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有效需求回升是当前政策支持的重点。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部署持续扩大有效需求的政策举措,增强经济恢复发展拉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召开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第二次会议,要求抓紧形成精准有效投资,助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扩大有效投资不能搞“大水漫灌”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虽然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是仍有小幅波动。社会需求不足已成为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
“有效需求下降、投资预期收缩等问题仍存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投资主体困难加剧;政府杠杆率上升,债务融资空间缩小;投融资约束条件显著增加,稳投资政策扩张受限。
刘立峰指出,当前,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扩大有效投资,不是简单铺摊子、上项目,更不是搞“大水漫灌”。这无疑对未来投资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既要算短期经济账,又要算长期综合账。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本报记者说,当前宏观政策不仅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强调从需求侧上发力,要提高有效需求水平。扩大有效需求应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弄清楚居民的需求在哪里,二是扩大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投资既坚实有力又合理适度
中央多次强调,要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刘立峰告诉本报记者,投资既要坚实有力,又要合理适度。从投资领域来看,要加大影响经济社会稳定的“三农”、民生、就业等关键领域投入,推动补短板、强弱项。从投资主体来看,要更大力度加强政府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
刘立峰指出,要聚焦重点领域优化结构,发挥投资最大效应。比如加大带动就业项目的投资力度、加大公共卫生和防疫项目的投资力度、加大促进消费项目的投资力度、加大产业安全的投资力度。同时,发挥政策联动效应,稳定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推动金融支持有效投资,用好用足再贴现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通过降准、降息等方式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出台支持盘活存量资产的税收优惠政策,助力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
白明认为,下半年扩大有效投资应该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二是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欠账;三是加大科技攻关项目经费投入。
推进投资领域相关改革协同发力
同时,如何确保落实资金投放、项目开工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成为市场的关注焦点。
刘立峰表示,做好生产要素保障,推动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一方面要强化项目建设用地保障。探索混合用地供给机制,加大存量低效用地盘活力度。另一方面要优化能耗“双控”制度。根据经济形势适时调整能耗“双控”目标和考核力度,更好支持扩大有效投资。
此外,刘立峰说,投资项目立项、报建等环节相关改革要加强衔接、协同推进。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报建手续,限时办结。审批权限要“应放尽放、能放全放”。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区域评估。统一评估投资项目审批过程中涉及的有关评估事项,形成整体性、区域性评估成果,由区域内投资项目共享共用,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协商机制。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强化项目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互联互通,积极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投资要讲效益、讲回报,这就要求我们提高盘活资产的能力。所以一方面要靠投资带动经济,另一方面也要求投资项目本身能够正常运转、可持续。”白明说。(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