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安論壇   携手非洲,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的双重危机
返回列表
查看: 378|回复: 0
收起左侧

携手非洲,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的双重危机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52615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8-4 15: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2019年春“南半球有史以来破坏力最强的热带气旋”飓风“伊代”袭击非洲东南沿海,致使近20万人流离失所、近78万公顷农作物被毁;5月到10月,常年干旱的萨赫勒地区遭遇多次洪水侵袭;
  同年,非洲东北部“非洲之角”地区,在持续近一年的干旱后突遇约为历史同期300%的超强降水,引发严重洪水和山体滑坡——这也为蝗虫的繁衍提供了完美温床,最终酿成2020年初的历史性蝗灾——期间单个蝗虫群覆盖面积可达2400万平方公里,一天内就可以消耗8500万人所需的粮食。
11.jpg
  肯尼亚桑布鲁县,一名男子正赶走成群的沙漠蝗虫。(图源:AP/Getty Images)
  2020年底,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环境署、世卫组织联合发布的《2019年非洲气候状况》指出,2019年非洲大陆平均气温居历史记录前三位,升温趋势仍将持续;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温度升高,也为非洲沿海的热带气旋提供了更多能量,使其强度和频率显著增强……
  应对气候变化,人类须从“减缓”(mitigation)和“适应”(adaptation)两方面采取行动,前者通过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控制升温,然而即使能够按照各国签署的《巴黎协定》减排,我们距离“碳中和”仍有三十到四十年,人类将不得不开始“适应”在新的气候条件下生产、生活。而“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经济状况不稳定的非洲,更将首当其冲遭受冲击。
  非洲各国碳排放总和仅占全球总量的约5%,却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携手非洲、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的双重危机,应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
  应“变”:气候变化正倒推非洲农业生产转型
  气候变化正成为全球脆弱群体的“隐形杀手”——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研究表明,当前灾害发生频率是上世纪80年代三倍多,2008年至2018年,发展中国家农业因灾损失超过1080亿美元,每年作物和家畜损失相当的热量,约等于700万成年人每年卡路里摄入总量。
  这不仅是整个人类社会在经济和健康上的双重损失,更是农民的灭顶之灾:在全球极端贫困人口中,约有三分之二以农业为生;在非洲,有超过60%人口谋生依靠农业,其中约一半(约6.7亿人)正面临严重粮食危机。
  “自2006年以来,由于不可预测的降雨,我们作物产量一直很低,”一位来自南非瓦尔河流域Sefatong村的70岁居民说,“许多农业相关的文化活动,比如劳动舞蹈、传统啤酒酿造,都几乎不复存在了。因为通常开展这些活动的前提是,农民都有好收成。我们也不再做祈雨仪式了,因为基本没有用了……”
  该回答来自南非皮托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Pretoria)学者的一项研究。他们访谈了南非瓦尔河流域玉米种植区Ga-Dikgale社区里60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在当地有超过50年的生活经验,几乎一致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发生且影响严重:气温极端化,作物产量下降,社区出现缺水及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使居民更难获取传统药材、燃料和饲料……代代相传的生产经验,在变化的气候面前,也渐渐失去了参考价值。
22.jpg
  莫桑比克,“伊代”热带风暴登陆后,晾晒衣服的当地人。(图源:视觉中国)
  在非洲,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单位,非洲80%的粮食产量来自于此,而“靠天吃饭”的小农是感知气候变化最好的“雷达”。众多研究发现,自北向南、从东到西,非洲的小农们已开始尝试调整农业生产。
  北非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屡创纪录的高温事件,当地农民种植橄榄等喜凉的经济作物的偏好下降;东非肯尼亚2005-2006年的大旱,导致牲畜数量一年内减少30%,牧民开始选择抗旱的骆驼;西非加纳土著小农因感知到降雨和气温的不稳定转向种植抗旱性更强的腰果,并扩张农场规模、弥补单位产量的下降;非洲中部鲁文佐里地区种植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在同样的海拔已无法达到同样的产量,而在乌干达,农民开始种植遮阳树来给咖啡“降温”以稳产;南部非洲旱灾频发、雨水波动,津巴布韦马斯温哥省的农民前所未有地依赖灌溉设施。
  短期来看,单纯农户层面采取适应措施似乎已经足够。然而,全球升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线性、缓慢的,还是一夜之间的“天翻地覆”,没有科学家敢下定论。而非洲这个平均年龄最“年轻”的大陆,预计也将在2050年迎来人口翻倍,如不能切实解决“吃饱饭”的问题,很可能引发社会动乱。
  求“生”:陷入气候与粮食双重危机的恶性循环?
  那么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否真的会导致“粮食危机”?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报告《气候变化、农业与粮食安全》中,将“粮食安全”从获取、可供量、利用和稳定性四个维度进行解读,而“粮食危机”即可能导致生存危机的“粮食不安全”状态,也就是说气候变化引起的农业转型,会进一步引发贫困、饥饿,威胁人类的生存。
33.jpg
  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的系统性关联  图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气候变化、农业与粮食安全》
  未来几十年,人口增长将集中在粮食不足发生率最高和抵御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区域。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世界有21亿贫困人口,大部分贫困者生活在农村,而95%的农村贫困者生活在东亚、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农村贫困者大多是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赖以生存的粮食和全家收入都依靠农业,其抵御气候冲击的能力较弱,便可能因此致困、致贫。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中确认,热带地区作物单产遭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大于高纬度地区,这种不利影响会随着全球升温而加剧。假如在整个21世纪温室气体排放持续高速增加,非洲中、西部地区平均粮食产量预计将减少13%、北部地区减少11%、东部南部各减少8%。到2050年,预计对高温和干旱耐受程度较高的小米和高粱将分别减产5%和8%,大米和小麦的减产幅度可达12%和21%。
44.jpg
  气候变化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农业的潜在影响  笔者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气候变化、农业与粮食安全》制图;资料来源:据IPCC(2007、2014)和粮农组织(2011、2016c)整理
  同时,粮农组织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小农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显示,气候冲击还会影响农民的实物资本持有情况,如牲畜死亡,或农民被迫变卖牛羊等生产资料弥补收入的减少,都削弱了农民的投资能力和稳定性。
  从更宏观的层面,有学者发现,气候变化会造成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率到2050年下滑12%左右,但全球农业贸易有助于气候变化适应、推动粮食产品国际流通。不过,最终受益于此的,仍是有充足购买力的国家和人群。非洲处于贸易弱势、面临更严重的气候风险,这都会降低非洲农业投资的吸引力,抵消价格上涨给粮食生产者带来的利好。对于几乎无法获得信用担保和保险服务的贫困小农户来说,投入资金和技术扩大再生产更为艰难。
  气候危机与粮食安全问题最终互相作用,并进一步导致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营养不良人口数量自2012年至今已经增加45.6%。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在高排放、人口增速快且社会不平等状况持续恶化的情境下,到2030年将有1.22亿新增极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非洲(4300万)和南亚(6200万)。其中,非洲国家内部的社会不平等每增加1%,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就会减少约23%。
  探索:“刀耕火种”到“气候智能型农业”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据统计,全球共有4.75亿个面积小于2公顷的“小农”农场,占全球农场总数的80%以上。尽管其总面积只占世界农田面积的12%,却创造了全球约1/3的粮食产量。想真正缓解全球粮食危机,就必须要帮助广大小农更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农业生产。
  然而,农业发展和低碳、环保天然存在张力:农业离不开用水用地,但又有可能导致自然退化、加剧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同时,农业部门(农林牧渔)也贡献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21%,排放源包括森林砍伐,牲畜肠道发酵、田间粪便、化肥施用和稻米种植等。此外,农业牵涉自然到社会经济的多方面,数亿农民、渔民和依赖森林的人群中的很多都难以接触市场、获取信息和公共服务,因此在农业部门推进气候变化应对措施也几乎是最难的。
  目前,小农自发的应对方式仍存在很多误区和限制。学者在访谈喀麦隆西部Tiko和Santa地区30位农民时发现,当地人仍在通过砍伐森林、焚烧土地这种人类最原始的“刀耕火种”扩大种植面积、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单产下降。
  “我邻居因为没控制住农场的火势,也烧毁了我的农场以及大片周边农场,我不得不重新种植所有的作物,损失惨重。”当地一位农民称,“但一般来说,这种方法的成本的确很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发现,毁林和森林退化贡献了全球11%的温室气体排放,高于全球交通运输部门的排放总量。
  寻找既有较高韧性以应对气候变化、又符合绿色低碳需求的农业解决方案,无疑是当务之急——2010年,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全球农业、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上“气候智能型农业”(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CSA)的方案被正式提出。简单来说,气候智能型农业有三个目标:可持续地提高生产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对冲击的抵御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三个目标既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可以协同配合。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这背后还隐藏着“扶贫”、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义。
  联合国德班气候峰会期间,时任非洲绿色革命联盟董事会主席的科菲·安南先生曾呼吁:“要重视为小农群体提供天气预报、抗气候变化的本地种子、改善土壤质量的办法、灌溉服务及其它可行的绿色技术。”
  相比集约化大农场可以采纳先进科技和机械来减少排放、提高单产,小农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更侧重于提高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例如,有关信息服务要重点关切具体地点的气候、气象预测,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进行投资时,不仅要考虑高产特性,更要考虑对当地可能遭受的气候冲击的抵御力。
  与此同时,把赖以生存的“自然”变成解决方案也是另一条关键性行动路径,这就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 based Solution,NbS),即通过造林等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自然的服务功能,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
55.jpg
  绿色长城涉及的萨赫勒地区11个国家(来源:PA-GWW)
  在非洲,最著名的NbS莫过于“绿色长城”计划(The Green Great Wall)——沿用中国万里长城“抵御和保护”的精神内核,这个由非洲联盟牵头、在撒哈拉沙漠地区11个国家落地的“绿色万里长城”是一条长约8,000公里绿色发展带,它既是横跨撒拉哈地区的连续森林带,又是一系列生态恢复、社区农业可持续的集中实践区。
  这个长达23年(2007年-2030年)的项目计划恢复1亿公顷退化的土地,封存约2.5亿吨二氧化碳,给当地农村地区创造 1,000 万个就业机会,鼓励各式各样的“生态农业”发展。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公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已有400万公顷退化的土地被回复,完成计划总量的15%。
  “绿色长城”不仅属于非洲,更是全人类应对气候危机的共同梦想,团结了众多国际机构和国家的力量。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也在针对农林牧生态系统监测、评估、可持续管理等方面开展培训、研究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应用。
  航天卫星到新型种子:“上天入地”的中国方案
  联合国粮农组织2021年4月的最新研究指出,中国小农对供应链的贡献率高达80%,中国的农业发展经验和技术,对同样以小农为主的非洲各国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2015年,中国将“绿色”纳入中非农业合作框架之中,提出“支持非洲实施100个清洁能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环境友好型农业项目和智慧型城市建设项目”。在2018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又宣布为非洲实施“50个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援助项目”。2020年9月,中国承诺积极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任,推动气候行动国际合作、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在这一框架下,从政府援助,到科研攻关,再到企业创新,中国多利益相关方,都参与到为非洲“量身定制”应对气候和粮食安全双重危机的解决方案。
  在南南合作气候基金框架下,中国积极推动用航天技术应对气候变化。2019年12月,中国政府首个赠送非洲国家的卫星工程项目,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生态环境部赠埃塞俄比亚科学技术部的宽幅多光谱遥感微小卫星(ETRSS-1),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打造,未来将服务于埃塞俄比亚在农业、林业、水资源、灾害监测等领域的研究,帮助埃塞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东方红卫星公司还先后开设两期培训班,为来自非洲、拉美等地区26个国家的51名气候变化官员,提供气候变化国际政策、卫星研制和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而在农业技术方面,除了在马达加斯加等多个非洲国家研发和推广高产水稻的“隆平高科”,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也成功开发了“节水抗旱稻”,并在肯尼亚、乌干达等7个试验点试验成功,其产量较当地品种提高近30%。更重要的是,该水稻不需种植在水淹的稻田中,得以大幅降低甲烷排放,同时有助于抑制蚊虫滋生,实现增产增收、绿色低碳和健康的“一举多得”。
  此外,随着非洲国家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数字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农业。中国农业大学王瑞博士认为,数字农业不但有利于改善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了投入成本浪费,也帮助小农户提高粮食产量,打开产品销路。2018年,阿里巴巴与卢旺达政府启动世界电子贸易平台后,在基加利附近的Gashora村采取订单式生产哈瓦那辣椒,通过大数据方式指导辣椒种植、灌溉、施肥和采摘,通过跨境电商销往中国。去年4月,即使当地遭遇洪灾影响,依托这一稳定的产品供销体系,当地农民也很快渡过了危机。
  当然,除农业自身的气候适应和减排之外,中非在沼气技术的有关合作中,也在开发清洁能源潜力的同时,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肥料,提高农作物单产,充分利用低碳、循环、可再生的有关技术。
  二十年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气候临界点”(tipping point),即当升温到达一定程度时,全球气候可能从一种稳定状态转变为另外一种,这种转变一旦发生就不再可逆。基于科学家的推算,这个临界点很可能在全球升温1.5到2摄氏度之间到来,人类必须极力避免。
  今年8月初,IPCC将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从自然科学角度评估目前全球大气升温状况。全球升温究竟如何,仍要画一个问号。但即便全球升温已成定局,人类也必须共同面对“变动的未来”,这不仅需要知识、技术、资金,也需要勇气和想象力。
  应对气候变化不只关于避免“末日降临”,也可以是我们重新认识地球、与自然相处的新“坐标轴”。在这个坐标轴上,我们有机会将可持续、包容性注入发展的方方面面,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66.jpg
  肯尼亚农户在改良种子种植的玉米地里(图源:盖茨基金会)(来源: Diinsider草根创变者)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2 | 帖子:4903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