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三农调研   魏后凯: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的着力点
返回列表
查看: 502|回复: 0
收起左侧

魏后凯: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的着力点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4-29 09: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实现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孜孜追求的奋斗目标。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构想,2017年中共十九大又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任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并非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简单相加,而是由二者有机耦合而成的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交融的整体。事实上,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农业现代化是从行业角度来界定的,它是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的过程,虽然农业生产以农村为依托,但其所涉及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以及农业教育、研发、服务等活动并非局限于农村;而农村现代化是从地域角度来界定的,它是变农村落后为发达并实现强美富的过程,其核心是农村发展方式的现代化,既包括农业生产等活动在内的农村产业现代化,也包括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更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人的现代化。可以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农村现代化则是农业现代化的依托和支撑。正因为如此,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而不能把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更不能只重视农业现代化而忽视农村现代化,或者以农业现代化取代农村现代化。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和难点所在。目前,中国仍有近40%的人口常住在乡村,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2020年乡村人口比重达到54.6%(国家发展改革委预计数)。再从国土空间来看,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9)》提供的数据,2019年中国679个城市建成区面积为6.03万km2,1516个县城建成区面积为2.07万km2,1.87万个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为4.23万km2,三者合计12.33万km2,约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1.28%。这说明,目前除城镇建成区之外的乡村空间约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98%。即使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2%左右,预计仍有约4亿人口常住在乡村。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尽管近年来中国城乡差距在持续缩小,但至今为止,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农村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乡村治理能力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较大,等等。很明显,严重滞后的农村现代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的差距更突出体现在农村而不是城市的发展差距上。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现代化已经成为新发展阶段一项紧迫的重大战略任务。
  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实现农村现代化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底线要求和重要标志。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国家现代化的质量和成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纲要又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列为2035年远景目标。同样,到2035年需要同步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农村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人民生活、乡村治理等方方面面。推进农村现代化,既要重视“物”的现代化,更要重视人的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很明显,到2035年要同步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不仅需要基本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需要基本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在新发展阶段,加快农村现代化应把着力点放在产业、生活、治理和人的现代化方面。
  一是产业现代化。与城市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农村不仅产业支撑能力不足,而且生产方式比较粗放。无论是农业生产和生产性服务还是农村物流、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生活服务等,都远不能适应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必须加快转变农村尤其是农业生产方式,建立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此,立足农村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特色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互动融合,构建形式多样的现代产业发展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和生产方式现代化的收益,就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大国小农”是中国的基本农情,农村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关键是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依靠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逐步把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之中,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朝着规模化、集约化、工业化、社会化、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维功能,积极开拓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和重组,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整个农村各产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因为只有实现了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使传统农民变为现代产业工人,才能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面就业,才能依托农业农村建立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是生活现代化。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也是农村现代化的根本目的。这里所讲的生活富裕,不单纯是指物质上的富裕,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上的富裕。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是衡量这种物质富裕的重要指标。在一些发达国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城镇居民,而中国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相差悬殊。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仍比1985年的水平高37.6%;2019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值也达到2.38,仍略高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因此,加快推进农村生活现代化,关键是稳定提高和拓展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消费转型升级。同时,要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科学、节俭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要依托乡村建设行动,尽快补齐进村入户公路、供水供气、垃圾污水处理、地下管网、公共文化、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建管用结合,注重建立后续管护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使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等值化的生活质量。此外,农房现代化也是农村生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农房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设计,建筑质量低,寿命短,特色和文化内涵缺失,因此提高农房建设质量和设计水平,加快推进农房现代化是当务之急。农房现代化不仅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且能够提高乡村的美化度和价值,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来源。需要指出的是,在推进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防止盲目大拆大建,保护乡村风貌和乡村记忆,尤其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古建筑、古树木等,充分发掘和弘扬乡村风土民情、乡规民约、农耕文化、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支撑。
  三是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治理在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从狭义看,乡村治理一般是指乡村社会治理;从广义看,乡村治理则从社会治理延伸到环境治理、文化治理、村庄治理甚至贫困治理等诸多领域,几乎涉及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显然,乡村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是乡村治理的核心内容。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这一目标,无疑需要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大胆进行积极探索和改革创新。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加快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尽快弥补乡村治理的能力缺口,推动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尤其是,要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以县(市)域为切入点,分类分区分阶段加快推进,确保到2035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很明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地区。另一方面,要从中国国情农情出发,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完善乡村治理长效机制,推动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有效治理,打造善治乡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中国农村地域广阔,村庄类型多样,乡村治理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治理模式,这种多元化既能较好体现乡村自治的特色,又能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四是人的现代化。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始终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现代化至关重要,处于核心地位。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不能“重物轻人”,只看到物的现代化,而忽视人的现代化。就农村而言,加快人的现代化,关键是加快农民的现代化,推动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全面转变,使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科学文化素养和行为方式等能够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学历较高的青年人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某些年份农村文盲率甚至呈现攀升的态势。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从2013年到2016年,乡村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从7.21%提高到8.58%,其中女性文盲率从10.43%提高到12.53%,2018年又比上年略有提升。为此,要把加快农民现代化提上重要日程,多途径加强农民培训和继续教育,全方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大力倡导构建农村学习型社会,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数字化转型的需要。尤其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采取多元化途径,积极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够扎根农村的新农人和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农村人的现代化狭义理解为农民的现代化。因为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将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进城或者留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将越来越少,农业就业比重将不断下降。因此,除了农民的现代化,农村其他产业的人的现代化也十分重要,不可轻视。(来源:《中国农村经济》2021年第4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987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