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当前正值中稻生产的关键时期。8月20日至31日,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与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单位派出50名水稻专家,再次组建联合抗旱专家组,兵分五路,直奔我省12个中稻主产区,开展“一县一策”技术指导,力保中稻丰收。
“一喷多促”减损助增收
水稻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中中稻占总产的60%以上,直接关系全国粮袋子的湖北贡献。
今年,我省中稻“先喜后忧”:前期气象条件有利于分蘖,群体较常年增加10%左右;但数十天的高温干旱下,中稻处于扬花授粉阶段,对温度、水分敏感,导致结实率下降。
在嘉鱼县官桥镇观音寺、米埠、跑马岭等村,中稻谷粒饱满。“早播的中稻品种已处于成熟期,前期受高温影响程度小,品种结实率可在85%以上。”省农科院粮作所副所长徐得泽话锋一转,指出多数中稻生长情况不容乐观。在部分地势高、水源差的区域,稻田龟裂,稻禾枯卷,高温天气对结实率、千粒重造成很大影响。
专家组建议,当前中稻抗旱,一方面要多措并举引水、送水、借水灌溉,另一方面要加强“一喷多促”,做好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防治工作,加施叶面肥、芸苔素等调节剂,提高水稻抗逆能力,促进开花授粉,提高结实率。
连日来,在咸宁市咸安区、孝感市大悟县等地的稻田上空,无人机满载药肥,洒下“白雾”。“在已经受灾的情况下,‘一喷多促’的补救措施每亩可恢复性增产200至300斤。”咸安区农业农村局农艺师王广贤介绍,全区受旱成灾的4.78万亩水稻将采取“一喷多促”减损保增收。
专家组在全省多地调研显示,荆门屈家岭和钟祥市水稻生产供水基本有保障,中稻产量受干旱影响较轻;潜江市积极调配水源,“一喷多促”落实到田,90万亩虾稻田、常规中稻田的灌溉基本能保证;广水市大面积水稻处于灌浆结实期,离收获只差“最后一餐水”。华中农业大学黄见良教授建议,对受灾较轻的中稻,要加强田间管理、坚持浅水湿润灌溉,对结实率低于10%的中稻,可以割茬施肥留高桩,作再生稻抢收一季。
中稻成熟一片、抢收一片
在不少粮食主产区,抗旱抢收同时进行。
8月22日,高温酷暑中的枝江市安福寺镇桑树河村,五家畈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手驾驶着数台联合收割机驰骋稻田间,拉开当地秋收的序幕。据悉,枝江市今年种植中稻29.5万亩,力争在9月底前完成收割任务。
24日,应城市杨河镇星火村中稻田间,种植户们抢抓晴好天气收割中稻。由于杨河镇今年部分秧苗栽插较早,夏季晴热少雨,中稻成熟较往年提前。预计到9月中旬,全镇中稻进入收割高峰。
省农科院粮作所专家汪本福介绍,当前,我省各地再生稻头季基本收割完毕,受旱情影响较轻;对于中稻,各地调配农机,做到成熟一片、抢收一片,确保颗粒归仓;双季晚稻处于分蘖期,部分田块陆续开始搁田,暂时性缺水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专家建议,抗旱的同时,要早谋划秋播生产,做好抗旱播种、抗旱移栽等工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稳粮扩油。
105.9万人次抗旱保秋粮
省农业农村厅介绍,当前,全省农业灾情丘陵重于平原、旱地重于水田、中稻重于晚稻。
气象部门分析,我省8月底前仍将持续晴热高温天气,9月总体高温少雨,高温热害叠加干旱,将导致在田作物、特别是旱地作物严重减产。
攻坚克难抗大灾,千方百计保秋粮。截至8月25日,全省农业农村部门累计组织人力105.9万人次,组织抗旱机械42.7万台套,联合水利部门调水63.61亿立方米,灌溉农田3761万亩。组建粮食、畜牧、渔业、园艺、茶叶等7个专家团队,发挥“515”团队及省产业技术体系团队等科技力量指导抗旱;派出抗灾小分队2289个次、抗灾技术人员5.5万人次,落实“一喷多促”1800多万亩,累计防治水稻病虫害7500万亩次、玉米病虫害620万亩次。
抗大旱,抗长旱。下一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将落实田间管理、肥水运筹技术措施,努力提高粮食单产;联合水利部门向水库塘堰找水、调水,联合气象部门千方百计人工增雨,向云层要水、借水,争分夺秒为在田作物“解渴”;合理安排秋收进度,适时抢晴收获,确保重旱区少减产、轻旱区不减产、非旱区多增产。(来源:湖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