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
返回列表
查看: 154|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9-14 09: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张彦(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更加需要也更有能力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文化支撑。

  文化的生命力应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历史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我们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新时代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校正方向、把握规律、推陈出新。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好地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与民族复兴时代主题相契合,在21世纪焕发出勃勃生机。

  福建自古以来就是“海滨邹鲁”“文献名邦”,是孕育优秀文化的沃土,多元、深厚、交融的特色文化形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亲自指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延续福建文脉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涵养中华文化根脉。“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福建是全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八闽“福”文化历史悠久、生动鲜明,浸润在生命、生活、生产、生意的方方面面,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我们要以实施“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总抓手,以劳动创造幸福、奉献就是幸福和为人民谋幸福、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为主题,整合朱子文化、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福建显著特色地域文化的共性追求,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开展“寻福”“送福”“造福”“享福”行动,让“福”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文化的生命力应与时代价值相一致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对全部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对人的塑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尤为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中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然而,以自然经济和农业社会为社会物质基础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价值理念与当代社会必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内容。这就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改造中华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二者在相互促进中更好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福建是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源地,是朱子理学的发祥地,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上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根基。我们要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富民强、以民为本,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修齐治平、诚意正心等理想和追求进行现代化阐释,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充分挖掘蕴含在国学典籍、家风家训、故事传说之中的中华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辨义利、明公私、讲礼仪、修德行,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内在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化的生命力应与时代步伐相协调

  主动拥抱信息革命,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一种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必须以人们易于接受的载体和渠道广为传播。在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过程中,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礼乐教化、科举制度的实行,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的传承等,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世代相传。当今世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创新,元宇宙、隐私计算、卫星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异军突起,媒体深度融合加速演进,深刻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我们应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方式,打造立体多维的传播矩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富吸引力和感染力。

  福建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实践起点。我们要发挥“数字福建”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紧密融合,为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充分运用声、画、影等现代视听技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融入电视节目、影视作品、新媒体产品中,借助元宇宙等虚拟现实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的博物馆、展览馆,让人们更好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立足“福”文化等多元交融的福建特色文化,科学提炼福建文化标识,打造易于传播的文化品牌,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应对“去中心化”的文化传播格局,发挥主流文化阵地引领作用,将专业生产内容与个人生产内容、机器生产内容结合起来,共同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大合唱”。

  文化的生命力应与时代需求相契合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增强人民群众文化幸福感中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机活力。文化产生并发展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人们的日常生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扎根日常生活、满足人们需求,被人们“日用而不觉”,才能根深叶茂、历久弥新。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应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文艺作品和文化服务,为传统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福建人文历史悠久,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艺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我们要深入实施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大力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文化创意、工艺美术、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产业,发掘深厚的“闽人智慧”,积极开发传统服饰、饮食、民居等产品,持续提升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统一起来,让人们在艺术熏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气度、神韵。依托“三下乡”“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惠民品牌,结合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精心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开发配套文化产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自然亲切地走进千家万户。

  文化的生命力应与世界潮流相融合

  正确把握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随着世界交往的日益频繁,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更加需要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以中华文化感召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福建是改革开放前沿省份,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1580多万闽籍华侨华人旅居海外,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上拥有良好条件。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而不同”的交往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理念内涵,紧贴海外受众的思维方式、文化习俗、接受习惯,借助各类外宣媒体和海外社交媒体开展轻量化、差异化、精准化对外传播,促进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在深度互动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坚持中华文化主体地位,在文化交流和发展中,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元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偕进传承。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策支持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应承担起工作责任,把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强化顶层设计,细化政策举措,推动事业发展。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健全政府、社会、企业多元投入体制,形成强大合力。大力推进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重点工程,加强对传统文化研究学者、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各类文化人才的培养,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强大人才支撑。(来源:学习时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29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