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三农调研   涉农项目“入乡”还须“随俗”
返回列表
查看: 115|回复: 0
收起左侧

涉农项目“入乡”还须“随俗”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29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9-15 09: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韩啸

  要想让涉农项目更好发挥实效,必须立足当前乡村实际,多些“早谋划”,少些“没想到”,真正让各类项目“入乡随俗”,在乡村沃土更好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近日,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第十一督查组在湖南省耒阳市坛下乡督查发现,由于一些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前期缺乏可行性论证等原因,部分村民守着自来水管,却没有自来水可用,喝水要么靠打井,要么靠买水或者到远处挑水,村里有的挂着“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设备房已经杂草丛生。
  问题的发生令人痛心。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大量资本、人才等要素涌入乡村,各类涉农项目先后上马,其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类似前述一些问题也时有发生,影响了项目实施的效果。要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先要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
  这其中首要原因还是对农村的发展、变化预期不足,对地方实情认识不够深入。当前,传统乡村正经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村民们多年来形成的经济、文化和道德秩序正在重塑,持续性的城镇化进程引发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村村通网、通路等建设也给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变化。这些时代性变革,与农村的旧习俗、老传统,以及固有资源禀赋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和城镇化、工业化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逻辑。因此,涉农项目的考量、研判,也需要对这些“变化的”和“不变的”因素进行通盘考虑,需要以系统、科学和理性的思维去审慎对待、作出预判、提出预案。
  比如这次农民守着自来水管还要挑水喝的事情中,督察组了解到,自2005年以来,耒阳市已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兴建集中式供水工程579处。相关部门投入大量资金,项目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批供水工程中28%运行情况一般,7%运行艰难收不抵支,5%闲置停用。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设前期对农民需求和农村实际没有充分了解。督查组调查发现,当地一些引水工程早年间以“村民饮水不安全”为由立项,近年又以“农民没有需求”等原因被报废或者闲置,结果导致投入大量资金、物力的同时,部分村民仍在饮水安全方面存在困难。
  所以,涉农项目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思维习惯、资金支持、人员配备等诸多因素。尤其是乡村,既是生产场所,也是农民的生活场所,二者往往交织在一起,无论是民生类还是经济类项目,稍有考虑不周就容易出现“入乡不随俗”的情况。
  另一个原因可能更复杂,是个别地方还存在“面子大于里子”的思维。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一些地方,资本漫灌、大铺摊子、快干猛进的作风屡禁不止,一些项目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实效的倾向。不少城市千篇一律的新城区建设,已暴露出类似问题。在农村,也有一些人持这样的观点,认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至少可以营造一时的繁荣。至于建成后效益如何、能否持续、可持续多久,建设前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
  比如近年来“数字化”浪潮向农村席卷,一些乡镇、村落在没有强有力特色产业和成熟物流配套体系支撑的情况下,“邯郸学步”地去发展农村电商。村里建起电商驿站,不少乡镇还搞起了电商产业园和大数据中心,“高大上”的操控台、大屏幕成了宣传、考察必不可少的调研点。但在基础数据缺失、传统产业根基不牢的前提下,个别重金投入的项目却只能成为摆设。
  要想让各类涉农项目真正“入乡随俗”,切实发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增进农民生活福祉、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作用,既要摒弃以获得表面政绩为目的的“面子工程”倾向,把真金白银花在刀刃上,又要以科学理性和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深入调研农村的各种情况,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正如笔者在河南省三门峡市调研时发现,当地农业农村系统流传着一句“脚下若无泥土,心中怎得芳香”,讲的就是即使“踏破铁鞋”,也要寻找和敬畏农村的“真相”,不搞虚头巴脑的“形象工程”。在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鉴于人少地多、居住分散、难于管理,且基层财政压力较大的实情,当地卢氏县、灵宝市等县市通过“微改造、巧植入、精提升”,把花小钱、办大事做到极致,认真贯彻“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工作思路:造景用的磨盘、废旧轮胎、绿化苗木多是村民主动捐赠;闲置宅院和废弃空地被充分利用,不搞大拆大建,而是“随坡就弯”建成了小游园;村里的连翘、食用菌、苹果等特色产业要素,被设计成村庄的代表标志,在村道、迎宾墙等醒目位置体现出来;通过党员带动、“红黑榜”“星级户”评选等制度设计,调动全体村民积极性,共同参与到项目中来。正是这些“润物无声”的力量,起到了积微成著的效果,让三门峡市在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考核中位列第一。
  因此,要想让涉农项目更好发挥实效,必须立足当前乡村实际,多些“早谋划”,少些“没想到”,真正让各类项目“入乡随俗”,在乡村沃土更好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来源:农民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987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