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三农调研   易永喆:眺望中国农业:她的未来是什么?
返回列表
查看: 574|回复: 0
收起左侧

易永喆:眺望中国农业:她的未来是什么?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29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7-29 09: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易永喆(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读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的思考
  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普遍重工轻农,他们把经济发展等同于工业发展,认为农业对经济增长无所裨益,甚至还拖了工业的后腿。例如,在刘易斯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中,农业的作用只是为工业扩张提供无限丰富的劳动力。舒尔茨坚决反对轻视农业的观点,在他看来,农业决不是那么消极无为,相反,它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舒尔茨同时也强调,对于经济增长,传统农业很难做出什么贡献,惟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像发射卫星的助推器,推动经济腾飞。因此,如何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也就很自然地成了本书要讨论的中心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在初步把握本书中心要义的基础上,出于对改造传统农业这一命题的好奇,想知道除了舒尔茨所提倡的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去改造传统农业,是否还存在其他的方法和理论可以改造传统农业,这些理论对我们中国农业的改造有没有借鉴意义?眺望我们中国农业,她的未来是什么?于是我带着自己的疑问去书中,文献中寻找答案。
  一、改造完传统农业就是现代农业吗?
  在对现代农业进行分析之前需要明确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舒尔茨认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要素的增加对于农业产量的影响不大,而且依靠这种传统生产要素的国家必然是贫困的。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农业对经济的发展的作用远低于工业,但舒尔茨认为“并不存在使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部门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基本原因”,农业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但是只有“现代化的农业能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而“仅使用传统生产要素的农业是无法对经常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因此,根据舒尔茨的判断,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主要集中在生产要素的使用上,传统农业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生产要素,例如劳动力、一般农具、灌溉设施等,而现代农业引进了新的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化肥、良种、技术等。
  但传统是否就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低呢?在50年代,许多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的观点,几乎是众口一词,他们认为,农民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农民既没有经济头脑,又缺乏管理知识,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因此,如果派专家深入到农村去,把农民组织起来,帮助他们重新配置现有资源,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那么,效率可以大幅提高,产量也会随之增加,贫穷落后的农村就可以乌鸡变彩凤。舒尔茨的观点却与此针锋相对,他认为,“即使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也并不愚昧,他们精明能干,锱铢必较,时刻盘算着怎样才能少投入,多产出,生产要素在他们手里,被配置得恰到好处,达到了最佳状态,即便是学识渊博的专家,也不可能再作哪怕是一小点改进。所以,企图通过重新配置现有生产要素,来改变传统农业,只能是一厢情愿”。(P132)
  既然传统农业中资源配置合理,那它为什么停滞落后,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呢?人们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农民铺张浪费,没有节约的习惯,特别是婚丧喜事大操大办,逢年过节山吃海喝,另外,缺少精明、善投机的企业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储蓄少,投资低。舒尔茨认为,投资低的现象的确存在,但其根源不在于储蓄少或缺少企业家,而在于投资收益率太低,刺激不了人们投资的积极性,结果传统农业就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为有源头活水来”,舒尔茨指出,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引进新的生产要素,也就是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投资收益率,给沉寂的传统农业,注入活水,让它顺畅地流动起来。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本就是个相对的命题,相比新中国成立以前脸朝黄土背朝天,单纯依靠人力手工播种耕作的农业水平而言,我们如今互联网时代推广的智慧农业和逐渐普及的农机服务就是现代化的农业,但相比部分发达国家更加先进、优质的农业种养模式而言,中国农业的发展模式还需探索。无论农业经济效益高低与否,它作为我们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和人民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产业一刻也不能被放弃,被遗忘,中国农业需从“学徒心态”走向“集体自觉”,进而提出“自我主张”。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去往何方?以城补乡,以工促农
  通过向农民投资(主要是教育投资)来提高农民素质?进而提高农民利用新生产要素的能力。舒尔茨在分析工业化的教训时指出:“改善工人的技能、知识和健康的计划并不是工业革命这一时期中取得进步的先决条件?这确是事实。那么?为什么教育在今天是基本的呢?回答在于现在穷国从事工业化时并不是使用一、二个世纪前那样简单而原始的机器和设备。即使他们希望用那样简单的设备也是办不到的因为那些东西都已成为博物馆的收藏品了。”
  舒尔茨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真正关键是:必须提高农民使用新生产要素的素质,而要提高农民素质,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对农民进行教育投资。用今天的语言表述就是,通过改善农村人力资本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用舒尔茨自己的语言表述就是:“把人力资本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至于如何对农民进行教育投资,舒尔茨认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第一种是沿用已久的方式即通过试验和错误来学习?由严峻的经验进行教授。第二种学习方法是通过在职培训。这种培训可以由出售新农业要素的企业?像农业推广站这样的政府机构或农民自己来提供。第三种方法是教育,这在长期里是最有效的方法。”当农民因得到教育投资而素质提高之后?如何让农民增加生产则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舒尔茨指出:“即使农民得到了知识,如果是命令农民去增加生产也必然要失败。需要采用向农民提供刺激和奖励的方法。使得这种改造成为可能的知识是一种资本形式?这种资本需要投资——不仅体现了部分知识的物质投入品投资,而且更重要的是向农民投资。”时代在不断地变迁,技术在持续地进步,对使用技术(新生产要素)的人的素质也提出了高的要求。维持低水平均衡的传统农业虽然也许可以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但传统农业状态下几乎是文盲的农民是不可能对新的生产要素产生需求的。即使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也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基于自身素质低下而无法将新生产要素使用过程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降到最低。因而,传统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只能是拒绝使用一切新的生产要素。
  对农民投资是否能够取得作者预期的效果我是存疑的。就以我国为例,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全国普及,教育的程度和层次超出作者在书中的基本要求。但是,现实情况是接受教育的农民更期望不再务农,向人力资本投资所取得的大部分效应转移到了其他领域,并没有回归到农业。这种情况与我国的传统观念和发展方向有关,但的确是一个和作者预期相悖的事实。但这并不代表
  三、中国农业的未来是什么?旧矿寻新宝 重视舒尔茨模式
  如今中国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经济究竟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我通过查阅资料,梳理经典理论,探寻中国农业的未来。
  (一)马克思主义改造理论
  马克思认为,小农的性质决定其无法与先进的生产力相容,“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他认为小农具有天生的保守性、落后性,无法与采用先进生产力的资本化大生产竞争,农业走向资本经营、规模经营势所必然,在这个过程中小农会逐渐消亡。恩格斯对小农性质和归宿的观点与马克思一致,只不过他比较详细的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理论在农业方面的运用及生产形式。列宁不仅主张社会化大生产理论,而且还所有发展。“小农不管怎样勤奋,也不能大致抵得上产品质量要高一倍的大生产的优势。资本主义使小农注定要劳碌一辈子,白白消耗劳动力,因为在资金不足、饲料不足、牲畜质量低劣、牲畜棚简陋等情况下,精心照料牲畜也是白费力气。”他认为,小农生产与大生产相比,弱点和不足非常明显,这种弱势和不足是勤俭所弥补不了的,两者竞争,小农必败无疑,
  显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传统农业、小农经济改造理论有三个基本的观点:一是小农经济在经营上处于劣势;二是大生产将会取代小农经济;三是人们只能顺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能逆势而为,为此可以利用社会化大生产取代小农经济,改造传统农业。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是社会化大生产论的倡导者、理论家,那么毛泽东则是社会化大生产论的实践者。毛泽东根据中国的特点对小农经济的改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付诸于实践。毛泽东认为,小农个体经营要通过农业互助合作方式来改造,“中国农业现在大部分是个体经济,要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
  (二)纵向一体化改造理论
  纵向一体化改造理论的代表观点是恰亚诺夫的合作一体化和黄宗智的产业一体化。所谓一体化经营就是小农生产的某些环节交给其他企业或者合作社去经营,从而解决小农天生的弱质势和缺陷。恰亚诺夫认为,“我们必须寄希望于劳动农场通过合作组织形式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从而能够抵御大型资本主义的农场,维护住自己的地位,就像它从前所做的一样。”他认为,小农可以通过合作化将其组织起来,再通过纵向一体化将生产的各个环节专业化、规模化,从而实现对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改造。恰亚诺夫还进一步将纵向一体化分为资本主义的纵向一体化与合作社的纵向一体化。他认为,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纵向一体化才是小农生产的出路。
  黄宗智的产业一体化研究目标就是中国小农经济如何摆脱“过密化”而走向现代化。黄宗智是在恰亚诺夫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中国案例进行分析的,他既继承了恰亚诺夫的传统,也有一定的发展。他认为中国今天的纵向一体化既包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分,也包括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成分,两者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当务之急不是在两者之中作单一的选择,而是要探寻超越两者的第三条路,不是含含糊糊的妥协,而是在确认两者必然共存的现实上的超越性结合。”黄宗智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当前现状的“第三条道路”,但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黄宗智并没有指出来,应该说是一种“理想类型”。
  虽然以上几种理论的目标不同、方式不同,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相同的地方:一是都需要国家参与。不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体化理论,还是人力资本改造理论都需要国家参与,只不过国家参与的方式不同、参与的力度不同。二是都需要改变分散小农的弱点。马克思主义改造理论希望能够的组合实现,一体化理论希望借助外部力量实现,人力资本改造理论希望通过国家间接实现,只是借助力量的形式、规模不同。这两个相同的地方说明,改造传统农业国家责无旁贷,改造传统农业要克服传统农业的弱点和不足。
  每一种理论有一定适应性和前提条件。现在中国农业又走到了十字路口,如何将当今中国农业引向现代化?已有的经典理论是否适合用于改造中国农业?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和关注。
  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中国农业既没有如马克思和恩格斯预测那样走向大生产,小农经济也没有消亡。小农经济现在还有很顽强的生命力,数量还很多,并且小农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农民的生存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当今农业发展的制度约束比较强,比如我们现在的土地没有也不允许私有化,但是土地产权多元化,产权可以流转,加上政府不主张资本下乡及人地矛盾还将长期存在,所以我们的小农生产将会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存在。
  那么我们用刚才比较的经典理论进行分析,会发现由于制度约束、现实的人地矛盾以及政策反对大资本进入农村的现状,社会化大生产暂时不太适合用来改造当今中国农业,显然,集体化改造当今中国农业也不现实,一方面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对集体化的一种发展,也是对集体化经营的一种替代;另一方面,习惯自由的农民也不愿意再回到集体化时代。所以集体化不可能再承担起改造当今中国农业的责任。
  以合作社为基础的纵向一体化理论在我们中国目前有发展的空间,比如现在的龙头企业带动的一体化和自发合作社带动的一体化可能就是黄宗智所说的“第三条路”,我的理解就是将政府的支持和农民的自发合作联系起来,这一理论是值得观察的。
  最后,经过40年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民的教育程度大大提高,农民接受新的生产要素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但现阶段农民拥有的素质和能力仍无法应对当今小农面临的风险问题。因此,我认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改造当今中国农业有价值,但是还需进行适当改进,才能够适应中国当今社会化小农的需要。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987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