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于福清(全国畜牧总站)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基因能够繁荣一个产业。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没有种质资源,再先进的育种技术,也不能凭空育出新品种。站在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审定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加强资源保护列为五大行动的首要行动,强调要打牢种质资源基础,做好资源普查收集、鉴定评价工作,切实保护好、利用好。畜禽遗传资源是农业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优良品种的“源头活水”,关系着畜产品稳产保供安全。切实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努力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夯实畜禽种业振兴根基。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我国畜牧业历史悠久,多样化的地理、生态和气候条件,众多的民族及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加之广大劳动者的长期驯养和精心选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畜禽遗传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据统计,我国有33种畜禽共984个品种,其中地方品种565个(占57.4%)、培育品种263个(占26.7%)、引入品种156个(占15.9%),约占世界总量的九分之一。同时还有参照畜禽管理的400多个蜂和蚕品种。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种质特性各异,特别是在繁殖性能、适应性、抗逆性、耐粗饲、产品品质等方面表现突出,如二花脸猪创造了窝产仔数42头的世界纪录,清远麻鸡等三黄鸡肉质鲜美香醇,北京鸭是世界上大型肉鸭主导品种等等,还有一些品种资源具有优异的产绒性能和医用药用、竞技观赏价值,是一座珍贵的基因宝库,为世界畜禽育种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表现为:资源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保护能力不足,资源灭失风险加大,鉴定评价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开发利用不足等,如得不到及时妥善解决,将动摇种业振兴根基,影响畜产品保供安全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2021年7月9日,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要求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要求“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这是继1962年出台《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后,中央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的战略决策,在我国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是畜禽种业振兴行动的首要行动,实施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是加强资源保护的首要任务。一年来,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种业振兴良好开局作出了贡献。资源普查首战告捷。2021年3月21日,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组织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技术要求最高、参与人员最多的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目前第一阶段面上普查任务全面收官,完成了全国所有62.5万个行政村的普查任务,采集普查数据395万条,实现了区域全覆盖、应查尽查,第一次彻底全面搞清楚了我国登记在册的已知畜禽品种“还有没有、有多少、在哪儿”。全面启动第二阶段性能测定任务,对面上普查确认存在的979个畜禽品种(类群)、37个蜂品种和436个蚕品种,遴选测定单位742家、指导专家617名,做到品种到省、测定到场、指导到人。目前进展顺利,有望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现场测定任务。发掘鉴定优质特色新资源18个。其中,在青藏高原发掘鉴定13个。2021年11月23日,农业农村部遴选发布了十大新发现优异畜禽品种,概括起来就是“一只鸡、两头牛、七只羊”,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重新发现了上海水牛等第二次调查未发现的品种,中山麻鸭、临沧长毛山羊、北港猪、黑河马等一批遗漏品种还在鉴定中。如果不是这次全面彻底普查,这些品种很可能就真的灭绝了,这也是本次普查的重大收获。抢救性保护了一批珍稀濒危品种。各地边普查边收集边保护,避免出现刚普查过就有品种消失的情况。一年来,开展畜禽濒危等级评估,对樟木牛、太白鸡等濒危品种实施抢救性保护,42个国家级猪保护品种遗传材料采集工作全部完成。国家家畜基因库新采集制作保存遗传材料5万份,资源保存总量达到120万份,保存品种355个,跃居世界首位。美国动物遗传资源基因库保存了272个品种共115万余份遗传材料。无论从保存品种数,还是保存有效遗传物质数量,我国基因库都多于美国基因库。保种体系得到重塑构建。依据分级保护和珍贵、稀有、濒危、重点性状等原则,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共159个,这是保种的 “重中之重”,是保种的“第一方阵”。一年来,各地认真贯彻农业农村部党组的部署要求,签订“省级主管部门+县市政府+保种单位”三方协议,落实压实属地责任和保种单位的主体责任。目前,已确定国家级畜禽保种场(区、库)205个,“国保”品种保护率达到92.5%。同时,各地公布了省级保种场(区、库)555个,初步构建了国家统筹、分级负责、有机衔接的保种体系。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今年开工建设。2021年,中央财政加大畜禽保种支持力度,国家级保护品种首次实现了保种经费按标准足额补贴,保种能力得到了新提升。开发利用取得新进展。启动实施了畜禽精准鉴定,加快构建品种分子身份证、挖掘优异基因和构建参考基因组,努力在分子水平认识评价畜禽品种。目前已完成前期验证试验和技术规范制定,精准鉴定采样工作进展顺利,已采集畜禽品种482个,占采集品种总数的68%,其余品种采样工作有望在8月底前完成。各地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年来培育畜禽新品种18个,种源自主可控“再下一城”。努力开创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新局面今明两年是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资源普查的攻坚之年,是全面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关键之年。要再接再厉,接续奋斗,重点抓好六项工作。切实落实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责任。方案要求将种业振兴行动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一同考核监督,建立中央统一部署、部门统筹协调、地方党委和政府组织抓落实工作机制。目前,种业振兴相关任务已纳入地方党政同责规定范围。各地要积极加强沟通协调,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列入地方党委政府重要督导考核事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建立可考核的目标。要扎实落实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的管理责任,督促落实好市县政府的属地责任、保护单位的主体责任,将资源保护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畜禽资源普查。资源普查是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首要任务,干不完、干不好,会影响种业振兴“三年打基础”的战略部署。今年要全力以赴做好畜禽生产性能测定,确保今年年底前完成现场测定任务,明年3月完成省级数据审核,明年5月完成部级审核,所有数据上图入库进系统。同时对普查未发现的已知品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回溯调查,搞清楚这些品种到底还有没有。加大新资源发掘鉴定力度,同时对遗漏品种进行重新认定。制定濒危品种抢救性保护方案,落实“一品一策”保种措施,明确保护主体,实现应保尽保,确保资源不丧失。明年启动第三阶段普查任务,开展数据分析,编写畜禽资源状况报告和品种志书。健全畜禽遗传资源数据库,修订更新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健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是2014年修订发布的,大部分省级保护名录是2010年前后制定的。根据第三次普查结果,农业农村部将修订国家级保护名录,各地也要加快制修订省级保护名录,将分级保护责任落到实处。加强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保种体系,加快确定国家和省级保护单位,对列入保护名录的品种全面落实保护主体。目前还有12个国家级保护品种没有落实保护主体,今明两年各地要全部落实到位。同时,省级保护品种也要制定具体的目标要求和时间进度。推动建立中央、地方、企业等多元投入机制,加强条件保障能力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保种场保护区,加快布局建设区域性基因库,加快建设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筑牢资源保护三道安全屏障。全面提升保护能力水平。开展畜禽遗传资源状况评估,制定分类分级保护办法。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实时监测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状况,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资源保护管理的精准性和前瞻性。深入实施畜禽精准鉴定评价,发掘优异基因,推进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为畜禽种业振兴提供“芯片”储备。创新完善畜禽保种理论,深入开展水禽和蜂保种技术研究,加快猪、马等畜种的胚胎、精子、细胞等遗传物质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研发,解决制约资源保护的技术瓶颈,不断提升资源保护科技水平。大力推进资源开发利用。保种不是目的,是为了开发利用,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利用不好,就没有持久的保护,最终形成保种促开发、开发促保护的良性循环。地方品种要突出特色,提供更多“精、特、美”产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开展本品种选育和经济杂交利用,同时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加快产业化开发,打造知名品牌。引入品种要本土化,充分发挥其生长快、饲料转化效率高的特性,实施“本土化”联合育种,尽快培育出既适应我国国情(自然环境、饲养方式、饲草资源、消费习惯),生产性能又不落后甚至领先世界的“华系”种。同时积极引导消费,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民消费习惯和特点的产品分级标准和烹饪方法,以终端消费本土化引导引入品种的本土化。发掘畜禽遗传资源的文化价值,鼓励支持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推动加快修订畜禽保护法律法规。《畜牧法》及《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等配套规章制度,大部分是2006—2008年制定的,有些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保种工作需要,亟待修订完善。同时,十多年的保种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各地也要加强立法,把畜禽遗传资源分级保护要求落到实处。(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2年第1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