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提问:王 云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处于深刻变化和调整时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散’字。”为什么这样说?如何理解“散”?怎样改变“散”?解读:贾若祥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为什么这样说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我国农村社会正处在一个深刻变化和调整的时期,在这一深刻变化和调整的时期,容易出现“散”,需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促进由“散”到“聚”。一是农村社会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开局期。我国农村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了困扰我国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整体过上了比较殷实富足的生活,正处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阶段。在从“小康版”升级到“现代化版”的进程中,我国农村社会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和调整。要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我国农业变强、农民变富、农村变美,要实现上述目标,乡村治理也要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同步加强和改进,不断创新组织动员模式,如果瞄不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组织动员模式跟不上,就容易出现“散”。二是农村社会正处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机遇期。国家正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如果组织不好,容易出现组织模式的“散”和要素流动的“散”。随着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既为农业变强、农民变富、农村变美提供了坚强的支撑,也为改进乡村治理方式提供了重要机遇,亟须改变小农户家庭经营“散”的状态,助推小农户加快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之中,通过适度规模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在城乡融合的进程中,农民工的流动具有“散”的特征。在我国5亿多的农民中,有2.9亿多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摆动,在城市的就业形式、地点等都具有“散”的特征,要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人口市民化质量,着力推动农民工由“散”到“聚”。如何理解“散”农村社会的“散”主要体现在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农村基层组织模式等方面。一是农民生产方式比较“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现阶段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农村务农的农民基本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耕种、管护、收割、销售等不同环节,组织化程度较低。为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国家围绕农村承包地推进以“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激活经营权,为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撑,但目前土地流转的比例整体偏低,距离适度规模化经营还有差距,流转方式也亟待进一步规范。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基本以投亲靠友等自发组织为主,外出务工的地点、单位等都存在很大的不固定性和不确定性,组织形式和空间分布都比较“散”。二是农村的基层组织相对较“散”。村委会是我国基层的自治组织,村两委作为负责农村社会治理的组织机构,其成员主要在村集体成员内选拔任用,但相对于我国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队伍,村两委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年龄结构偏大,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致使少数村级党组织存在软弱涣散的现象,严重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关键,要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怎样改变“散”改变农村社会的“散”,关键是要根据农村社会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坚持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等“五治融合”,多措并举促进农村社会由“散”到“聚”,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坚持政治引领,发挥党的建设带动作用。发挥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在推进乡村治理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带动作用,以农村基层党建的组织力提升乡村治理的凝聚力。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强化县级党委统筹和乡镇、村党组织引领。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围绕让农民得到更好的组织引领、社会服务、民主参与,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采取综合措施、系统谋划,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为完善乡村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坚持法治保障,推进乡村治理规范化。要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到乡村治理的全过程和全领域,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法治是维护农村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平安乡村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要巩固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肃整治“村霸”和黑恶势力,形成持续打击的高压态势。要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严厉打击把持基层政权、操纵破坏基层换届选举、侵吞集体资产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制止利用宗教等干预农村公共事务。要做好乡村地区各类法律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建立健全面向乡村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机制,开辟普法宣传的新路径,让广大农民群众感受法律力量、认知法律尊严、增强法律信仰。坚持德治教化,发挥立德树人、以德铸魂的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治是乡村治理现代化中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是重视道德、崇尚修德的民族。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进程中,必须加强农村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善村民与和美家庭促进和睦邻里与和谐乡村,进一步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重以文化人、以文养德,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涵养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坚持自治强基,依托农民增强乡村治理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乡村振兴的依托力量,要坚持以自治为基础,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和村民的主体作用,要瞄准让农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目标谋划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有效方式,依托农民的主体力量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在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使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农村自治中的多元参与和良性循环。坚持智治支撑,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智治是充分利用新科技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方式,要抢抓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的新机遇,将乡村智治深度融入全面乡村振兴,推进现代科技与乡村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智治水平。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按照适度超前、实战实用、共建共享、安全经济的基本思路,加快推进乡村社会智治建设,助推决策、维稳、司法、卫生、防疫、教育、服务等流程再造,不断探索便民利企、智能高效的农村社会智治新模式。(来源:学习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