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安論壇   从一氧化碳到淀粉和蛋白质,我国粮食安全的大局观
返回列表
查看: 330|回复: 0
收起左侧

从一氧化碳到淀粉和蛋白质,我国粮食安全的大局观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52615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11-4 10: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我国正涌现出一批批合成生物学的关键成果,比如“植物基肉”,“一氧化碳合成淀粉”和“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等,这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科技支撑。
  近日《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正逐级传达,文件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粮食损耗浪费,要求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
  在加强粮食储存环节减损中,提到改善粮食产后烘干条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企业、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等为农户提供粮食烘干服务,烘干用地用电统一按农用标准管理。支持引导农户科学储粮,在东北地区推广农户节约简捷高效储粮装具,逐步解决“地趴粮”问题。
  在加强粮食运输环节减损保障中,提到建设铁路专用线、专用码头、散粮中转及配套设施,减少运输环节粮食损耗。推广粮食专用散装运输车、铁路散粮车、散装运输船、敞顶集装箱、港口专用装卸机械和回收设备。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发展粮食集装箱公铁水多式联运。
  在加快推进粮食加工环节节粮减损中,提到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推广猪鸡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充分挖掘利用杂粮、杂粕、粮食加工副产物等替代资源。改进制油工艺,提高杂粕质量。完善国家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引导饲料企业建立多元化饲料配方结构,推广饲料精准配方技术和精准配制工艺。加快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提高蛋白饲料利用效率,降低豆粕添加比例。增加优质饲草供应,降低牛羊养殖中精饲料用量。
  这份《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文件是自去年以来我国政府保障粮食安全一系列政策的延续。政策包括了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2020年12月政府作出“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要求、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并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2021年4月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反食品浪费法》公布并实施、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要求将机收减损作为粮食生产机械化主要工作等等。其中,2020年8月我国政府作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可以看做是本次《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的指引。
11.jpg
  节约食物,就是减少水、土地、能源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无效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据FAO估计,全球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费和损失掉。国家粮食局资料显示,我国近年从收获到消费各个环节平均每年浪费粮食大约3500万吨。根据我们对2013—2015年城市餐饮业餐桌食物浪费的研究,平均每年浪费的食物大约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是建立在我国农业天然禀赋的客观条件基础上,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70亿吨,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同期粮食进口1.43亿吨,同比增长28.0%,再创历史新高。
22.jpg
  数据来源:WIND,中信建投期货
  粮食产量与进口双增长的同时,粮食供应仍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从单产提升和耕地资源情况来看,国家粮食增产还有多大的潜力空间?——已经临近天花板
  资源条件约束等问题已经造成了农业生产成本的显著上涨,比如新疆农业种植的用水费用和化肥投入的增加,我国的耕地面积仅占全球8%,却生产了全球21%的粮食,这背后不是地理位置的优越,而是我国化肥消耗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亩均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的现实。
33.jpg
  数据来源:WIND,中信建投期货
  施肥就像给土壤吸毒,化肥对产量的汗马功劳实际是透支未来土壤肥力。大量使用化肥将造成土产酸化,自然界土壤PH值下降一个单位需要上万年,但我国耕地PH值下降0.5个单位却只用了30年。土壤有机质也遭遇化肥之害,形成1米的东北黑土层需要3亿年,而目前的退化速度已经达到1年1厘米,化肥的过量使用正危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给土壤减“肥”和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我国农作物单产进一步向上突破的空间并不高。
44.jpg
  数据来源:WIND,中信建投期货
  我国耕地总面积近年以来保持在20.24-20.31亿亩之间,且近年以来出现逐步下滑的状态,尤其在城市周边的农业用地正面临非农化行为的威胁,比如农田从事园林绿化、挖湖造景,挖塘养殖和城市化进程威胁。
  此外我国面临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补充潜力十分有限。2017年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8029.15万亩,其中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仅有940万亩。这些后备资源以其他草地、盐碱地、内陆滩涂为主,其中“其他草地”在后备资源中占比高达64.3%,这类土地的植被覆盖率本就很低,土壤条件较差。此外,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存在生态环境约束、开发难度大等问题,若开发利用不当,将造成生态破坏;
  整体上看,我国耕地的增加空间十分有限,藏粮于地战略的重点在于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55.jpg
  数据来源:WIND,中信建投期货
  除了耕地扩张和单产提升这两条途径难对产量有所增益,我国的粮食产量还受到非粮食化作物种植挤占的压力,农业蛛网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正对我国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起着关键影响,而种植利润是其中的核心变量。
66.jpg
  从《2020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统计的主要作物成本收益看,2019年三大粮食作物中稻谷和小麦每亩净利润仅有15-20元,而玉米的净利润为-126元每亩。微薄甚至为负的利润意味着粮食作物的种植一方面要遭受劳动力流失的压力,另一方面要面临经济作物的面积挤占,而以财政补贴刺激面积的成本极高。
  我国农业产销分离,中间费用高昂
  我国农产品需求量大,但我国农产品的经营模式多数都是农民自己经营,生产规模之小、且生产地也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地区。所以导致农产品物流范围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导致物流成本高。另外,由于我国占地面积大,导致不同的地方所生产出农产品差别比较大,但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地域限制,这就需要许多的中间商进行传递,利益的流失就多。而且,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鲜度、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农产品具有易腐性,所以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要使用一些冷链技术来保证流通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但这无疑要增加农产品流通中的成本。
  同时,物流模式进步慢也增加物流过程成本。我国目前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分为四种:第一,直销模式。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形成不了规模经济。第二,契约型物流模式。对于公司而言,要挨家挨户的进行农产品的收集,配送成本依然很高。第三,联盟式物流模式。经常会出现搭便车这种现象,导致整个链崩塌。最后,第三方物流模式,这是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专业性比较差。
  我国粮食生产加速北移,效率损失显著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研究员指出,我国粮食生产重心从河南开封北移到黄河以北,目前已经抵达河北省南部,粮食产量重心持续北移及农业种植规模的扩大,加剧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及其干旱化程度,这背后是我国北方后备土地开垦和水资源过量抽调。
  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北方大致是 81∶19,粮食生产北移伴随粮食的需求却随人口流动南移,其实质是水资源的北水南调。
  受积温等因素的限制,北方作物的生产效率大幅低于南方地区,而在我国南方冬季,有超过2亿亩土地没有被合理利用,这是种植面积和单产对总产量的双向打击,而产销区域分离无疑增加了粮食生产地和消费地的运输成本,以及粮食的可获得性成本。
  我国饲用粮成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畜牧业发展的再思考
  2020年全国粮食进口达到1.43亿吨,同比增加28.0%。我国进口的各类农产品,折合成耕地约有13亿亩,这一方面体现着我们的农产品进口依存度偏高的事实,但值得思考的是这么大量的农产品进口有很大的部分是用于畜牧业的饲用。从本质的角度上看,农产品的贸易实际是“水土资源”的转移,而畜牧业是对“水土资源”的二次利用。随着国内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畜牧业不再是以往我们认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转向了土地和资本相对密集型产业,与我们劳动力密集的资源禀赋优势开始产生偏离,我们寄予的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基础动摇。
  我们理解目前的畜牧业已经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向资金密集型,随着产业转型的出现,我国前期低人力成本的优势已经不存在,反而面临高饲用成本的不利局面。
  畜产品生产对环境也造成相对较大影响,对相对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碳减排目标也形成压力。
  全球畜牧业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7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与人类活动相关温室气体排放的14.5%(IPCC,2007年)。在FAO(2014)发布的报告中提出,分畜种来看,肉牛和奶牛占排放的大部分,分别占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41%和20%,而生猪、禽类(肉禽和蛋禽)的排放量分别为9%和8%,在生产环节上,饲料的生产加工和反刍动物的肠道发酵是两个主要的排放来源,分别占总排放量的45%和39%。
  因此未来究竟是进口更多粮食,还是开放更大量的肉制品进口,或者加速植物基肉的科技研发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我国目前农业面临的关键挑战:粮食生产面临地下水超采,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土壤地力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国际农业竞争力不强,财政投入压力加大,种业科技创新实力不强等,在此环境下,实现,维护和巩固我国的粮食安全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领导也强调确保储备粮数量实、质量好、调得快、用得上。
  受天然资源禀赋的限制,目前我国仍有较多农产品需要以进口来补充供应,为了实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我们对后期的农业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考:
  1、农业政策制定应有全产业链思维,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人为强制改变农民种植意愿,将造成其替代种植作物价格的大幅变动,并且伴随着地租,物料成本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变化,因此种植结构的政策引导应有全局观和长期视角。比如东北的黑土地上应当如何引导大豆和玉米间的种植结构。
  2、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农业供应端的萎缩压力远大于需求下降的压力,如何稳定种植意愿并改善当前偏低的种植利润,这类制度设计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3、畜牧业的资源禀赋要素变化,我国未来究竟是进口更多粮食,还是开放更大量的肉制品进口,或者加速植物基肉的科技研发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4、科技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生物合成技术已经在淀粉和蛋白质合成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大大提高了从太阳能到可食用物资能量的转化效率。(来源:CFC农产品研究)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2 | 帖子:4903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