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三农调研   周其森:以“双创”推动农耕文明现代化转型
返回列表
查看: 162|回复: 0
收起左侧

周其森:以“双创”推动农耕文明现代化转型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8-19 09: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周其森(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山东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山东省委党校中国农民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需要从悠久的农耕文明中寻找信心和智慧,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业作为中华民族产生、繁衍和发展所依赖的第一产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衍生出光辉灿烂的农业文化,形成了以土地伦理和粮食道德为核心的农耕思想。这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且为破解部分现实社会难题提供了历史镜鉴和文化密码。
  传统土地伦理和粮食道德是围绕农业生产而形成的一系列对自然开发和利用的基本规范,可以概括为人与土地的关系、人对粮食的态度。主要包括人对土地的开垦、利用、保护,以及对粮食的生产、存储、使用的态度等内容。其中,土地伦理蕴含着人与土地最初的关系和相处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天人合一、万物和谐、合理利用、共生共荣等基本理念。在土地伦理的支配下,形成了重视稼穑、珍惜粮食等一套粮食道德,这是农耕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体现。在农耕思想文化的引领下,中国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一步步走向现代农业。
  重塑土地伦理和粮食道德,可以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思路和启示。在当今,传统的农业社会发展方式受到猛烈冲击,经济粗放式发展带来的后遗症逐渐显现,其表现为:人对土地的态度开始变得冷漠而单一,基本农田“上山下滩”、耕地撂荒等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的现象屡屡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优秀传统农耕思想的失落有关,构建新型土地伦理和粮食道德体系,将为解决土地保护、粮食安全等重大现实问题,回答“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难题,提供伦理视角的破题思路。
  土地伦理和粮食道德的构筑是一个复合型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以惜地爱粮为核心的农耕人文精神和以精耕细作为核心的农业生产传统的恢复和弘扬;以保护、利用、发展为体系的新型人地关系的农业道德规范构建与完善;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为基本内容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以农业科技现代化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以多元化土地价值和粮食价值观念的培育和形成为核心的现代农耕文明新优势构建;多层次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生产经营保障体系的建立;等等。
  实现上述目标的基本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科技助农提升当代农人科学素养建构,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行业。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只有掌握在具有科学素养的农业人才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才能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理念构建,推动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方面,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人文禀赋。农业的基础性文化地位,配合新时代农耕文明所形成的现代化的治理理念和手段,将大大提升农村治理水平,以安居乐业为基本标志的新农村的魅力必将大大加强。
  通过以感恩土地、珍惜粮食为核心的农耕情怀培育,推动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农耕文明现代化转化离不开爱农情怀的滋养。传统社会农民的社会地位并不低,中国人向来对于从事“辛勤劳作”的庄稼人心怀敬重。在这种情怀基点之上,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土地情结、粮食情结、故乡情结、自然情结”为本体的情感共鸣点和民族文化密码。新时代的土地伦理和粮食道德重建,必将重新唱响“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的古老声音,古朴恬静、闲适安逸、幸福美好的新时代农耕文明生活方式必将成为无数人的追求和向往。(来源:光明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987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