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凌云:关于乡村振兴的模式与金融服务若干思考
返回列表
查看: 884|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凌云:关于乡村振兴的模式与金融服务若干思考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1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1203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5-12 09: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凌云(哲学博士,高级研究分析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已涌现出许多新模式,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作为金融业,也要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促进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模式
  (一)旅游与农业融合模式—贵州“三变”模式
  贵州省的舍亨村,立足旅游资源,实施产业富村、商贸活村、生态立村、旅游兴村、科技强村,建设农耕文化园、百草园和百花园、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提升农业产业观赏性、体验性和科普性,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舍亨村农民企业家陶正学,于2012年成立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社;后又成立了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通过合作社和旅游开发公司,舍亨及周边村的荒山、河流、洞穴、森林、河滩、自然风光和土地等,被量化成集体和村民的资产,再整合闲散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变成了村民和集体的股金。凭借自然条件优势,引进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投入资本和技术,成立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开发村庄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村级经济。如,农家旅馆、农家饭店和特色种植养殖。
  舍亨村的这种旅游与农业融合模式,又被专家们总结经验为“三变模式”。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种模式有利于吸引人才集聚和资源集聚,解决农民就业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三产融合”。
  (二)“三融合”发展模式—浙江德清模式
  近年来,浙江德清立足实际,根据乡村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发展特点,探索独具特色的“融合发展德清模式”,包含“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和“城乡融合”等三个层次。即:通过绿色化转型、数字化提升,拉长特色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通过以产兴村、以村促产,破解产业升级、村庄经营难题,实现“产村融合”;通过改革破壁垒、服务一体化,推动城乡互促共进,实现“城乡融合”。
  1.突出旅游经济发展。依托名山、湿地、古镇等自然资源,充分发挥集体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业产业、地理位置等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村庄景区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高效生态等休闲观光农业、休闲旅游、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
  2.突出资源要素配置。紧紧围绕“富民强村”这一核心,有效整合资金、土地、人力等要素资源。2015年起,德清县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为契机,全面激活农村产权收益;同时,充分发挥乡贤参事会“优化资源配置,凝聚人心人力”的作用。
  3.引进数字技术赋能。将数字技术与乡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动能。如,推动生产智能转型,推动业态“链上嫁接”。此外,还通过数字技术打造可视化治理体系,构建“数字乡村一张图”。
  (三)城乡一体化模式—湖南“浔龙河”生态发展模式
  早在2012年,湖南长沙县浔龙河村带头人柳中辉开始打造生态艺术小镇项目,并被列入长沙县城乡一体化试点示范目录。项目从盘活乡村资源和促进民生两部分入手,率先破题城乡发展瓶颈,形成了以教育产业为核心、生态产业为基础、文旅产业为抓手、康养产业为配套,四大特色产业有机结合、相容并生的产业布局。
  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通过推动土地集中流转、环境集中治理、村民集中居住的“三集中”,实现村民的就地城镇化;通过土地改革和混合运营,发展生态、文化、教育、旅游、康养五大产业,推动农民致富增收,逐步实现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
  1.土地确权。成立土地产权调查小组,邀请专业的测绘队进行勘测,对村民组的四界范围、林地、耕地以及塘坝、河流、道路等公共用地进行测量确认。土地确权登记,有效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对农民的土地权利进行确权颁证,使其变为可交易、可转让的资产。
  2.发展产业。产业是浔龙河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浔龙河抓住长沙近郊农村独特的地缘优势,兼顾农业、农村、农民利益,统筹生态、文化与小城镇建设,布局生态产业、文化、教育、旅游和康养产业。产业之间形成了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为基础产业。
  (四)“七化”发展模式—山东寿光模式
  寿光围绕产业的标准化、园区化、品牌化、职业化、市场化以及乡村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打造乡村振兴“寿光模式”。
  1.产业标准化。部省共建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户寿光,成立了4名院士领衔的67名专家团队,启动了118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研制工作。
  2.农业园区化。自2018年以来,寿光市建设了占地3万多亩的18个现代农业园区,大力推进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一个大棚就是一个“绿色车间”,一个园区就是一个“绿色工厂”。
  3.农产品品牌化。“寿光蔬菜”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落户寿光,以寿光蔬菜为核心的千亿级蔬菜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国首批50个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了“七彩庄园”“寿光农发”等一批企业品牌以及“乐义蔬菜”“金彩益生”等一批蔬菜单体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6个。
  4.新型职业化。寿光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化农民,开展了30万农民科技大培训,吸引了一批80后、90后青年人才回乡创业。
  5.经营市场化。寿光拓展市场化经营体系,市场带动是“寿光模式”的突出特点,在用好农产品物流园等传统市场的同时,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形势下农产品销售由线下向线上转移的新趋势,与阿里、京东、拼多多、字节跳动等全面合作,通过线上渠道销售的蔬菜占比大幅度提升。
  6.乡村宜居化。2019年,寿光市全面启动“美丽乡村”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提升三年行动,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全面实施农村厕所、道路、供暖、供气、污水处理等“十改”工程,不断推进乡村绿化工作。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通过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寿光着力打造了一个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田园村庄。
  7.公共服务均等化。寿光还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完善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纽带、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以城区文化辐射带动农村,以农村文化丰富反哺城区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让城乡居民同享“文化阳光”。
  (五)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河北迁西“花乡果巷”模式
  唐山迁西“花乡果巷”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打造以生态为依托、旅游为引擎、文化为支撑和市场为导向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生态优良的山水田园,百花争艳的多彩花园,硕果飘香的百年果园,欢乐畅享的醉美游园,群众安居乐业的祥福家园。
  1.推进一产现代化发展。依托水杂果良好的种植基础,打造果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包括水杂果产业种植、果品生产加工、冷库仓储物流、市场交易集散、果品展览展销会,建立产业新村。
  2.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打造“新六产”乡村发展新业态,重点打造六个层次的乡村文旅产业:乡村景观、乡村休闲、乡村度假、乡村产业、乡村娱乐、乡村联动,实现乡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重构。对22个村庄进行分类发展指引,构建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研学、交通、电商、度假、康养、体育、艺术、便民等十大类型。
  3.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按照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的要求,通过垃圾专项治理、农村污水处理、农村厕所革命、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提升村容村貌。
  4.推进乡村振兴赋能。一方面,通过科技赋能。在示范区全面开展智慧生活、智慧生产、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打造智慧乡村。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培训赋能。制定花乡果巷振兴学堂和开展小花小果能工计划,旨在打造成为京津冀乡村振兴的研讨高地、培训高地、实践高地。
  (六)围绕产业振兴“抱团发展”模式—辽宁盘锦模式
  近些年,盘锦市以建设盘锦乡村振兴产业园为突破口,把建设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盘锦市打造成了一个产业振兴的平台载体,变投入为产出,走出乡村建设示范、产业振兴输出的“盘锦模式”。
  1.打造生态品牌。该市农业特色鲜明,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按照“打生态牌、走精品路,实施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水稻、河蟹、棚菜、鸭子特色生态农业。
  2.打造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化,扶持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盘锦鸭子、盘锦大米、盘锦河蟹、盘锦棚菜等农业特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目前,盘锦成为北方最大的粮食、河蟹专业市场。
  3.打造“休闲旅游+农业”。依托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采取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办法,发展集种植养殖、农事体验、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于一体的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把种庄稼变为“种风景”,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观光型休闲农业转型。
  4.打造高科技“5G”农业。借助5G+AI精准种植养殖、5G+无人机植保、人工智能病虫害智能诊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打造高效农业。
  (七)“水稻+”全产业链模式—四川崇州“天府良仓”模式
  成都市崇州围绕打造“水稻+”产业链,形成农商文旅跨界融合发展模式。围绕种植一棵稻(水稻种植优化),做精一粒米(水稻精深加工),做旺一个家(稻乡田园生活),最终落实一个梦(乡村振兴大计,美丽乡愁梦想)展开。
  1.水稻种植优化。通过与高校及社会水稻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科研育种,以优化种子筛选培育;结合农业科技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民建立合作模式,通过培训、引导建立职业农民培养科学种植方式,在区域内布局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点以建立就地服务体系,建立烘储物流体系等产业路径以强化种植环节。
  2.水稻精深加工。建立水稻粗加工、精深科技加工产品体系及水稻周边加工产品体系;建立一套从餐桌到田间的质量可追溯系统以保障产品品质;建立品质大米标准体系。
  3.建设大数据运营平台。与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项目运营商—北京奥科美公司合作,建设“天府好米”大数据运营平台。
  4.打造一体化田园综合体。依托川西林盘打造,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立足“稻田+”农创体验,建设集国际竹稻艺术中心、稻作文化博览园、稻作文创集聚区等项目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八)“党建+”一体化老区振兴特色模式—安徽省“岳西模式”
  岳西县位于大别山腹地,皖西南边陲,是革命的老区。近年来,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党建+”一体化老区振兴特色模式。
  1.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按照安徽省委组织部统一部署要求,依靠基层党组织,建立乡村信用评价体系,为引入资金注入乡村振兴奠定信用基础。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农户信息采集、建立信用档案以及进行信用等级评定。金融机构根据农户信用等级批量给予符合要求的信用户额度授信,发放信用村建设贷款。
  2.发展特色产业。突出大健康、大旅游、大数据、大农业等四大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产业发展格局。以“富裕党员、合作社、公司等+贫困户”方式发展特色产业。
  3.打造智慧农村。充分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积极推广智慧化农机、病虫害远程诊断、农用航空、精准灌溉等新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在线监测、精准作业和数字化管理。
  4.打造研学旅游项目。依托独特的老区资源,打造以红色文化传承、军事文化体验、国防民防科普为主题的文旅项目,以此带动休闲民宿康养发展。
  (九)“五位一体”模式—河南省“孟津模式”
  孟津县作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省级示范县,近年来打造了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1.农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资源和都市近郊优势,大力整合农业园区、田园风光、黄河湿地、经济作为等旅游资源,深化农旅、文旅融合发展。如,打造孟扣路果蔬产业集聚群、小浪底专用线高效特色农业观光带,以及“多彩长廊”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等。
  2.吸引乡土人才。孟津县充分利用县职教中心、各镇党校、各村“三新”大讲堂、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教育资源,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技术培训,尤其注重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已成为孟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力军。此外,县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孟津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从准入、税收、土地、融资、激励、环境等方面,制定了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
  3.打造乡土文化品牌。该县以乡愁、乡情、乡望为主题,集中展示河洛地区知名古建筑、古文化、古风俗、古技艺等,弘扬农耕文化和中原文明。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如牡丹画产业等;还深入挖掘剪纸、杂耍、书画、戏曲等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
  4.改善人居环境。近年来,孟津县通过开展垃圾清零、一村万树、厕所革命、拆违治乱等工作,使得乡村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打造出了设施完善、整洁干净、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5.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该县不断探索党建引领的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打通了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叫响做实了“有困难找党员、要服务找支部”服务品牌。
     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若干思考
    充分发挥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不仅是金融自身创造价值的所在,而且是社会责任担当。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不仅是“三农”领域,而且所涉及领域更广、内涵更丰富、难度更大。乡村振兴的模式各异,因而金融服务的模式也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一)由支持单一农业产业经济向服务发展农村多元经济转变
  过去,在“三农”领域,金融机构提供的多是服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的储备和粮食收购等方面,金融服务经验单一,缺乏服务农村发展旅游等多元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方法。随着我国农村深化改革,乡镇企业、农民创办的家庭手工厂、自主经营的“小卖部”“小商贸”还有“旅行社”等个体经济发展起来。这需要金融服务模式的转变,由单一型服务模式向综合型转变。
  乡村振兴是我国农村的全面的振兴,着力于“五个主要任务”,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这需要全方位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需要金融服务的拓维升级。赋予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的更迫切、更深度的职责所在。
  (二)由重点支持大城市建设向着力服务县域农村经济发展转变
  乡村振兴主要在县域,县域农村经济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效。因此,无论是从政治的高度,还是经济的角度,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县域。
  1.坚持服务下沉,制定县域金融服务中长期发展规划。一是巩固和升级县域金融服务机构。选配创新能力强、作风扎实的青年干部担任县域支行“一把手”,践行新金融理念,运用现代金融科技,按照“精干、务实、高效”的原则,构建数字经营员工队伍和管理模式,以破除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二是明确县域金融服务重点和目标任务。围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支持乡村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制定信贷投放、产品创新等目标任务,并分解到县域机构网点和客户经理服务团队。三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任务,金融机构要将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对县域机构网点考核的最主要部分内容,并作为长效机制;加大激励力度,绩效激励兑现到县域机构网点和每个员工。
  2.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长期合作。乡村振兴是政策性很强的一项战略任务,主要靠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来实施。因此,作为金融机构,一方面要注重对各地政府出台的乡村振兴具体政策研究和把握,比如乡村建设规划、财政资金的投入、土地流转以及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等政策。另一方面,做好金融服务对接。乡村振兴项目实施落地,不仅由政府部门主导推动,而且需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投融资服务。
  3.建议监管部门适度放松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县域网点设置约束。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县城以下的乡镇和行政村,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除农业银行在乡镇设立机构网点,其它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上一轮大规模撤并,乡镇网点收缩。近年来,尽管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弥补缺机构网点的“短板”,但发挥的功能受限。因此,建议国家考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际需要,允许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在重点乡镇设立机构网点,持续向乡镇农村延伸金融服务触角。
  (三)由支持涉农单一信贷产品向农业产业链综合服务创新转变
  目前,从全国各地乡村振兴模式分析,大都突破了原有的以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和农作物种植的单一化特征,而形成粮食和农作物种植、加工、销售等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态势。这就需要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具有系列性,链接产业上、下游,形成资金要素闭环流动,对产业发展发挥有效促进作用。
  1.搭建农业产业链生产经营信息平台。充分运用现代金融科技,以数字金融紧密连接农业产业链各参与经营主体。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农业企业、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连接起来,形成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各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及时了解银行信贷等金融政策、金融服务产品以及金融服务流程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及时掌握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
  2.创新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其信用引用到上下游企业及农户的金融服务中。对农业产业链中的应收、预付和存货等提供精准的结构性综合融资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其上下游企业和农户等客户资源,推动金融业务的批量化开展。
  (四)由着眼于经济效益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转变
  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的传统经营理念,在这一点上与一般工商企业似乎没有特别不同。然而,当中国进入新时代,一种新金融理念正悄悄地改变职业金融家的经营思维。新金融赋予金融机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使命和担当,将目光不仅仅关注自身经济效益方面,而且更多的投向社会,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坚守义利兼顾的本真。金融是伴随实体经济而生,并因实体经济发展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作为金融企业,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个初心,义利兼顾。把金融当作一份服务社会的美好事业。乡村振兴项目,有的是长期性的,对一家金融企业而言,短期内不会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甚至亏损;但从长期来看,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乡村振兴美好事业发展。
  2.破解乡村产业发展痛点难点。长期以来,农民贷款难于缺乏有效资产抵押,个体信用能力不足,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一度困绕了乡村经济发展。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新金融思维,通过积极创新,如为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金融服务方案,运用现代金融科技手段和工具,为每位农户“画像”等,有效破解乡村经济发展的信用约束“瓶颈”难点痛点问题。
  (五)由服务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向服务乡村治理转变
  传统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三农”服务,多是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产资金缺乏的问题。对于农业综合服务、社会治安、灾害天气预报、养老、乡村文化以及村务运转等乡村治理,金融服务几乎没有涉及,且认为这是上级政府的工作范畴。然而,随着新金融理念贯彻的越来越深入,金融服务乡村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而且更加积极主动为乡村治理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
  1.运用金融科技搭建数字乡村服务平台。比如,建设银行打造升级“裕农通”,并通过拓维升级,聚集农业生产、灾害应急、社会治安等综合治理信息,成为乡村基层管理的“好管家”“好帮手”。此外,将服务城市管理“智慧政务”向乡村延伸。依托智慧社区管理、农村三资、产权流转、智慧缴费、基层党务等系统级或功能级应用,构建面向城乡公共治理服务共享体系,建立金融、政务和公共服务生态体系的有机融合。
  2.打造乡村治理智库如,建设银行通过“建行大学”以及与国内外知名高校打造的教育联盟平台,进一步扩大面向乡村治理,丰富“金智惠民”教育品牌内涵,立足“金智惠政”“金智惠创”“金智惠农”“金智惠工”“金智惠学”等五大系列公益教育培训,重点加强乡村治理教育培训。
  3.扶持和培养“新乡贤”。金融机构不仅通过信贷资金扶持乡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而且要通过乡风民俗、现代文明教育,培养“新乡贤”,让他们成为乡村“党的农村政策的传播者”“乡村文明的践行者”以及“乡村文化交流的使者”。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558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