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生态振兴   严东权: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返回列表
查看: 313|回复: 0
收起左侧

[生态策略] 严东权: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6-17 09: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严东权(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

  2022年6月15日是第10个“全国低碳日”,今年的主题是“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而刚刚过去的6月5日,则是第51个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领域大有可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什么困难和挑战?怎样协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期对话邀请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严东权,聚焦“十四五”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已进入整体布局、精准发力、深入推进的新阶段
  主持人:这些年,国家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农业绿色发展进展明显。请您谈谈目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情况。
  严东权: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且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相比,农业领域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分别下降了19%、48%、25%,我国农业发展实现了“增产又减污”。农业投入品持续减量增效,全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保持下降势头,利用率双双稳定在40%以上。农业废弃物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6%,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全面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种质资源保护深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开局良好,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危害物种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资源约束仍然偏紧,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和1/4。环境短板亟待补上,农业面源污染还处在“治存量、遏增量”的关口。生态系统退化依然严峻,东北黑土地有机质下降,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任务艰巨。
  主持人:“十四五”期间,我国在持续推动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有哪些部署和安排?
  严东权: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已进入整体布局、精准发力、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从资源利用、产地环境、农业生态、绿色供给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安排。
  “十四五”期间,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重点要抓好4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严格控制地下水利用,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开展农业种质资源调查收集,防控外来物种入侵。二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肥料高效施用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持续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推进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支持发展种养结合绿色循环农业,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措施落实。三是加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聚焦种植业绿色固碳、畜牧业减排降碳、渔业减排增汇等,实施减排固碳行动,降低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探索低碳零碳发展路径。加强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应用。四是加强重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修复。在长江流域全面实施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持续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在黄河流域大力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控水,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在东北地区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行保护性耕作。
  “十四五”农业面源污染将聚焦重点流域,以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为重点,坚持整县推进,综合治理
  主持人:说起农业面源污染,大多数人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在您看来,农业面源污染有哪些特征和污染现状?
  严东权:不同于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排放形式具有分散性。与点源污染集中排放不同,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分散多样,没有明确的排污口,点多面广。二是污染物具有资源性。农业面源污染物中的氮磷元素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畜禽粪污、秸秆和废旧地膜都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三是排放具有非主观性。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化肥、农药、有机肥等,是农业生产资料,排放量增加意味着生产成本提高,生产主体没有偷排、超排的主动性。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相比于工业、城市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的基本态势尚未根本扭转,还处在“治存量、遏增量”的关口,治理任务依然艰巨。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仍然存在。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单位面积用量远超国际安全施用水平。目前,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为40%,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低10-20个百分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年粪污产生总量约30.5亿吨,但由于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缺乏有效的粪污处理技术和设施,全国目前仍有24%的粪污未得到有效利用。主要用膜地区农田“白色污染”问题仍然不容忽视。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地膜使用量和覆盖面积最大的国家,特别是西北地区农田地膜多年累积残留量大,危害耕地质量,影响人居环境。
  主持人:针对这些问题,请问现在制定了哪些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举措?
  严东权: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保持战略定力,制定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举措,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和《“十四五”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建设规划》,明确了治理目标路径,谋划启动了一批重点工程。
  一是突出重点环节,更加注重绿色转型。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推广高效施肥技术和新型高效肥料,集成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新型植保机械。推行以地定畜、种养结合,促进畜禽粪肥就近就地还田利用。坚持农用优先,持续推进秸秆“五料化”利用。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推广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二是聚焦重点流域,更加注重系统治理。以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为重点,坚持整县推进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实施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等工程。三是加强政策创设,更加注重长效防治。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秸秆综合利用等重大项目,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探索建立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秸秆、地膜回收利用挂钩机制。四是强化监测评价,更加注重精准治污。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在重点地区和重点流域加密布设监测点,建立大数据和智能终端监控平台,构建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地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
  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本身是重要资源,关键是要推进种养循环和高值化利用
  主持人:前几年通过政策支持引导,畜禽粪污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新阶段如何推进畜禽粪污由“治”到“用”转变?
  严东权:“十四五”时期,工作重点是推进畜禽粪污由“治”向“用”转变,关键是坚持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科学统筹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耕地质量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等目标,以畜禽粪肥就地就近科学还田利用为主攻方向,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粪污向粪肥转变。
  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科技攻关,加快研发轻简化实用技术,完善粪肥还田利用标准体系。二是提升设施装备。推广节水节料饲喂、节水清粪等技术装备,建设堆沤肥、液体粪污贮存发酵、沼气发酵等设施装备,推行拖管式施肥和机械撒施,提高粪肥利用效率。三是完善市场机制。引导种养主体按照养殖规模配套土地,为粪肥就地就近利用提供保障。培育壮大一批粪肥收运和田间施用社会化服务主体,推动建立受益者付费机制。四是加大政策支持。支持规模养殖场改造提升粪污处理设施,落实农村沼气发电上网和生物天然气并入管网扶持政策,鼓励各地出台粪肥还田利用补贴政策。五是开展科学评估。考核目标既要突出污染防治、又要强调减排固碳,既要突出畜牧业绿色发展、又要强调耕地质量提升,努力实现减污、降碳、绿色、增长的统一。
  主持人:农作物秸秆已经基本实现由“禁”到“用”,成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亮点。新阶段如何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
  严东权: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物,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多措并举,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提升,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7.6%,基本实现了由“禁”到“用”转变。新阶段,还需要从如下几方面重点发力:
  在需求端,在秸秆科学还田保护耕地地力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秸秆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秸秆饲料化重点支持秸秆黄贮、青贮、颗粒、微贮等技术产业化,大力推进“秸秆变肉”。秸秆能源化重点支持秸秆打捆直燃和成型燃料制备等技术产业化,发展农村清洁能源。秸秆基料化重点支持食用菌基质、育苗基质、栽培容器等技术产业化,支撑食用菌产业和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秸秆原料化重点支持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纸浆、人造板材、编织物、可降解器具等技术产业化。在供给端,重点是支持建设秸秆收储运体系,按照合理运输半径布设收储点,配套储运设施设备,构建“县域龙头企业+乡镇标准化收储中心+村级固定收储点”储运网络,推进秸秆收储运体系的专业化和市场化。
  同时,在科技上,鼓励引导科研单位、院校、生产企业等开展联合攻关,在秸秆收集贮运、饲料加工、高分子材料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经济可行、实用高效的秸秆高值化利用技术体系。在政策上,加大对秸秆全产业链高值化利用试点企业支持力度,落实好用地、用电、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
  农膜对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至关重要,治理白色污染必须在源头科学使用和后端回收利用一并发力
  主持人:农膜是继化肥、农药、种子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请您谈谈农膜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上发挥怎样的重要作用?
  严东权:农膜按功能可分为棚膜和地膜,具有良好的增温、保墒、除草等作用。地膜覆盖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入以来,广泛应用于玉米、马铃薯、水稻等粮食作物和棉花、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2020年,我国农膜使用量为238.9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135.7万吨,覆盖面积2.61亿亩,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15%左右。
  现阶段,农膜使用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是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研究表明,地膜覆盖技术能够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20%-30%,一般可使作物增产30%左右。甘肃在“十三五”期间,通过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技术,粮食增产100亿斤以上。可以说,农膜使用为保障我国老百姓吃饭穿衣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是支撑了全国农业生产布局调整。东北地区水稻生产面积8000万亩,产量超过4000万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早期大棚育秧使东北地区水稻生育期提前了30天左右,是实现早育苗、早插秧,克服低温冷害、夺取水稻高产的关键。农膜使用还推动了我国棉花生产区域重心由黄河流域向新疆转移,不但使新疆成为我国棉花主要产区,种植面积达到3700多万亩,占全国80%以上,而且为黄淮海地区腾出耕地、保障粮食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三是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我国蔬菜种植面积3亿多亩,年产量7亿多吨,其中很大部分离不开农膜使用。通过设施大棚栽培蔬菜,有效解决了蔬菜周年均衡供应问题,满足了老百姓春夏秋冬对蔬菜的多样性需求,北方地区靠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过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主持人:从“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地膜残留污染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请问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是什么?
  严东权:随着地膜用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全国覆膜农田土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留污染。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用膜地区地膜亩均残留量4.5公斤。特别是部分地区仍在使用0.01毫米以下的超薄地膜,易破碎、难回收,处理成本高,造成农田“白色污染”。推进地膜残留污染治理,要坚持系统治理、疏堵结合,以减量、替代、回收为主要治理路径,全面推进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
  一是加强全程监管。在生产环节,严格生产企业行业准入,保障产品质量;在销售环节,加强农膜产品质量监管,对抽查不合格产品严厉查处;在使用环节,加强地膜覆盖技术指导,引导农民使用标准地膜;在回收环节,引导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履行相关回收责任。二是科学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聚焦重点用膜地区开展试点,在棉花、玉米、蔬菜等主要覆膜作物上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同时不断健全回收网络体系,提高回收能力和处置水平。三是有序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针对马铃薯、花生、大蒜等适宜作物,在开展应用效果评价基础上,有序推广符合相关标准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四是要强化科技支撑。开展地膜覆盖适宜性评价,强化地膜源头减量,降低地膜使用强度。加大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以及配套农艺措施的科技攻关力度,解决技术难点,突破产品堵点。五是要做好监测评价。建立健全农膜使用与回收台账,持续开展地膜残留常态化监测,科学评估各地“白色污染”治理工作情况。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要着力做好政策支持、技术支撑、计量方法等基础性工作
  主持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既是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要坚持哪些原则?采取什么方法路径?
  严东权: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必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前提,科学确定减排固碳路径,着力推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二是必须确保农民持续增收。要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绿色生态补偿和碳排放市场交易上,增加农民收入来源,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三是必须发动社会参与。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市场主体、社会公众的参与积极性,让低碳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成为自觉行为。四是必须要有历史耐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科学把握节奏,坚持久久为功,当前要着力做好政策支持、技术支撑、计量方法等基础性工作。
  在方法路径上,主要包括减排、增汇、替代、节能4种措施。一是降低单位农业产出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重点是采取稻田水分管理、农田氮肥减量增效、改善畜禽饲料、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减少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二是提高农田固碳增汇能力。采取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措施,减少土壤温室气体逸出,增加土壤碳库贮存量。三是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通过农村沼气、秸秆燃料、太阳能光热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替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化石能源消耗。四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加快改造农业机械设备,淘汰老旧农机和渔机装备,提升设备效率,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主持人:“十四五”时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减污降碳的双重任务。如何推动农业农村领域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
  严东权:“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推动农业农村领域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关键是要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
  一是做好协同治理的顶层设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建设规划》《“十四五”全国畜禽粪肥利用种养结合建设规划》等紧密衔接,协同推进减污与降碳。二是加快协同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大氮肥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高效利用、农机渔机节能改造、生物质能开发等减污降碳协同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编制发布成熟适用技术目录,加大推广力度。三是建立协同监测核算体系。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建设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网络,协同开展农业面源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统筹建立统计、核算、报告制度。四是加大协同增效政策的扶持力度。对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施用、秸秆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高效能农业机械应用等协同增效措施,要不断总结各地经验做法,加大政策创设和实施力度,调动广大农民和市场主体积极性。(来源:乡村发现转自:《农民日报》2022年6月15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908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