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朱道林(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根据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数据,全国耕地面积12786.19万公顷(191792.79万亩),与10年前的第二次调查结果相比共减少了1.13亿亩,年均减少1128万亩。同时,受市场及利益驱使,现有耕地非粮化种植非常普遍,如何保障耕地用于粮食生产是当前面临的新难题。
我国始终坚持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保护耕地,然而保护效果依然不够理想,这其中既有耕地资源禀赋不足的问题,包括后备资源不足,区域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且土、水、热资源分布不一致等;更有经济机制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下,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其必然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土地资源往往向高利益、高产出行业流动,而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恰恰是比较利益较低的行业,缺乏市场诱导机制。同时,政府保护耕地的管控措施也存在过于武断的问题,缺乏有效性。而且,“地方政府”在追求快速发展经济的导向下,缺乏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因此,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是必须以保护住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耕地资源为基础。耕地作为主要依赖良好的自然条件生产农作物的用地类型,自然条件的优劣状况永远是最重要的。地球陆地面积约1.48亿平方公里,仅有约有3100万平方公里是可耕地,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耕地面积只有不到130万平方公里,可见耕地资源非常有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保护足够的宜耕土地资源用于农业生产,这是前提和基础。二是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在现代经济社会,耕地保护及其利用过程也是一个经济过程,必须考虑保护耕地及利用耕地过程的经济机制问题。比如既要保护足够数量的耕地,又要防止耕地“非粮化”,完全依靠政府强行管制和完全依靠市场(经济机制)都是不行的,必须系统考虑,双管齐下,方能既治标又治本。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下,任何政策如果不遵循经济规律往往也是难以奏效的。要让农民愿意保护耕地,生产者愿意种粮,乃至如何促使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真”保耕地,利益机制永远是不能回避的,但是政策和制度改革如何引导和调整经济机制,这就需要体制和机制创新。三是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耕地资源总量及资源禀赋条件难以改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科技创新破解耕地资源禀赋不足、资源要素短板等问题是必然的选择。比如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建设水利工程,解决缺水区域的土地利用问题;通过工程技术措施进行陡坡耕地、未利用地的改造,使其达到可耕种的条件;乃至通过科技创新,实施立体种植、工厂化种植等,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因此,在耕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通过科技创新破解技术难题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四是必须全面调动各方面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耕地保护涉及地方政府、农民、农业生产者(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对地方政府如何解决发展与保护耕地的两难选择,对农户和农业生产者如何解决保护耕地、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利益问题,都是不能回避的难题。只有在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上,将经济机制融入政策体系中,提高各利益主体保护耕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2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