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三农调研   王岐山等:对我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若干看法
返回列表
查看: 233|回复: 0
收起左侧

王岐山等:对我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若干看法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8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8015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9-22 09: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翁永曦 王岐山 黄江南 朱嘉明

  研究我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 首先需要对农业发展背景、农业基本状况和农村经济形势有一个清醒的估计。
  一
  (一)我国农业近、中期发展面临的情况是: 国际范围的能源高价格, 全球粮食产需矛盾尖锐, 国内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同步,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资金和能源短缺。
  能源涨价同时影响我国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 从石油出口中所增加的收益, 不能补偿粮食和制成品等进口支付的增加。
  国际市场粮价虽在一定幅度内有升降, 但从长远看, 仍有继续上涨的趋势,利用进口粮食来补充国内不足, 既受到外汇支付能力的限制, 也受到国内港口和运输设施负荷能力的限制。
  我国目前仍处于本民族工业化的阶段, 国家还没有能力将大量资金返还农业。相反, 农业却必须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上以各种形式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相当一部分积累, 这样, 用于农业生产资料更新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积累就十分有限。
  然而, 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又依赖于农业的较快发展, 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尤其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失调, 资金和能源短缺, 国家用于农业的资金将进一步削减, 农用工业物资如化肥、柴油、煤炭、电力等, 均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二)再从我国农业本身的基本状况来看, 也有令人必须正视的严峻的一面。
  首先表现为基础脆弱:
  第一, 人均生存资源占有量低。我国多种生存资源的每人平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例如,人均占有耕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3 , 草原为1 / 2 , 森林为1 /8,水资源为1 / 4 , 能源为1/ 2。
  第二, 人均农产品占有量低, 我们按人口平均占有的农产品, 粮食为650斤左右, 棉花为5 斤, 肉类为23 斤, 糖为6 斤, 油为5.5 斤, 水产品为8 斤, 还没有根本摆脱“ 糊口状态” 。全国粮食一直很紧张。
  第三, 生产条件差, 生产手段落后, 生产技术不高, 生产者文化水平低。我国1 5亿亩耕地中, 只有不足7 亿亩灌溉面积, 其中高产稳产田仅占3.4 亿亩, 平均每人3 分多点。我国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弱, 生产手段中人力畜力所占的比重很大, 相当多的地区还是沿用传统耕种技术。农民文化水平很低, 青壮年农民中许多是文盲。
  其次表现为潜伏危机:
  第一, 生态危机。西北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水土流失严重, 自然生态和经济上的恶性循环, 交互作用, 一时难以改变。黄河下游河床淤积加重加快,现在黄河下游河床每十年抬高一米, 已成为“ 地上悬河“ 。全国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比较普遍。
  第二, 资源危机。我国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采育失调。全国森林蓄积量8 6亿立方米,可采蓄积量约占一半, 而现在每年实际采伐量达2 亿多立方米。照此趋势, 到下世纪初, 极而言之, 我国将面临无木可伐, 无林可蔽的危险。
  我国草原破坏严重,草场退化、沙化速度加快。1949年平均每个羊单位占有1 0 亩草场,现在只有40 亩, 而且单位产草量也比五十年代下降了一半左右。我国耕地少, 可供开垦的宜农荒地资源有限, 只有2 亿亩左右。全国每年各类基建占用耕地达1400万亩, 虽然新垦耕地在近期可以有所补偿, 但其产量三、五亩抵不上被占用的一亩良田。
  我国淡水资源分布不均, 华北地区、辽河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 已直接影响这些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水资源紧张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此外, 我国农村能源也严重短缺。据1980年全国29 个省、市、自治区统计, 严重缺烧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48%。农民不得不砍树楼草作薪, 这就加剧了地力称鱼, 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第三, 我国农村人口增长有失控危险。目前正面临第三个生育高峰, 如何控制农村人口增长, 还没有切实可行的长期有效办法。到本世纪末, 原定全国人口1 2 亿的控制目标有可能被突破, 多增长的上亿人口将带来一系列新问题。
  上述潜伏危机,如果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 就可能转化为现实危机。
  (三)我国农业也具有发展的潜力和优势:
  一是资源、设备和设施可发掘的潜力较大。
  我国15亿亩耕地中, 达到高产稳产的约1/ 4 , 还有3/ 4 处于中产或低产水平, 后者中有灌溉条件的大约3.4 亿亩, 具备首先突破的条件。除了在种植业上继续量力而行地稳步调整棉、糖、油等作物的布局外, 在农区、半农区大力营造经济林、速生用材林和薪炭林, 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在南方山区、半山区积极发展速生用材林、木本粮油等经济作物,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三十年来兴建的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初具规模的农机修造网和科技推广系统,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 过去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但只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 就能成为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
  二是国土幅员辽阔, 气候多样, 应变能力强, 人民勤劳、节俭, 消费弹性大, 这就使得我国农业在自然灾害面前有较大的承受能力和调节余地。
  三是资源国有化和农业合作化, 有利于国家和集体统一规划、综合整治和合理利用资源, 为农业最终摆脱自然经济状态、应用现代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 走向专业化和社会化,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是我国农业生产具有多种经营, 因地种植, 精耕细作和地力有机循环的好传统, 这与农业未来发展的合理布局, 集约经营, 生态良性循环的方向是一致的。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形势是令人鼓舞的,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林、牧、副、渔业受到重视, 有所发展;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 产量增长幅度较大。
  二是市场活跃。农副产品上市量显著增加, 消费者选择的余地大了, 城乡供求的紧张状态有所缓和。
  三是农民高兴。国家对农村采取的六大政策( 即尊重生产者自主权和实行因地种植; 推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减免一些地区的税收和公购粮; 发展家庭副业和开放集市贸易; 在一个时期内稳定地、大量地进口粮食, 以调整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和使农民休养生息。) 深受农民欢迎。
  农民收入普遍增加, 生活有所改善, 人们的思想也正进一步得到解放。
  综上所述, 虽然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活动舞台较大, 但是在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下, 我国近、中期内难以具备将资源潜力全面转化为现实优势所必须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因此, 我国农业生产的过关, 农村经济的繁荣, 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 才能去争取本世纪末12-13亿人口的小康前景。
  二
  (一)在分析我国农业的形势、现状、制约条件和有利因素, 思考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时, 国内外有一些提法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 值得重视:
  第一,“只有一个地球”。在全世界人口以2%的年递增速度增长, 每35 年翻一番的情况下, 地球显得愈来愈“小”, 要看到“资源是有限的” 。目前人们对自然物的索取速度远超过它的生长速度。
  第二, “多层次和多样化”。人类对自然力的认识和利用程度是不平衡的, 并由于自然地理和文明传统的不同, 形成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的。因此, 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要求并受其制约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也必然是多类型和多样化的。有多样性, 才有弹性, 才有适应性, 才有生命力。与此相联系, 要注意“发扬优势,扬长避短”。
  第三, “效率与公平”。不讲经济效率的社会“公平”,只能是分配贫困, 无法摆脱落后状态。但是离开了社会公平的经济增长, 也不能稳定和持久。如何以公平保障效率, 以效率提高公平,是一个十分重要、十分微妙的基本课题。
  第四, “有效地控制人口, 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我国把近代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向八亿农民扩散,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安排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被置换出来的庞大的过剩劳动力也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在注意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 也要重视“ 智力投资, 提高人的质量”。
  (二)同时, 在研究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时, 有以下几个关系值得探讨:
  第一, 潜力和优势的关系。
  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很大潜力, 但这种潜力转化为现实优势, 需要一系列的条件。抽象谈潜力或优势并无实际意义。如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就要做调查, 分类排队, 从中找出那些以较少投资就能较多较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的资源潜力, 同时还要弄清楚为创造将来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健全的生产发展所必须预付的战略投资的方向和重点。
  第二, 分力和合力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情况复杂、地区差异很大的国家, 局部地区或一部分人, 在其社会实践中,常常从本身利益的角度出发, 把自己这个分力强调到某种极端。事实上在整个社会前进的过程中, 各种分力相互交错、相互矛盾、相互抵销, 任何一个单项分力都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实现。
  我们要善于抓住各个分力交互作用下最终决定民族前进和经济发展方向的合力线, 并以此作为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的基点。
  第三,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在总结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时, 不能把以往历史条件下某些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 放到今天的变化了的条件下来批判, 也不能因为在执行方针政策过程中产生过一些偏差而否定方针政策本身。
  例如“ 以粮为纲, 全面发展”,其基本内容, 今天还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只是过去在左的和形而上学的思想影响下, 用“ 以粮为纲” 否定了多种经营。这个错误必须坚决纠正, 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粮食生产在我国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
  三
  为了改变我国脆弱的农业基础, 克服潜在的危机, 化限制因素为促进因素, 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摸索和创造出既有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 又能充分发挥生产者个人积极性的多种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形式。
  我国各地农村经济、文化差异很大, 发展水平不同, 决定了农村生产关系必然是多层次、多样化的。集体经济是集体经营, 不是集中劳动。但如果片面地理解为集中劳动, 特别是平均分配下的集中劳动, 就必然会压抑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 破坏社会生产力。
  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之一是: 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不尽一致,农作物和牲畜的生产过程有相当长的时间是不需要人们进行劳动操作的自然生长阶段; 它没有“ 中间产品” , 只有“ 最终产品”。不像工业生产那样需要极为严密的分工和紧凑的协作。这些情况意味着农业生产有其适合个体经营、分散作业的一面。
  同时, 我们还要看到, 我国是个大河流域的国家, 为了抗御个体经营无法应付的洪、涝、旱灾和大面积的病虫害, 为了进行达到高产稳产所必须的超越小生产地权界限的农业基本建设, 为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避免资本主义的兼并, 为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手段, 为了逐步发展农村文化教育福利事业和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 为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设备、生产合理布局以满足社会的综合需求, 又要求农业劳动者组织起来, 集体协作。这意味着我国农业生产又有其要求互助合作、集体经营的一面。
  针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中以往存在的决策远离现场和生产者与经营者分离的弊病, 农村经济管理形式改革的重点, 一是要承认和保护生产者的自主权, 从而解决经营决策和生产实践的统一问题;二是要建立和健全生产责任制, 从而使生产者的活动与经营者的职能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坚持联合起来的方向和发挥集体与个体两个积极性的原则, 提倡国家发展中的集体竞争和集体协作, 以及集体发展中的个体竞争和个体联合。
  为此, 国家应该对个人、对集体在生产和经营上同样放宽政策, 并使个人和集体对国家承担同等的必要责任。而目前的情况是, 生产水平较高、集体经济较巩固的地区, 承担了绝大部分农产品商品的征购基数, 在自身发展中也受到现行体制的众多束缚。由于各种不同的生产责任制实际上不是在相同的条件下发展, 这就使集体经济较巩固的社队往往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实物和现金收入上反而较低, 从而不利于集体统一经营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这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新问题。
  在选择生产责任制的时候, 要继续高度重视农村人口的控制问题。七十年代我们在控制农村人口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是社会大力倡导、国家与集体采取必要行政手段和辅以一定福利措施的结果。我们无论实行哪一种责任制, 都必须把大力促进物质生产与严格控制本地人口生产这两方面的要求综合考虑进去。任何放松后一方面努力的倾向, 都意味着向末来借高利贷, 给明天和后天加重包袱, 是不可取的。
  (二)研究和制定以资源普查和农业区划为依据的国土综合整治开发战略规划, 以及阶段性的实施方案。
  国土综合整治开发, 包括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矿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大江大河的防洪治理、国家生态基本建设、农村小城镇建设、公路网建设、国家农业商品基地建设等等方面。国家在这方面的农业资金投放重点, 应是大江大河的防洪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特别是七大江河的防洪治理和华北、辽河地区的水资源补给及合理使用; 国家生态基本建设, 特别是作为华北平原、中原地带生态屏障的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和内蒙古高原中西部的草原沙化退化的综合治理。
  国家农业商品基地建设, 重点应放在粮食、林业两个方面, 发展粮食的重点在有灌溉条件的3.4 亿亩中产田, 降雨条件较好地区的低产田改造, 以及发展有机旱作; 林业的重点是东北林区的开发建设, 南方速生丰产林基地, 中幼林抚育和农区造林。我国建设资金不足, 用来发展农业生产的有限财力、物力的使用应做统筹优选, 用到投入少、产出多、回收快、商品率高、对全局起关键作用的地方上去。因此, 加强我国农业“中间地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把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游平原看作我国东部与西部的“结合部” , 亦即“中间地带”, 那么这个地区就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中产地区。它拥有的耕地、人口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占全国的40% 以上。这里的工农业基础、自然气候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较好, 但产量仅居全国中等或中上等水平。今后二十年,国家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重点投放在这里, 易于收到较好的经济效果。
  在这条“ 中间地带” 的东面, 是包括山东省烟台地区、长江三角州和珠江三角州等农业经济最发达地区在内的我国东部地区。这里气候好, 生产条件好, 土地利用率高, 生产技术水平高, 农业商品率高, 但生产成本也高。今后的任务是进一步巩固, 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争取提高, 但不宜作为今后二十年国家大规模投资建设的重点。
  在这条“ 中间地带” 的西面, 是包括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若千大盆地在内的我国西部地区。其中除成都平原外,自然条件和生产设施一般很差, 耕作技术水平低。特别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中西部,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和经济都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这个地区今后二十年的主要任务, 是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减缓和制止这两种交互作用的恶性循环。国家尚无力在这一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 但应将它列为国家生态基本建设的重点, 拨出专项资金和物质, 进行综合治理。
  在这条“ 中间地带” 的南面,是包括热带、亚热带丘陵和少量平原在内的我国南部地区。这里自然条件优越, 有几亿亩草山草坡可供发展林业、牧业和多种经营。特别是海南岛和西双版纳, 是热带经济作物适宜发展的地方, 自然和经济潜力都不小, 可以有计划地重点开发、利用。
  上述关于今后二十年我国农业建设重点的粗线条设想, 可以表述为: 巩固东部,稳住西部, 开发南部, 发展中部。
  在这条“ 中间地带” 里, 东北以麦、豆、糖为大宗, 华北以麦、棉、油为大宗, 长江中游平原以稻、棉、油为大宗, 各有优势。
  处于中段的华北黄淮海地区, 拥有全国1 / 5 的耕地和人口,具备交通便利、工业发达、分布着油田煤矿、中小城市密集、农业生产潜力很大等有利条件, 是一块很有希望的地方, 我们的屁股要坐在这里。
  但是这一地区的农村经济从整体来看, 还处于温饱水平, 需要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 特别是还涉及到儿大水系的综合治理和水资源短缺等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 因此, 这个地区的大规模整治开发, 宜放在九十年代。
  处于“ 中间地带” 北段的松辽、松嫩平原和南段的长江中游几块平原区, 与全国其它地方相比,,具有投入产出率较高的明显优势, 适宜作为八十年代国家农业商品蓦地建设的重点, 以形成南北两只有力的拳头。这个想法可以概括为: 北抓黑吉, 南揽湘赣, 先伸拳头, 后抬屁股。
  (三)在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的同时, 紧紧抓住多种经营的方向, 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逐步使农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诸业相应得到综合发展, 使农民离地不离乡, 就地富起来。
  我国目前仍处于商品经济阶段。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专业化,是整个农业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前提, 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 不仅农业发展资金的相当部分要取之于农村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而且处于调整时期的我国工业的起步和发展, 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 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当前国家争取工业及财政状况好转, 调整工业生产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措施是大力发展轻纺工业, 而轻纺工业原料的70%来自农业所提供的各种商品。
  谷物生产是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人民饮食消费水平的每一步提高, 都是以不断增加谷物的直接或间接消耗量为前提的。尽管如此, 我们也不能把农业仅仅归结为种植业, 把种植业仅仅归结为粮食生产。
  这种片面性引起了不好的后果一一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农业路子搞得很窄, 农民负担沉重、生活拮据, 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渐趋恶化, 人民的食物构成搞得很单调, 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
  立足于“ 大农业” 进行的多种经营, 相对于单纯种植粮食来说, 商品率高,生产专业化分工领域广, 安排就业人员多, 资金积累速度快,有利于推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传统多种经营的发展, 又将开辟新的需要和领域, 逐步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脱离土地的就业机会, 进一步激发在农业中应用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内在需求, 从而使对整个农业的技术改造由可能变为现实。另外, 随着农民货币收入的增加和各种专业化生产形式的出现, 农民会对物质、技术和文化产生丰富多彩的需求, 而这种多样化的需求又会反过来促进农民生活、生产和思想的改造和变化, 从而成为整个农村进步的内在推动力。
  交通运输和商业供销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重要环节。缺少这两个环节, 农产品就根本不可能成为商品, 小农经济的自给状态和贫困落后面貌就不能从根本上打破和改变, 农村就无法富起来。“要想富, 先修路”。山区社队要修路, 国家也要投资修路。要大力发展为农业服务、沟通城乡和各个经济区域的交通运输网。
  此外, 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现行行政、工商、金融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如不进行改革, 跨部门、跨地区、跨自然村落的经济联合将受到阻碍; 并由于流通环节的堵塞, 将使农业生产者在加工和销售农副产品、购买农用工业品和取得生产资金等方面, 都受到很大限制。
  我们的任务, 就是要发现苗头, 促进联合, 健全流通;因势利导、由点到面地逐步进行有关体制的改革, 并建立起地区性和全国性的农产品市场预测和情报系统, 以取得指导农村商品经济健康发展的主动权。
  (四)努力开发农村智力资源,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种专门人材的培养, 农业生产者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 对农业现代化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巨大差距, 直接反映出两者在文化上的巨大差距。国家应该增加智力开发投资, 根据国力逐步提高农业科研、教育方面投资的比重, 以保证培养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农业科技人材, 提高农业科研水平, 尽快改变目前的落后、被动状况。同时, 还要增加农民业余教育经费, 重点放在青壮年农民的扫盲、技术普及和农村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上。
  必须提高农口职工、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待遇, 制定把人材吸引到农村、农业上来的经济措施和有关政策。今后一个时期, 一方面要充实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部门与物质生产部门的联系; 另一方面, 农业科研单位要改变过去某些脱离实际的倾向, 除必要的基础研究课题外, 重点应放在应用性研究和推广措施上。
  在现阶段,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应侧重五个方面:
  ( 1 ) 围绕着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各种生物技术措施的实施要求;
  ( 2 )抓住提高作业精度如播种 、间苗、点肥和收割、争农时季节、粮食烘干保管等能增产节约的关键环节, 并考虑减轻劳动强度的需要;
  ( 3 ) 适合不同地区林业、牧业、渔业和经济作物的生产特点和需要;
  ( 4 ) 满足农村对大量运输机械的迫切需求;
  ( 5 ) 切实加强对农机的管理、使用, 搞好技术服务、零配件供应和人员培训、提高农机完好率、利用率和节油率。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 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与农村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的发展保持协调, 使从农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 能及时转移到农村其它经济部门中去。总之, 要坚持走分阶段和有选择性的农业机械化的道路, 为下个世纪初叶实行全面的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
  在农业技术上,我们要以高级技术引路,“适宜技术”为主,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特点的农业经济技术结构。今后凡十年内, 如果我国农村在生产关系方面, 以多样化的经济组织形式适应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 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与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群众自愿互利的基础上, 把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由低级引向高级。
  在生产技术方面,摒弃传统农业分散守旧的弊病, 发扬精耕细作、多种经营、地力有机循环的长处,吸收现代西方工业式农业高效率的优点, 采用小型、简易、多用、低价、节能、高就业的“适宜技术” , 有步骤、有选择地实现农业机械化, 依靠集体经济力量稳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走灌溉农业与有机旱作并举的道路。
  在生产结构方面,建立起农、工、商多产业并存, 人与生物圈和谐共生, 农、林、牧有机结合的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 在社会生活方面, 随着生产的发展, 逐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健康水平和文化教养, 那么就是找到了一条少走弯路, 以较快速度前进的农业发展捷径。(来源:经济研究)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703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