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古为今用,赓续中华文明
返回列表
查看: 118|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古为今用,赓续中华文明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11-7 08: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李思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安阳市殷墟遗址考察。在殷墟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并感慨道“殷墟我向往已久”,指出此行的目的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殷墟考古发现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大成果。殷墟的无与伦比,不仅在于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以之为基础的考古发现,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华文明从史前至今的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文明的铁证”;还在于作为判定文明重要指标的文字——殷墟甲骨文,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殷墟看似只是一个朝代都城的遗址,实则是一本赓续中华文明的必读之书。正如郭沫若先生当年感叹的那样:“中原文化殷始创,观此胜于读古书。”

深刻品读殷墟这本“必读之书”,目的不是止步于先人的伟大创造,不是沉溺于过去的辉煌灿烂,而是为了从中辨明历史方位、坚定文化自信、担起时代使命,汲取继往开来、赓续创新的时代动力。从福建武夷山朱熹园,到四川眉山三苏祠;从甘肃敦煌莫高窟,到河南安阳殷墟……那些令人“向往已久”的所在,既是一种文化的寄托、文明的载体,也是一种前进的参照和动力。站在文化的源头,抚摸古老的土地,接通文明的脉络,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要到哪里去”,就能更深刻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的真谛,继而找到更多古为今用的办法。

过去十年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汲取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观念的精华;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折射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革新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映照出“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的博大胸襟……正如研究者所说,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契合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彰显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此次在殷墟遗址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去看,历史和现实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继往开来的过程。正是因为注重孜孜追寻和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之源、文明之根,在不断延伸、扩展、追溯中梳理出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不断提炼文明进程的中国方案,我们党总结出何为中国特色,成功走出一条继往开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既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也是激励中华儿女赓续文明、接续奋斗的不竭动力。让我们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向包括殷墟在内的许许多多“向往已久”的文明源头致敬,认真读好、读懂一部部继往开来的“必读之书”,在古为今用中赓续中华文明,走向更开阔未来。(来源:光明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30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