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报告 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部部长杨晓陶—— 依托辽宁红色资源 持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强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 辽宁丰富的红色资源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更是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辽宁的红色资源作为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生动教材;依托辽宁的红色资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弘扬具有辽宁特质的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持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我们党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特别是要把学习领会报告精神与做好党史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履行好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职能,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党史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在动力,推出更多高质量的党史研究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 王 坤 省文化和旅游厅政策法规处处长冉洪田—— 自信自强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作出全面部署。省文化和旅游厅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二十大报告的深邃要义,深入思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深刻内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是我们肩负的光荣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将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己任,坚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自信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展现和丰富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文艺作品。更加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好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和群众文化活动,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新成果。持续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用更加充实的考古研究成果实证辽宁地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我们将阐释弘扬“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红色文化丰富价值内涵,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本报记者 王笑梅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任鹏—— 守正创新 着力培育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近年来,辽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深入挖掘辽沈红色“六地”的思政教育功能,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时代呼唤、青年期待,要求学校思政课进一步守正创新,把“中国之治”“辽宁振兴”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我们要深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加强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探究,使“精彩一课”变得“课课精彩”;把握伟大实践,把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新时代伟大成就有机融入课堂,使“有理有据”更加“有情有义”;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引领学生,使“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要学”;善用数字赋能,使“传统教学”变身“智慧课堂”,持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做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绽放青春之花。 本报记者 赵英明 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辽宁芭蕾舞团团长曲滋娇—— 以艺术为媒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文化,对文艺界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面向未来发展提出新希望和新要求,一字一句都在鼓励着我们文艺工作者勇毅前行。 对我们文艺工作者而言,创作是中心任务,传播是责任使命。文化要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坚持创作彰显国家特色,展现国家气派,唱得响、留得下、传得开的好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同时也要面向国际舞台展示中国文化自信,以艺术为媒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辽宁芭蕾舞团今后的文艺创作要继续在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上用功,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上发力,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做到深入人心、打动人心,不断向时代和人民奉献好的作品。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做好新时代文化使者,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用专业优势将更多代表中国形象、展现中国精神的作品搬上世界舞台。 伟大的时代成就伟大的梦想。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会坚持以赤诚的心,做好文化领域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为时代讴歌,为人民抒怀。 本报记者 朱忠鹤 省作协创联部部长李海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讲好“辽宁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文学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让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作为文学组织工作者,我们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引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辽宁故事”,推出更多反映时代气象、讴歌人民创造的“辽字号”文学精品,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在新起点上攀登新高峰。 为此,我们充分发挥作协的组织优势、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组织实施“文学辽军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新时代辽宁文学群峰耸峙计划”和“新时代文学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努力激发作家的积极性、创造性,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同时加大对精品力作的宣传推广力度和人才培养力度,彰显辽宁作家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的情怀和担当,努力开创我省新时代文学发展新局面,书写好中国梦的辽宁篇章。 本报记者 王笑梅 锦州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辽沈战役纪念馆馆长刘晓光——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辽沈战役纪念馆要在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国防教育等方面继续发力,一定把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讲好。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辽沈战役纪念馆每年平均接待观众超过80万人次,开展党史宣讲及社教活动等近百场,培养红色宣讲员百余人。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牢记嘱托,踔厉奋发,加强革命文物保护,让文物“活”起来;丰富展览展示内容,提供更多精品专题展览;拓展社会教育和研学实践活动载体,让广大青少年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增强“青年强则国家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开展“解放战争转折地”的历史和当代价值研究,为这段光辉历史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加强革命烈士信息采集工作,让“无名烈士”英名永存,以实际行动营造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的浓厚氛围,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黄 岩 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宋晓冬—— 多措并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些重要论述是从统揽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作出的决策部署,为今后一个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明确了目标、指明了航向。 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自立自强,立足“线上”“线下”双平台,大力推进传统文化普及,传统技艺展示,非遗专场展演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以公益性活动为载体,巩固拓展传统文化传播阵地;发挥创新与融合“双引擎”作用,探索推进“非遗+文物”“非遗+互联网”等保护实践,以“非遗+”为纽带,总结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辽宁经验;坚持高质高效“双驱动”,不断建立完善辽宁云上非遗馆,大力实施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影像记录工程,以数字化保护为手段,积极有效对接数字辽宁建设;聚焦传承发展“双目标”,推进省级非遗展示馆落地,加快文化生态保护建设,加强文化遗产的挖掘、阐释、研究和出版,以系统性保护为导向,推动实现辽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 刘 乐 沈阳市沈北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主任马晓齐—— 积极构建群众身边的文化服务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于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而言,不仅要正确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平台作用,还要推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真正走进群众的心坎里。 我们将继续紧密联系基层工作实际,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以小红星志愿服务体系为载体,积极构建群众身边的文化服务圈。依托区域特色历史文化,构建“一带五区”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格局,完善拓展辽河湿地旅游服务功能,规划七星山风景区建设,启动七星山旅游大道相关配套、生态修复工程、传统民居建筑景观风貌改造及西迁馆扩建项目,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开展“文化大篷车”进乡村、红色电影观影等活动,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建设城市书房发展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宣讲、读书季等活动。加快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全力打造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休闲游目的地和生态宜居“城市公园”,真正让资源活起来、设施用起来、人气聚起来。(来源: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陈博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