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田珍(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农村教育论》读书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占据着中国绝大部人口的农村地区,其教育水平对国家的发展进程有着极大影响。李少元先生于世纪之初出版了《农村教育论》一书,该书以邓小平同志”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新”为基本出发点,以教育新学科、新观点为指导思想,反映了我国农村教育理论研究的新成果,系统论述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本书分为三编,上编为农村教育概论,概述了农村教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中编为农村教育格局,解剖了农村教育结构的基本格局;下编为教育教学改革,论述了农村教育的宏观改革和微观改革以及思维方式变革。通过阅读该书,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这一内容使我印象深刻,让我对农村教育改革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和认识。下面我将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之理论依据;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之逻辑进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之经验启示;乡村教育之未来走向等四个方面,解读本书关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之理论依据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领域进行的重大改革。所谓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就是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总体思想指导下,把农村教育置于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中,通过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各方面的综合性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脱离生产实际、脱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弊端,建立适应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体制,进一步发挥出农村教育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作用,使农村教育走上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P346)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
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P346)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解决农村教育脱离生产实际、脱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弊端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路子。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生产力水平低,因而中心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而教育的兴办离不开基本国情与基本路线,所以教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方向。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下,根据基本路线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确定的。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依据。
2.实施”科教兴农“发展战略的产物
所谓“科教兴农”,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P349)在“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下,农村经济和社会有了很大变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农村教育仍存在教育战略地位还没有逐级落实、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还较突出、教育结构不够合理、教育和农村建设及农民生活的联系不够密切等问题,(P351)因此农村教育进行综合改革迫在眉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要着重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着重培养农村建设需要的初、中级人才的核心思想指导下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从“科技兴农——科教兴农——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演变中来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在这一演变中形成和不断深化的,是实施“科教兴农”发展战略的产物。因此,实施“科教兴农”发展战略的产物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
3.贯彻新时期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教育方针,(P352)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就是在贯彻这一方针过程中进行的。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P353)这一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奠定了基础。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关系密切,前者是在教育的根本方向、办学根本途径和培养目标的反映,形成教育方针,后者则是在农村教育领域,在服务方向和国家培养目标方面的具体反映,形成改革决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教育方针在农村的具体体现。
4.现代系统科学观念和方法渗透的结果
在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不论是社会系统中的农、科、教结合,教育系统中的“三教统筹”,社会工程方式实施的“燎原计划”,还是农村教育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形成的综合统一体,(P355)无不体现着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方法论——现代综合方法论的客观要求。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学习、借鉴了农村教育整体改革的成功经验,也根据地区实际探索出了适宜道路。如一些地区的教改实验将育人目标与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目标相统一,取得了宝贵经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在现代系统科学观念和方法的影响下,变得更具科学性、更具时代性,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现代系统科学观念和方法渗透的结果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又一理论依据。
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之逻辑进程
在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就开始进行试点,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正式启动全国性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组织发动阶段(1978—1988年)
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当时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需要“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学校教育必须改变“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状况,“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等。在邓小平同志这些思想指导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思想初步萌发。在1987年2月,河北省阳原、顺平、青龙三县建立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并取得良好效果,原国家教委于1988年8月在河北南宫召开会议,在全国部署实施经国务院正式批准的“燎原计划”,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
(二)全面实施推进阶段(1989—2000年)
从1989年开始,中央和相关部门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引导和大力推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全面展开,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进入了全面实施推进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9年6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中,都明确表示要积极推进或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并成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领导机构,通过建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和联系点、示范区和开展工作研讨、人员培训和学术研究以及定期开展检查或督导等举措来深入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形成了燎原之势,且改革效果显著。
(三)转型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需要进一步发展才能够适应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逐步融入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和整个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之中,不再只是侧重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而是更加关注新时期下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城乡教育融合等方面,关注点更加综合全面,完成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转型工作。
三、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之经验启示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效,农村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过程,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积极支持是农村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不仅是涉及教育内部各类教育的改革,而且与农村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使改革得以开展并取得实效,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P361)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积极支持下,推进农村教育改革顺利实施。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积极支持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强有力的保障,是其工作成败的关键。
(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明确农村教育办学方向,是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前提。(P358)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在中国流传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着农村综合教育改革的开展。因此,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明确农村教育办学方向,认识到必须使农村教育由单纯的面向升学转到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地建设服务,且兼顾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生源的轨道上来,是进行农村综合教育改革的根本前提。可见,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严重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要得以健康发展,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其前提条件。
(三)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面
对于农村教育来说,农村教育应该是面向所有农村人口的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全面育人的功能,全面地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于农村教育的需要。那么,农村教育要有所发展,其应内在的包含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要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职后继续教育三类教育各尽其职、有机衔接,共同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在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等方面因地制宜,相互沟通等,发挥农村教育全面育人的功能。农科教结合是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和科技、教育工作人员在农村改革实践中创造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农科教结合是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县、乡两级所属的各类学校和农业科技机构为依托,以兴农项目为核心,把各方面的力量集合起来,形成科教兴农的合力。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作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也在不断发展、丰富,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面。
(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农村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我国地域辽阔,各省域之间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文化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个地(市)县,在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甚至很大差异,以至其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也有差异。在教育内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功能侧重也有所不同。因此,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不懈抓点带面,逐步推进,保证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稳步健康发展。在后续的农村教育改革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四、乡村教育之未来走向
如今的乡村教育与八九十年代的农村教育相比,在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有了质的改善,且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在经济发展以及城乡教育差距逐渐拉大的背景下,关于乡村教育是否仍有存在意义的讨论逐渐凸显。因此,对乡村教育的存在价值与未来走向进行深入思考,是一个迫切问题。
乡村教育的存在价值与未来走向,应从三个维度来加以思量:
第一个维度——历史维度。纵观古今,乡村教育一直存在,未曾断裂,显示出了乡村教育的旺盛生命力,也凸显出乡村教育存在的价值。正如《周礼》中所记载,“以土宜教甿稼穑”等,反映了利用初级形态的社会教育,发挥对农业生产作用的思想。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在韶山、银田等地进行农村调查,组织了20多个农会和农民夜校,成为中国平民教育的先声,为后续农民运动培育了骨干。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改善了农村教育,也佐证了乡村教育生命力的强大。上述事例都佐证了乡村教育存在的价值。
第二个维度——现实维度。从现实出发,乡村教育也应该继续存在,并且实现保留其特色的发展。2020年是一个伟大的时间节点,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全面小康社会顺利建成,作为脱贫攻坚接续篇章的乡村振兴顺利接棒,致力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要使乡村全面振兴起来,乡村教育振兴也是其题中之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乡村教育振兴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加之教育是乡村的魂,文化是乡村的根,没有教育的乡村是没有希望的乡村,没有教育振兴的乡村振兴无法承担起“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时代使命。从时代使命来看,乡村教育将继续存在,并要保持其特色健康发展。
第三个维度——未来维度。从未来角度看,乡村教育仍有其存在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占据着大部乡村地区的人口,需要乡村教育来推进他们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的贺信中提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的论断。强调了教育对人类未来的作用,人类离不开教育。201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作用,乡村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乡村教育的作用。乡村教育仍应存在,且要保留其特色发展,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特色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