验的需求快速增长。由绿色化、品牌化、标准化的特色优品以及结合生态康养、鲜配健康的消费体验将是未来农业的增长点。乡村产业振兴应瞄准消费升级方向和新兴增长点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因此,意见明确要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增强乡村产业持续增长力,通过产地环境保护、标准化生产的推广、绿色产品的质量认证、特色优品品牌的打造,将乡村产业推向高质量、高价值、优生态的发展轨道,实现生态振兴支撑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强化生态振兴的协同振兴。而乡村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则需要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的有力支撑。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依赖于育种、栽培、机械、设施、加工、保鲜等全产业链技术的协同创新,新市场、新体验、新价值、新渠道的创造源于创业者的勇于开拓。只有持续支持创新创业,完善科技创新应用转化机制,培育创业人才和优化创业环境,才能为乡村产业持续有活力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科学选择重点和统筹平衡布局。乡村地域范围广阔,乡村产业发展第一大难点是分散化布局导致了生产和服务的规模不经济。因而,有效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科学选择重点聚力打造。一是积极利用城镇聚集的人才和服务资源,立足于县域合理规划中心镇、中心村布局,通过城镇公共服务的延伸,重点解决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瓶颈,为乡村产业的起步发展提供配套服务的支撑;二是要引导乡村特色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围绕主导产业吸引生产、加工、销售、技术、商务、物流等产业链各关联环节集聚发展,使乡村小规模经营者可以通过联合和协作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优势,并因势利导推动专业市场、专业镇、特色小镇发展,强化服务支撑功能,塑造乡村特色产业品牌。现实中,各乡村的资源禀赋条件、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重点打造、突出特色优势的基础上,还需要兼顾各村庄发展的平衡性,通过统筹平衡建立以点带面、以强带弱的机制。应积极利用各乡村差异化的特色优势资源,分板块专业化分工强化“点”上的特色优势,组团式联合发展串联各特色村庄,形成乡村产业发展带。对于边远贫困村庄,需要借助产业带上“前市后厂”的联动效应,充分发挥重点村、中心村的门户和市场链接效应,带动贫困村在生产加工产业上的发展。 乡村产业环境的改善需要全方位优先投入的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的滞后源于城乡基础条件和资源配置的差距,乡村产业的振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通过对乡村的全面优先投入扭转城乡之间政策投入、资金流向、人才流向、建设用地分配等方面的势差,补齐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短板。针对当前乡村产业用地难、用地不合法的现实问题,意见在保障乡村产业用地方面有了明显的新突破,提出了“探索针对乡村产业的省市县联动‘点供’用地”的乡村产业建设用地直接供地办法,明确了“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厂矿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及‘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均纳入了可整治盘活可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的范围,并要求“完善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由此可以看出,未来乡村产业可以通过“点供”定向分配建设用地指标、清理盘活废弃闲置建设用地和四荒地以及合理调整设施农业用地使用范围获得合法建设用地保障。在财政投入机制上,意见提出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乡村产业技术创新”,为地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方式。(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程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