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月的金融数据表明政策已经发力。在基建发力的效应显现后,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消费。我们有信心稳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日前,央行发布的2022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和社会融资数据显示,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98万亿元,为单月统计高点,同比多增3944亿元;社融增量达到6.17万亿元,超出市场预期,比上年同期多9842亿元,同样创单月统计最高。受信用派生走强等因素影响,1月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9.8%,增速较上月末高0.8个百分点。显然,1月金融数据整体略超预期,表明货币政策充足发力、靠前发力效果已经显现。
数据如此强劲的原因市场存在基本共识。首先,第一季度传统上是银行业全年信贷投放的最高峰,1月是高点,也就是开门红;其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央行强调“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积极导向叠加降准降息等政策,大大地强化了一季度的超前投放现象。其三,专项债提前发行以及诸多大项目及时启动刺激了配套融资需求。
从结构上看,企业部门新增贷款3.36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2.7万亿元和8100亿元。企业部门新增贷款规模占全部新增的84.4%,创去年2月以来的新高。但是,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仅增加7424亿元,同比少增2024亿元。企业强于居民的结构性分化表明基建等投资成为投资主力,居民部门无论是短贷还是长贷已经连续两个月同比少增,主要是楼市低迷与消费疲弱。由于去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交易火爆,导致去年居民中长期贷款基数较高,同时,今年因为市场对楼市预期较低,交易低迷,从而形成较大的差额。
应当说,中国还存在很大的基建投资空间,而住房需求在一些大城市还比较旺盛,不管是刚需,还是改善型需求。在过去几年,中国政府试图将这些空间有序合理地利用,为持续的稳定经济增长做贡献,而不是短期内过度透支。这个过程也伴随着稳定宏观经济杠杆的动作。但是,在2020年初疫情暴发后,经济受到冲击,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采取了刺激性的政策稳定经济,在中国经济很快恢复后,中国有意识地避免拉长逆周期过程,稳定杠杆率,为以后稳定经济增长预留空间。
随着去年第四季度出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现象,中国政府加大了稳定经济运行的努力,政府手中有充足的工具实现这个目标。1月的金融数据表明了政府已经发力,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效应会逐步显现。但是,中国稳定经济的努力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房地产相关产业链的规模巨大,由于部分地产企业因债务问题面临流动性风险,导致销售市场陷入低迷。这种低迷可能在相关风险警报结束前难以逆转,从而影响到市场销售。与此同时,必须坚持“房住不炒”政策基调,不能把地产当作短期刺激工具,否则房价会快速上升,进一步对中国的生育与消费等领域产生冲击。因此,楼市的恢复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各地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商品房投资的弱化问题。
其次,美国1月CPI同比增7.5%,刷新40年新高,核心CPI同比涨6%也创1982年8月来最大增幅。市场预期3月美联储可能加息50个基点并加快缩表进程。美国近乎失控的通胀以及后疫情时代的政策正常化需求,会导致全球流动性的收敛以及消费需求的降温,从而对中国经济形成外部干扰,影响到市场的预期。从股市看,这种影响已经显现。
因此,在楼市低迷与美联储紧缩两大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稳定经济增长的难度不能低估,也不是依靠货币政策就可以解决的事情。我们需要在宽松政策的环境中,避免微观的收缩政策以及各类冲击的叠加,在基建发力的效应显现后,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消费,在养老、生育、教育、医疗等领域继续改善社会保障网络。相比美国为应对通胀采取紧缩措施产生的风险,中国稳定经济增长的难度和风险更小,我们成功应对了新冠疫情等重大冲击,目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应该有信心稳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