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王鹏: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与路径
返回列表
查看: 71|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王鹏: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与路径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60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60429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2-22 11: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王鹏(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任何时候都是最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根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智慧,需要传承和保护。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传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潜力。探索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并将其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既是乡村精神文化的基石,又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应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保护和传承乡村的文化遗产,挖掘乡土文化的价值,促进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和乡村社会的繁荣。

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记忆的载体,它记录了民族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通过文化传承,人们可以了解和记忆自己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为未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首先,传统文化是乡村的精神家园,是乡村居民的情感纽带和认同符号。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激发他们对乡村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其次,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比如,乡村地区承载着丰富的传统工艺、民间技艺、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等,保持着乡村独特的魅力和文化特色,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而且通过创新和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此外,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能够培养乡村人才的创新能力。传统文化是乡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和培训,可以激发乡村青年的文化创新和创业精神,培养他们对乡村的热爱和责任感。

传统文化需要在乡村振兴中得到保护和传承

传统文化扎根于乡村,融入乡村人民的生活,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它包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元素,体现了乡村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可以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还有助于培育乡村地区的创新能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并提升乡村地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但在实践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乡村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方面,乡村地区的发展重心多集中在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于传统文化的投入和支持相对不足,传统文化出现衰退趋势。另一方面,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冲击,乡村地区的文化遗产受到了威胁和破坏。因此,必须在乡村振兴中切实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乡村居民更好地认知自己,增强文化自信,共同谱写乡村发展新篇章。

传统文化需要借助乡村振兴获得发展和壮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内涵,维系着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如孝道、仁爱、诚信等。通过借助乡村振兴传承和理解传统文化,人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品德,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传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传承的必然要求。这种继承与发展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通过加强乡村振兴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能够加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传统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长远价值

乡村治理中的社会价值

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具有引领作用,为乡村治理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因此,乡村治理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念,感受其独特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应对乡村发展的挑战。同时,乡村治理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实践平台和制度保障,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乡村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帮助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德才兼备”“天下为公”的道德理念,促使乡村居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提升社会信任度,推动乡村治理的规范化和有效性;“守望相助”“邻里和谐”的社会理念,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共同解决社区问题,提升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推动基层治理的良性发展。可见,传统文化的理念与乡村治理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二者相互融合,促进乡村地区的有效治理。因此,我们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理思想,实现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和乡村治理社会价值的有效提升。

乡村建设中的经济价值

[color=rgba(0, 0, 0, 0.9)]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农耕智慧的运用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价值,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首先,古村落中保存着丰富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体现了乡村特有的建筑风格、工艺技术和文化传统。通过对传统建筑的修复和利用,可以保护和传承乡村的建筑遗产,保留乡村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乡村的文化吸引力。其次,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农耕经验和智慧,且农业作为乡村经济的核心产业,将传统农耕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乡村农业经济的现代化。例如,传统的农耕方法和生态农业理念可以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中,实现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此外,传统文化作为乡村的独特资源和文化符号,可以为乡村经济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意。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设计、营销等相结合,可以创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乡村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传统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经济价值,还体现在能够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广大农民长期受到交通不便、气候因素以及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和利用身边的传统文化,更难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经济价值,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苦守金饭碗”的现象。因此,乡村建设中的经济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强农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乡村发展中的美育价值

[color=rgba(0, 0, 0, 0.9)]传统文化鼓励人们尊重传统、创新发展,注重与时俱进,通过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汲取其中的精髓和智慧,使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创新和发展中。同时,传统文化也培养了人才的审美眼光和艺术表达能力。为了拓宽乡村青年人才的视野,增强他们对乡村发展的认同感,我们应该积极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美感和内涵,让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审美理念和智慧思维内化于心,让他们凭借对乡村的眷恋和满怀的热情愿意投入到乡村的建设中,为乡村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同时,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乡村人才的培训和支持,建立乡村青年人才的交流平台,鼓励他们回到乡村投身创业和创新实践。乡村发展有了人才支撑,有利于吸引外部资源的流入,比如,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引进外部专业人才和合作伙伴等方式,促进乡村本土青年人才与外界的互动和合作,以此借鉴外部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中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第一,年轻人的流失导致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随着我国整体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现代化的推进,农村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流动俨然成为常态。在流动人口中,规模群体最大的是青壮年,而该年龄结构群体的严重流失致使文化传承失去了关键的中坚力量。然而,这也导致了乡村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转移到了年纪较大的人身上,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参与度下降,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

第二,乡村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影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乡村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同时,社会资本流入乡村,这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改变着农民的文化态度和价值共识。

第三,教育体制的变革和知识传承方式的改变制约了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教育往往注重理工科和现代知识,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和传承方式可能被边缘化,导致乡村传统文化的遗失。政府与社会较难推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为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第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发生变化,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传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注重尊重权威、强调家庭和社区的纽带作用,以及对传统习俗和礼仪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传统习俗和礼仪的遵循程度也在不同程度地减弱。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会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矛盾。

第五,现代化对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一方面,传统的农耕文化逐渐被工业、商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取代。另一方面,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生活水平和经济效益,这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精神追求和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存在冲突,导致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价值观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加剧了乡村传统文化的衰退。现代科技的便利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和兴趣减弱,年轻一代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容易接受和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乡村传统文化因此面临着被边缘化和遗忘的风险。

然而,应该强调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审美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传递文化认同、培养个人价值观念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乡村振兴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需要通过平衡和整合来解决,既要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有机结合。

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价值被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向。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价值,着力探索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优化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

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但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也有所差异。因此,应该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文化保护和传承策略。为此,政府应该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例如,可以加大对传统文化传承人、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其次,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途径和方式。例如,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数字博物馆、文化馆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开发,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另外,拓展传统文化传承载体。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文化节、文化周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活动中,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文化活动向人们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大家从心底里接受传统文化。因此,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文化保护经验和技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融传统文化于现代社会发展之中

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动乡村治理的创造性转化和现代化发展。首先,利用好村规民约,将传统文化渗入现代民主、法治因素中,促进乡村治理的创新和规范化。村规民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灵活、具体地处理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事务,同时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规,实现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融通对接、协调统一。这样的做法不仅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率,还节约了乡村治理的成本。

其次,利用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比如,借助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工具,可以通过更生动、更形象的方式展示传统文化,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或者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娱乐等领域,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同时推动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传统文化与现代乡村发展的结合可以为乡村提供特色产业和经济支撑。传统农耕文化、手工艺传统等可以与现代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产业。这些产业既能满足现代人对乡村生活方式的追求,又能激发乡村本土青年人发挥专长和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传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可以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促进共治机制建设和社会参与

共治机制建设和社会参与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专业人士等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首先,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协同推进、协同治理,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为社会力量提供支持和保障,社会力量则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等活动,形成共治机制。

其次,可以设立乡村文化委员会或相关机构,由村民自行组织并参与其中。传统文化强调社区共同体意识和共同利益,乡村文化委员会或相关机构作为一种平台或媒介,有助于促进民主参与、共商共建、共享成果的乡村治理模式的形成。在乡村振兴中,其可以推动乡村居民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共同管理,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共同解决问题。

再次,鼓励在乡村文化委员会或相关机构选拔一批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专业人员担任顾问,指导乡村振兴项目,为共治机制提供文化智力支持。他们可以与乡村居民共同制定乡村发展规划、保护传统村落、开展传统技艺培训等,确保乡村振兴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得到重视。

此外,积极建立乡村志愿者组织,吸引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志愿者可以参与文化保护、乡村旅游推广、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并提升社会参与度。

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训体系

在乡村振兴规划中纳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目标。首先,建立完善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结合不同形式的培训方式,如课堂培训、实践活动、实地考察等,满足不同人群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传统文化培训方案。比如,对最为典型的村民来说,要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乡村居民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他们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创造特色产业和就业机会,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其次,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法。例如,利用在线教育平台、移动学习应用等,提供灵活便捷的传统文化学习渠道;通过多媒体、互动展示等方式,生动呈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制定详细的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融合教育计划,明确现代教育的内容、目标和培训方式。确保教育计划与乡村振兴目标相衔接,并与其他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计划进行协调和整合。

最后,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训的实践和应用,让学习者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整合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训体系,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实践方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文化培根铸魂、固本培元的功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为我国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来源:《国家治理》2023年12月下)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760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