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守住农业强国的产业风险底线
【12月16日,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主办的“2022全国农业大数据与监测预警学术研讨会”举行。大会邀请农业政策、粮食安全、农业信息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农业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主题,就农业产业安全与风险保障、粮食安全怎么看怎么办、新形势下的中国农业监测预警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提出许多精彩观点。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出席并做主题报告,以下为报告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粮食等重要产业链供给链安全。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特别是粮食生产在经过多年连续丰收以后,产量再创新高,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产业安全是农业强国最重要标志
衡量农业强国有多重标准和视角,如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在全球农业贸易中有强大的竞争力和话语权等。但能否提供最大化的农产品产出,满足国民所需始终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强与不强最核心的标志和要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看看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总书记的要求深刻表明,建设农业强国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最重要的始终是解决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充分保障和发展要求。
1、强大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出能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充分供给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任务。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6.83亿吨(占全球25%以上),肉类产量达8990万吨,水产品产量达6464万吨,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484公斤、63公斤和46公斤;而全球粮食、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为27.5亿吨、3.2亿吨和1.8亿吨,按90亿人口计算,人均占有量分别为350公斤、43公斤和23公斤。显然,我国粮食、肉类、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分别超全球平均水平134公斤、20公斤和23公斤。2022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全国粮食总产比上年增加了0.5%。所以,从粮食、肉类、水产品这种资源性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来看,我国在解决农产品总量安全方面表现突出。
2、农产品产出多元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保障体系,牢牢把握解决吃饭问题主动权。在粮食、肉类、水产品取得巨大产量的前提下,我国蔬菜、水果生产在全世界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且品类众多,产品丰富。从区域看,2021年,全球生产了14亿吨蔬菜,中国占其中7.7吨;全球生产了8.8亿吨水果,中国占其中2.99亿吨。从历史看,1978年我国有9.68亿人口,生产了657万吨水果;2021年人口增长至14.13亿,生产了2.99亿吨水果,人均占有212公斤。可以看出,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发挥了资源禀赋多元优势,既保“粮袋子”产品安全,又保“菜篮子”产品安全。
3、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方兴未艾。在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过程中,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在农业领域涌现。2021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营收入接近24万亿元,全部农产品(含原料)加工转化的比例超过70%,2019年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实现增加值达8500亿元,近两年由于疫情影响有所下降。8500亿元的增加值是什么概念?2021年全国农业增加值为8.3万亿元,对比看出,2019年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增加值已超过当年农业增加值的10%以上。从新业态来看,“互联网+农业”已遍布全国各地农村地区。2021年,通过互联网实现农村全部零售额达2.05万亿元,其中农产品通过线上营销实现了4221亿元的销售额。由此可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形势喜人,已成为增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4. 农业从业者收入增长。不能为从业者带来平均利润率水平以上收入的农业,很难被认为是强国农业。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多措并举促进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努力使农业从业者获得全社会劳动就业人员的平均收益,提高农业从业者的人力资本和生产积极性。农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历史最高不断缩小,至2021年,城乡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1:3.33已大幅缩小为1:2.5。收入的增长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5、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既是理念,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永恒的主题。在2015年全国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计划以后,当年化肥使用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的6023万吨,而2021年,我国化肥使用量下降到5191万吨,降幅达到14%。农药同期也下降20%以上。化肥农药投入的减少并没有减少农产品产出,相反,无论是农产品的总量还是质量,都有所提升。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观念已经深入农村千家万户,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农业产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成为农业大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行程中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些成就为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二、产业安全要聚焦重点
从全球来看,农业强国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人少地多、劳动生产效率非常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二是农业资源禀赋相对不足、但土地产出效率非常高的国家,如欧洲的丹麦、荷兰,中东的以色列,包括我们的近邻日本。区别于全球农业强国规模化、精细化两大类农业模式,我国农业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情特点及农业多元资源禀赋、产业类型、经营方式的农情表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应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国农业强国建设具备一定基础,但要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顺利转型,需要基于国情农情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1、聚焦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怎样理解全方位夯实?一是要党政同责抓粮食安全,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扛着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包括耕地保护、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二是要确保18亩耕地红线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二十大报告提出未来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全国目前有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后,到2035年人均占有1.1亩。三是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确保粮食单产持续增长,未来增产的潜力需要更多依靠科技力量。四是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应用农业机械装备,建设现代化生产设施,提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配置率。五是要优化政策供给,完善价格政策、补贴政策、金融保险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2、聚焦平衡相关利益关系。在新形势下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处理和化解相关利益关系。一是粮食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总量平衡难度越来越大。2021年粮食产量在前年的基础上增长了2个百分点,而2022年在去年的基础上只增加了0.5个百分点。二是规模化生产与集约化经营。多年实践反复证明,决定农业从业者收益的重要因素绝非产业,而是规模。三是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行为导向。对农业进行支持保护是全球各国政府行为的政策取向,保护产业安全、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最重要的政府行为体现。四是确保农产品自给与适度进口的关系。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要努力提升自给率,确保供需平衡,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适度进口非资源性农产品,满足城乡居民对多元化农产品所需。
3、聚焦做大做强加工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设。一些粮食加工大省、食品加工大市的农民收入要远远高于周边地区农民收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方在保障粮食总量安全的基础之上,通过发展加工业带来增值收益,对当地农民的收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在西南、西北地区,包括人多地少、特别过去是贫困的地区,鼓励和引导农民通过发展茶叶、药材、特色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既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多元化的需求,又能增加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对产业发展、社会稳定都十分有利。总之,要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乡村多元价值,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4、聚焦解决资源、科技、人才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建设农业强国,资源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链、供给链韧性,要聚焦资源、科技、人才三大问题。一是针对我国人均最繁重耕地资源占有不足的问题,党政同责保数量、提质量、挖潜力,在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的前提下,挖掘多元化农业资源禀赋潜力;二是不断挖掘农业科技增产潜力,集成农业生物技术、装备技术、绿色技术和数字技术,针对我国最紧缺的粮食和资源性农产品,突出生物技术研发,抓单产水平提升,补上科技短板;三是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通过学历和职业教育,培育农业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实现农业从业者与非农从业者劳动效率均衡。
三、农业风险管理要有所作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发展重要,生存重要,安全也重要。这决定了农业风险管理事关重大,不仅要关注自然灾害、动植物疫情等农业传统风险,也要关注农产品质量、价格波动、贸易摩擦、生物安全等非常态风险,更需要警惕公共卫生、地缘冲突等“黑天鹅”、“灰犀牛”等突发事件的传导影响,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处置能力,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第一,要提高思想认识。针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过去我们做的工作和研究主要是常态化的预警,如动物疫病、植物病虫害、市场价格风险等。但现在看来,从田间到餐桌、从年初到年尾,我国农业产业安不安全,不仅仅是由农业本身来决定,而是由农业及其外部因素叠加影响双重决定,这个外部因素包括宏观环境、社会因素,甚至包括地缘冲突。面对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外部环境,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守底线思维,强化农业风险管理。
第二,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充分释放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确保农业产业安全提供支撑作用。作为科技工作者,需要在农业预警方面研究如何保障产业安全,把中国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边。过去在预警预报方面缺乏有效工具,现在随着科技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农业预警研究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的预警能力和手段,要研究推动农业风险管理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型,及时知损止损减损,实现增产增收,保产业安全,保社会稳定。
第三,实施制度创新。制度约束行为,制度激活市场,制度推动发展,制度保障安全。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在土地制度、经营制度和金融保险制度上进行改革创新。土地制度上,要进一步释放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效应;经营制度上,要通过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农民、帮助农民、提高农民,最后富裕农民,努力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金融保险制度上,要建立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有机统一,发展数字金融,提升普通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获得感。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增加政策保险覆盖品种,发展再保险和巨灾保险事业。
最后,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农业宏观调控的理念、手段、方式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要转变观念,着力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要创新思路,农业风险管理既要服务小农户发展和资源性产业生产,又服务于新型经营主体和新产业、新业态。三是要创新手段,调动从业者种粮积极性;打造完善的监控体系;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四是要开拓视野,既要重视宏观经济形势对农业的影响,又要坚持把我国农业置于全球农业发展大环境中考量,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非常态管理能力。
只有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中国的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攥在自己手里,我们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这个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来源:会议秘书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