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周小川:建立碳市场需要回答的若干问题
返回列表
查看: 280|回复: 0
收起左侧

周小川:建立碳市场需要回答的若干问题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5-12 09: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

  我想讲的是如何设计和论证我们所要建立的碳市场。碳市场和碳价格将为未来碳达峰、碳中和起到重要作用,一个主要的功能考核就是它能否引导大量投资进入碳减排和碳汇(或者称为碳沉降)的领域。要实现未来的净零排放目标,需要大量投资。这个市场并不是很简单的。确实来讲,金融业搞这么多金融市场,是有经验、有功底的,特别是过去做过金融市场产品和金融工程的人,往往能够想出办法来实现。所以我提出几个题目,碳市场应该要能解决这几个题目。如果不能解决这几个题目,碳市场的设计就不到位了。
  有人说6月底全国性碳市场就开业了,这比我想象的快。究竟如何设计碳市场?看到的细节不够多。其中也看到有一些非金融系统的人在设计市场时不太知道这个市场如何弄,就来学习股票交易所,看看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怎么做。他们提出要有很多参与者,而且要金融参与者进来积极地交易,使得市场交易很热,才能来定价。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其实配额类市场大体上属于拍卖型市场。如果搞错了,容易走弯路。
  我提几个考核的题目,看看如何解决:
  一是碳价格应能够产生足够的激励,而且碳价格相对比较稳定,所以能够对长期投资、科技创新起到引导的作用。也有人说,要解决当前跟GDP的平衡能力,每次挤牙膏挤一点,算作碳配额,要收费。具体举例来说,如果用大家比较认可的数字,现在中国每年碳排放量大约是100亿吨, 2030年碳达峰假定是到105亿吨,每年新增0.5亿吨二氧化碳,把这0.5亿吨拿出来卖。如果拿出来拍卖或交易的配额在总排放量中的比重过小,这个市场可能不稳定,甚至也有人说,弄不好会出现负价格,激励机制就不足且不稳定。因此,第一条考核是要有有效的中长期的激励机制,同时价格要相对稳定。
  第二条,关于碳配额,多排放的人要购买碳配额,碳配额收到的费用应该干什么?我个人看法应该是百分之百全部用于减排的经济活动。而且即便这样也许还不够,为什么?未来40年需要上百万亿元的投资量,即便是碳配额价格合理,出售碳配额的收入全部用于减排方面,也许还需要另外更多地吸引公众和私人的投资。如果出售碳配额自身的这部分钱还拿去干别的,或者是投到别的行业,或者是社保拿去用了,我们控制碳排放的任务就会更加困难了。所以出售碳配额的收费要全部用于碳减排。否则就会变成一个罚款市场。你违规了就罚你一点钱,你踩线了就罚你一点钱,罚完钱以后,收支两条线,那边政府按照预算增收来安排支出,这是不行的,也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把这些钱用于激励减排,特别是用于引导气变投资和激励投资。
  这个投资确实是需要激励的。为什么?因为从现在的科技和价格趋势来讲,有排放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终究还是便宜的,如果真正做到减排或者是零排放的生产、消费活动,肯定比有碳的活动昂贵很多。因此激励是不够的,一定要增加补偿机制,最重要的补偿机制就是通过碳市场、碳配额、价格转移和利益转移形成的激励机制。也有人提出来,现在很乐观,新能源已经变得很便宜,不需要任何补贴都可以做到了。其实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这不是今天的主题,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三个考核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个过渡过程,在这个过渡过程中,过渡性减排的经济活动能不能得到补偿?能不能在碳配额交易当中得到适当的激励机制?刚才说了,如果碳汇、植物吸收或者是其他工艺确实可以吸收碳,就形成负值的碳配额,就可以拿去卖,或者有一个机制把碳配额分给这些创造碳汇的人,他们卖出的金额,由排碳的人出钱补偿,形成激励机制。这可能需要一些金融产品。但是在整个过渡过程中,特别是前期,其实有一些经济活动没有能够达到零排放,没有真正吸收掉碳,但是它减少了碳,而且可能减得还挺显著,这样的活动能不能得到补偿?如果碳市场设计得不好,这类活动是得不到补偿的。所以这是一个题目。
  从过渡的过程来看,大体上来讲,我们未来40年,可能前20年有一些新工艺只要能减少碳排放,就是好事。到后20年,仅仅减少碳排放可能还不够,还得真正做到零排放或者是负排放才能行。所以这种分阶段过程中有不一样的激励对象,前若干年对过渡性减排的激励机制够不够,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碳市场要想办法给出解决答案。
  举个例子,大家可能知道的,燃煤电厂是碳排放最大的,烧天然气大概碳排放会减到三分之一左右,且其它污染也少,能不能获得利益的补偿?要不要鼓励呢?后20年的时候恐怕烧天然气也不行。关键是烧天然气的电厂,还有很多是可以用于调峰的,也就是说电力的使用不均衡,正是因为有了调峰的设备,就可以使电网更多吸收太阳能和风电,如果没有调峰的能力,就不愿意吸收太阳能和风电,因为技术上存在很多的挑战。因此,如果前20年天然气发电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否需要补偿?还不能简单地说天然气发电每度电成本并不高,因为它起调峰作用,所以每年的发电小时数很少,根本就不是满负荷运行的。所以这种发电最后折算下来成本高,成本高就要补偿,没有补偿的话,投资人就不愿意干。所以要考虑过渡前期对逐步减排活动的激励是否到位,要设计一些产品使得这种减排(但不是零排)的投资及运行也能够得到合理适度激励和补偿。
  再举个例子。大家知道有很多住房的屋顶可以搞太阳能发电,白天有电,但晚上要点灯、看电视,还有电冰箱、空调要转,这个怎么办?你设想,白天有电用不掉,就多送给电网,然后晚上的时候用电,电网给我电,这个事情合算不合算呢?很难说。送给电网的成本是很高的,那么小的电量,要经过电控设备直流变成交流,交流再经过几轮升压才能进电网。当然技术也会发展。很多人说要上储能设备。从家庭的例子来看,储能设备要有蓄电池之类的设备,蓄电池本身并不吸收碳,所以你不能拿它去出售配额。这一类设备价格也很贵,如果不经过补偿的话,就没有足够激励去研发和投资储能技术及设备。也就是说,像这样的过渡性减排活动,碳市场也应能够给它提供激励机制,给予补偿(如果纯用政府的钱就是补贴),否则没有积极性去做。
  第四个考核就是中长期科技研发和投资的激励。假设有一个吸收碳的科技项目,最开始是想法,如果逐步搞成的话,5年以后或者7年以后能够投入商业使用,这中间可能还会有风险。假设5年以后能够提供某个装置能够每月吸收一吨的二氧化碳,它的激励机制在哪里?就是要把5年以后的碳配额的预期销售价格拿过来,作为未来预期的收入,然后计算投资回报,才能使投资者有兴趣投资。5年以后的碳价格,那就是碳配额期货价格,到底能不能产生出来?能不能稳定?风险多大?风险概率是如何分布的?这个市场一定要提供碳期货、碳远期这样的价格,才能把相当多的投资,包括有一部分风险投资给吸收过来。靠未来的定价和这个过程当中的风险管理所计算出来的投资回报,起到鼓励这种投资的作用。
  老实说,真正有风险管理能力的专业力量大多都在金融界,所以要设计金融市场的话,要知道其所需要的功能并选用合适的人才。金融业内部分工也很细,也有很多金融人士不擅长这一行,不知道怎么做。真正熟悉金融产品设计和交易的人,特别是金融工程的人,会觉得这个跟我读研究生时做作业差不多,我可以设计出来。我们是有这样的人才能够设计出来的。但是仅仅能够设计出来还不行,你设计出来还要跟大家讲清楚,要论证清楚,可能还要做模拟,要做模拟还得建立模型,通过模拟的效果让大家信服,说明这个市场就是好用的。这里面的技能就不简单了。
  还有一条,如果能实现上述这些功能,如果能够让人满意,往往需要在市场基础框架之上,再去设计多个产品去满足这些功能。如果设计的市场基础框架不好,简陋、有毛病,也不稳定,这些衍生的更高级的功能,可能根本就没有办法去搭建。所以,倒推过来,当前建立合格的碳市场的基础框架是非常重要的。
  我出了这四个题目。我的想法是,现在搞碳市场的人积极性很高,有些地方没有搞明白,也要上碳市场,全国来讲不一定需要搞那么多碳市场,而是需要基础框架好、能搭建各项主要功能的市场。谁能想清楚、设计好,才能往下做。
  今天的场合不适于讨论碳市场建设的技术细节,我只想简略提示一下如何应答上述四个功能题目的思路。对于第一题,应拿出足够比例的碳排放进入碳市场,而不是只挤出一点点“牙膏”。对于第二题,按照年度总量控制目标测算出几个主要行业当年碳排放的物理强度平均值,将年度配额分给低于平均值(即创造负值配额)的经济活动者。对于第三题,按照总量控制的过渡过程路线图,测算几个主要行业排放均值的过渡过程路线图,以及重要产品的替代/协同系数,来安排配额的跨期、动态分配。对于第四题,在好的基础框架上搭建碳期货、碳远期等衍生工具交易,用于引导跨期投资和风险管理。欢迎这方面的研究与讨论。
  最后我再重复一下,在当前全球多国财政赤字大幅上升、多个政府都债务过重的情况下,特别要防止碳市场的钱被用于别的方面,导致更大的气变融资缺口。所以,不仅是定价要好,交易机制要好,衍生功能要好,还要考虑好如何使用碳市场调动的资金。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