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组织振兴   陈军亚:“行动有方”:基层治理的党建基础
返回列表
查看: 157|回复: 0
收起左侧

[治理策略] 陈军亚:“行动有方”:基层治理的党建基础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52615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8-9 09: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陈军亚(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

  基层党组织是共治格局的引领力量。党的引领优势需要落到治理实践中,通过体制机制构建,将引领优势转化为引领能力,筑牢基层治理的党建基础。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
  为什么要强调党建贯穿、保障、引领基层治理?党建引领的背后,体现了国家对基层治理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这段话从国家高度明确了基层治理的基层定位、战略地位、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基层治理的规划和推动,反映的是国家意志。
  从过去基层社会的自我治理向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转变,是一次根本性转变。“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需要放在重大背景下去认识。国家对基层治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个重大转变?需要回到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脉络中理解。
  一、从“统治”到“共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基层社会治理变迁,经历了从“统治”到“共治”的转变。基层是国家行政组织体系中的概念,指最低层级。基层社会指最低层级政权组织直接面对的社会大众。基层社会治理包含两层含义:基层社会的自我治理和基层政权的治理(即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1949年以来,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背后,是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以及如何发挥治理作用的问题。在人民公社体制阶段,国家确立“统一治理”体制后,政府成为单一治理主体。就基层治理的内涵而言,国家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但抑制了基层社会的活力,治理成本较高。
  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后,建立了乡村自治体系。大的指导思想是国家向基层社会放权。对乡村社会而言,则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的“放”和乡村社会的“分”,形成了村民自治。在村民自治体系下,政府治理从基层治理中适当退出,由村委会发挥社会自我治理的功能,激发了社会治理的活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只依靠基层社会的自我治理已难以承担治理任务。一方面,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体现出国家加强了对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社会发生明显变化,市场化、流动性、多元化、个性化等特征日益突出,出现了利益结构的多元化、资源主体的多样化和治理内容的复杂化等新情况。因此,乡村社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和大量诉求,而仅靠基层社会自我治理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国家统领基层社会的“共治格局”便应运而生。
  二、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特性
  共治格局意味着要发挥多方治理主体的力量,既体现国家意志,也体现社会活力。多个治理主体之间聚合成相互协调的体系,才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然而,包含多个治理主体、多种治理规则的共治格局不可能通过自然聚合自发形成。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国家的组织实体,全面进入基层社会治理中实行统领性治理。党组织上可以协调政府各部门,下可以协调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只有党组织才能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因此,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具有“三性保障”。
  先进性。“班子强不强,关键要看党。班子战斗力,关键看书记。”“先进性”有三个基本要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自觉地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群众性。党员和党组织是先进性的代表,同时也是群众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群众的利益。党组织本身具有群众性,是群众利益的代表。
  组织性。政权组织必须按照权力运行机构和模式来设置,具有地域性和边界性。但党组织具有全覆盖性。党章规定,三个正式党员就可以成立党支部。现在很多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都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具有枢纽功能,这种枢纽功能决定了可以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即“党领共治”。党的引领优势需要落到治理实践中,通过体制机制构建,将引领优势转化为引领能力,筑牢基层治理的党建基础。
  三、党建引领的“五大机制”
  当前,全国各地在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中都有一些探索,可以归纳出五种类型:
  方向引领机制——筑牢政治基础。以治理现代化为战略方向,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组织联建机制——筑牢组织基础。将党组织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如湖北省嘉鱼县的联合党委、湖北省京山市的区域治理中心,由治安、法务、“两委”后备干部等组成。
  服务凝聚机制——筑牢民心基础。政权是高于社会的力量,但“党组织在基层社会之中,在人民群众之中”。党组织以民意需求为导向,关注当下最关心的问题,比如“一老一小”和教育问题等。只有将服务落实到最细微、最琐碎、最日常的群众日常生活之中,才能获得民心。
  发展认同机制——筑牢认同基础。在发展绩效中获得引领认同。发展集体经济、乡村振兴不仅是国家关心的重大政治工程,也是民心工程。
  党群共建机制——筑牢社会基础。发挥多种主体力量。党组织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等联建、共建,联合起基层治理的多元力量。 (来源:乡村发现转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官方网站)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1 | 帖子:2951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