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刘瑞:新发展格局与新的经济循环逻辑
返回列表
查看: 495|回复: 0
收起左侧

刘瑞:新发展格局与新的经济循环逻辑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235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5-21 09: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刘瑞(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01、新的经济循环前提
  第一,中国经济总体上完成了工业化历史使命。其标志有两个:其一,世界上门类最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全球的制造业中心已经诞生。其二,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50%并持续上升。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停止发展工业。相反,依照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产业结构还将朝着高端化和合理化方向继续升级。
  第二,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大发展时代。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下,城市化进程有所提速,但与欧美国家的城市化仍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经济存在着巨大的内在扩张冲动,因此城市化在工业化完成之后一定会后来者居上,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支撑点。这种扩张冲动实际上非常有利于国内经济循环。
  第三,中国已经建立起世界超大规模市场。这个超大规模市场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经济工业化的实现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国的人口规模。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大规模市场。超大规模市场是新的循环的逻辑前提,是走向更高的开放经济的逻辑前提。
  第四,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的时期。经济活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动态、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经济循环离开与社会、生态、政治、安全、外交等领域的互动循环,也难以实现。这是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之后必然会出现的局面,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面予以正确认知。如何综合平衡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后果、如何协调化解相关对立矛盾,是实现未来稳定发展的关键。
  第五,中美经济竞争进入以质量竞争为主的阶段。当今世界,美国和中国均为产值十万亿美元级别的经济体,是世界数一数二的经济体,也是经济制度及经济结构差异巨大的经济体。这种经济实力和差异化地位决定了中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二者的合作、竞争乃至对抗关系将长期并存。而质量之差已成为决定中美关系未来的根本因素。确立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战略部署,以能够自我掌控的国内经济循环确定性来应对外部无法掌控的经济运行不确定性,是适应变化中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适时之举。
  02、经济循环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良性循环逻辑。
  依照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本解释,一个经济体的循环运行包含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并进一步简化为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阶段。其中的关键是要使商品生产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循环中得到补偿和转移,并在重复循环中实现生产规模持续扩张和价值不断增值。经济基础自身的良性循环,会带动派生性领域良性发展;同样,派生性领域的良性循环也会进一步增强经济基础的良性循环。
  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点是:第一,在微观经济层面,商品-生产-货币的资本在时间上依序循环和在空间上并存循环。其中,保持商品流通循环畅通,完成马克思所说的“惊险的跳跃”,实现用空间消灭时间至关重要。第二,在宏观经济层面,两大物质生产部类必须按比例持续循环下去。第三,在社会层面,两种生产需要相互匹配地循环下去。
  对于第三层面的良性循环,人们尚不太关注。但实际上,国民经济循环是否畅通在更大范围和背景上取决于这一层次能否实现良性循环。
  这个逻辑虽表述了本质抽象逻辑,还没有细化为现象具体逻辑;虽表达了一国经济内部的循环关系,还没有揭示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循环关系。
  凯恩斯主义的国民经济循环逻辑。
  依照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基本解释,经济运行围绕私人消费、私人投资、对外进出口和政府开支四个部门循环。私人消费和投资是国内经济运行的主要部分;进出口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出现的部门,用于调剂国内外供求关系;政府开支作为特殊的国内部门,可同时对私人消费和投资产生正向和反向作用,对国内外供求关系进行必要的管控。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关注经济短期循环现象而忽视经济长期循环现象。其二,由于产生于批判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因此其不认可古典主义经济理论中一些关于经济循环的观点。其三,偏重使用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循环。
  凯恩斯主义的逻辑需要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进行必要整合,形成中国特色的经济循环逻辑,即既强调短期也重视长期,既认可供给创造需求也承认需求带动供给,既重视财政政策作用也强调货币政策作用。
  循环逻辑链中的堵点及其关系把握。
  1、中国经济在循环链中存在的堵点、难点:
  第一,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循环链看,生产环节的堵点是一些长线产业产能过剩,一些短线产业遇到“卡脖子”技术堵点;分配环节的堵点是贫富差距拉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偏低;交换环节的堵点是全国统一市场体系还不完善,流通成本较高;消费环节的堵点是城市住房价格偏高,农村消费相对不足。
  第二,从两大生产部类循环链看,生产一般消费品的产能过剩,生产满足消费升级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相对不足;生产一般性产品的产能过剩,生产关键技术产品的能力相对不足。
  第三,从消费-投资-进出口循环链看,消费的堵点是中高端消费相对不足,农村消费升级相对缓慢;投资的堵点是民间投资不活跃,商业投资边际收益下降;进出口的堵点是加工贸易比重较高,服务贸易竞争力偏低。
  2、谨慎对待我国经济循环链涉及的两类关系:
  第一,综合关系,即在国民经济循环链条中牵涉到的重大关系。包括:(1)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的关系。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要在保障经济安全的前提下继续发展经济,因而稳中求进是基调,防控风险是目的。(2)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在经济与社会整体发展中,经济发展始终是前提和基础,只有经济发展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经济发展应惠及社会方方面面,要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3)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生态环境或将受到影响,生态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二者协调与否是未来经济质量发展的关键。
  第二,局部关系。包括:(1)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核心竞争力在高端制造业;虚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有赖于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财富差距缩小的关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但是收入分配和财富差距也持续扩大,如何在未来进一步缩小差距是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3)人口老龄化与老龄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系。当前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趋势,需要进一步加快系统性的老龄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4)消费升级与全方位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关系。随着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相对落后的社会服务体系有待全方位升级。(5)东部经济发展与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关系。当前东中西部的差距依然存在,继续缩小东中西部的差距任重道远。(6)中心城市发展与城市群落形成的关系。目前许多中心城市的单体已进入发展瓶颈期,唯有形成城市群落才能推进城镇化连片发展。(7)城镇化推进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新型城镇化是大趋势,乡村振兴需要结合城镇化趋势,走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道路。
  3、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循环需强调的两点:
  第一,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是基础。只有国内经济循环良性化,才会延伸带动经济与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良性化循环。
  第二,经济与社会、生态等领域的良性循环,既是经济良性循环的内容之一,也是经济良性循环的条件基础。不能把经济循环与社会循环、生态循环割裂开来。
  03、国际经济循环的主攻方向
  借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打造带路经济的新循环格局。目前“一带一路”倡议依然处于投入期,且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隐藏着一些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地政府的大量补贴,但“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期实施和推进最终要依靠有效的自我循环。其二,中方和欧方的经济互补性有待挖掘,经贸合作不够深入。其三,沿线国家主权债务风险或引发“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金融陷阱。其四,“一带一路”平台机制尚不完善。
  积极参与和维护与经济发达体之间的合作平台。利益的互惠互利和等价交换是实现国内外经济良性循环的前提,对外开放的深化是实现国内外经济良性循环的制度保障。我国应积极深化与欧盟、英国和日韩等经济体的经贸关系,以期为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带来更多机会。
  全面深化中俄经贸关系。积极推进与俄罗斯的长期经贸合作战略,把巩固中俄各方面的合作关系和基础进一步扩大到知识阶层和大众阶层,减少民间对高层保持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不信任度和抵制情绪。
  04、国内经济循环的主攻方向
  巩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调整向好的基础。
  畅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仍然是未来一个时期政策制定的重要方向,要着力提高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继续加大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投资研发力度,并将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资本回报率、劳动者个人收入水平提高到与虚拟经济大致持平的位置,争取保持全社会“等量资本获得等量收益”的平均利润率水平,从而彻底改变生产要素脱实向虚的格局。在虚拟经济中,对房地产业态应继续按照十三五时期确定的“房住不炒”基调加以处理,推进金融业态以财富管理为基调的转型,深化金融业态的供给侧改革。
  加快城市型服务经济的转型升级。
  完成工业化和开启大规模城市化的结合点在于城市型服务经济的崛起。城市型服务经济并不区分生活性服务还是生产性服务,高端性服务业还是中低端性服务业,均将其视为城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型服务覆盖高中低端产业链和价值链,横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其综合性、复合性、功能性、公益性与营利性特点突出,需要打通各个环节和链条,实现系统化配置,才能更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
  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应当把引领农村地区经济向城市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活为示范,推动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靠拢。
  在加快未来城市化的进程中,要重点突出城市群的发展。注重城市群的整体协调发展,可以有效减少和避免单体城市之间的竞争内耗,形成城市区域内经济的共享共荣。
  推进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
  新一轮工业化以制造业高端化为特征,其核心是以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制造业及服务型制造业。依照国际产业链分工逻辑,随着一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本土的低端产业由于要素成本的上升,势必向其他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而留在本土的产业必须向产业链的高端攀升才能继续保持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不能把保持完整的产业链作为长期战略任务而违背国际产业链的分工逻辑,应把推进产业高端化作为长期的战略目标。
  05、经济社会循环的主攻方向
  旧的社会问题:
  第一,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过大。第二,城市化进程过慢带来的城乡隔离及其矛盾逐步显现。第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第四,宗教传播和信仰问题虽集中在少数地区和少数人群之中,但一经触发,在境外势力等力量的助推下,容易形成难以控制的局面。
  新的社会问题:
  第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范围蔓延和程度加深,其引发的社会经济危机逐步显现:一是老年人的养老压力,二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随着老龄化人口比重的扩大,其与少儿人口将共同挤压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和空间。
  第二,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随着经济增长趋缓和中美贸易摩擦的爆发,在为企业减负的政策驱动下,国家对社保基金收缴比率作了较大幅度下调,各省之间的保障差距也开始统一拉平,因而此前社会广为担忧的社保基金入不敷出的问题可能会在多地或更广范围内出现。
  第三,医疗卫生制度体系有待健全。医疗制度和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依然需要朝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公益性方向推进。同时,国家对医疗事业的投入也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医疗卫生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
  未来五年畅通经济社会循环的主攻方向:
  第一,积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养老服务缺失带来的社会经济综合症,有赖于全面提升社会经济系统综合管理的整体方案,这也是形成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
  第二,积极制定以城市低龄老年人为主体的再就业政策。建议专门制定针对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的政策,本着自愿性、市场化和适用性原则,引导各地政府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雇佣低龄老年人,从而有效弥补低龄老年人退休金较少及市场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第三,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推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和优化配置。应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对偏远地区学校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改造和投资。未来,教育扶贫依靠人力资源的发展路径将让位于信息通信技术这一核心驱动力。
  06、经济生态循环的主攻方向
  未来五年应在继续依靠行政压力推进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完善市场化机制,进一步畅通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循环。建立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循环的关键是引入利益补偿机制。只有把污染治理的机会成本转化成机会收益,才能激发各个主体主动治污的积极性。因此,十四五时期应大力推进污染预警机制,探索事先预防污染的系统性策略。
  完善和推广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当前,这一机制已经在部分省市开展试点,但是运作效果不甚理想,主要是由于碳排放权初始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应进一步优化全国碳排放市场,在碳交易配额分配上做到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和合理。
  健全资源使用上下游补偿机制。我国的资源分布呈现出资源输出地生态建设任务繁重但经济实力不足,资源输入地经济实力雄厚但不直接承担生态建设成本的现象。目前对于推进贫困资源地的生态建设,主要采取中央政府提供财力转移支付和发达地区结对援助等行政化帮扶措施,很难形成收益共享、成本分担的利益补偿机制。建议先从较为可行的利益补偿机制开始,积极推进水资源治理有偿使用、雾霾治理补偿等多元化创新机制,探索建立利益互惠的可持续发展方案。(来源:《学术前沿》杂志2021年3月(上))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