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三农调研   朱信凯:基层实践是农业农村理论创新的源泉
返回列表
查看: 155|回复: 0
收起左侧

朱信凯:基层实践是农业农村理论创新的源泉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6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646527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5-19 09: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朱信凯(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我有幸亲耳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心潮澎湃、备受鼓舞。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了他在延安梁家河的插队岁月,娓娓道来当年贫困岁月的故事,并以改写的郑板桥的《竹石》表达自己的深刻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当总书记讲到“我现在为什么对扶贫工作那么带劲”的时候,我深刻地理解了基层实践才是党的农业农村理论创新的源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历史的发展证明,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事业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奠定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而这一理论创新的源泉正是来自于习近平同志的基层生活实践,是他对艰苦岁月的感悟、体悟和对人民至深、至浓、至热的爱。
  农业农村理论创新源于基层实践。无论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后来的股份制、市场化等,都是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也都是在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创新性理论。仅就扶贫事业而言,我们先后经历了救济式扶贫、以工代赈式扶贫、以县为中心的区域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整村推进式扶贫、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但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像用瓢从锅里舀水一样,始终有个锅底舀不干净。直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在这样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指导下,才有了精准扶贫的伟大实践,才有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打响,才有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伟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从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精准扶贫给中国带来的理论贡献、发展动力和实践成就,绝不亚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之后,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时间组建成立了中国扶贫研究院,致力于从理论上全面系统阐述、从实践上积极参与国家精准扶贫事业,牵头研制了832个贫困县的退出考核标准,同时积极组织学校师生参与河北、云南、贵州等省份的贫困县退出考核评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时代新人。
  2014年初,我曾经到梁家河村调研,看到了一幅1975年当地民办教师刘永耀画的《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的沼气现场宣传推广画,青年习近平手执铅笔、目视远方,4位农民围在他身边。这幅画虽已时代久远,但仍整洁清晰,让人似乎看到了当年青年习近平带领村民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建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的场景。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回忆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时,动情地说,“人生,我的第一步迈出来,就是到咱们梁家河,在这里选择了我的道路。我从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梁家河的艰苦生活和基层实践,也为新时代中国扶贫理论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源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孜孜不倦的实践和探索,体现的是历史的眼光、人民的情怀、缜密的思维、深刻的洞察和博大的胸襟。实践证明,基层是最好的学校,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殷切嘱托,立足中国实践,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在解决一个个中国问题中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来源:农民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749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