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近日,在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搭乘嫦娥五号旅月的“太空稻”迎来收获!
2020年11月,一批共重40克的水稻种子跟随嫦娥五号航天器进行了一次长达23天、76万公里的环月旅行,在深空环境中历经宇宙射线的照射,顺利返回地球,“落户”到了广东。
从2021年2月26日的播种,到3月29日的移栽,又到6月初的抽穗,再到7月9日,“太空稻”在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长成了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正式迎来收割。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对成熟的水稻进行采样和收割,首轮种植圆满完成。此次任务也标志着中国水稻航天育种首次完成深空空间诱变试验。“太空稻”的每粒稻种约有1厘米长,通体呈米白色和褐色。2000株水稻被采集成3大袋稻种运回实验室。
据了解,目前收获的第一批种子来源于2000个植株、1万个单穗。科研人员对每个植株,收获的种子进行了分类:第一类是用来继续种植,第二类用来进行广泛的基因及性状鉴定,第三类将作为种子备份,进行长期保存。
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涛介绍,这次收获的是“太空稻”的第一个世代,很快将播种第二个世代,“‘航聚香丝苗’的‘奔月’后代预期可产生一批更加优良的基因源,不但可为新品种选育提供更多物质基础,而且可培育出新品种,提升优质香型水稻产业效益。”
“太空稻”何时才能搬上餐桌?
不少网友关心“太空稻”何时才能真正搬上餐桌。对此,郭涛表示,从2020年11月搭载嫦娥五号“奔月”,到真正搬上老百姓的饭桌,这批水稻种子要经历种植、鉴定、比较、示范、推广等一系列流程,预期花费3到4年的时间。不久后的秋季,这批“中国天稻”的后代将在实验室里开始育秧并被移栽到大田里;未来几年,它们会在广东的土地上继续自己的世代繁衍,纯化优良性状,有望成为100%中国原创的水稻新品种。
据专家介绍,经过深空搭载的“太空稻”极具科研价值,地球上的普通种子经过深空环境处理之后,再到地面选育、试种,有望培育形成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育成粮食、经济作物、蔬菜等几百个太空品种。
回顾:天壤之接,秧苗“安家”田间全过程
三个月前,嫦娥五号搭载的太空稻种离开温室,移栽田间,成功“安家”。3月29日上午,研究人员在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温室将嫦娥五号搭载的太空稻秧苗整理好,准备移栽到增城试验田。
上午8时左右,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加峰博士带领团队4人开始在温室拔秧,拔下的秧苗被放到若干烧杯里面,经过50分钟左右的车程来到位于广州增城的华南农业大学试验田基地。
在试验田基地,研究人员首先把8组双行红绳拉到田间,然后把“天稻”秧苗有序地摆放在田基,在去掉部分顶端的叶片后,再沿着红绳的位置一株一株整齐插入土中。整个过程持续约一小时。与普通插秧相比,“天稻”的插秧工作要更为细心周到。
王加峰介绍,研究人员等到“天稻”长到最适合的秧龄,约三四片叶子的样子进行插秧;土的硬度也要适中,太硬容易在操作时伤根伤苗,太软秧苗容易歪斜、深陷;插秧的力度、分布的疏密都要讲究。“拉绳是为了保证秧苗插得又直又匀,把顶端叶片去掉是为了防止飘苗浮苗烂苗。我们插秧的指法是用食、中、拇三指护住根部下到土里,以每穴单株的方法插入土里3厘米的位置,原则是‘浅而不倒’,既保护根部,又便于后期研究、跟踪。”王加峰说。
在同一块田地里,还有“长征五号”稻种、重离子辐照稻种,后期研究人员将分别对深空搭载、近地轨道搭载、地面模拟这三种稻种进行对照,以育选出最优品种。(来源:农民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