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情研判   国内小麦和进口替代品将“锚定”玉米价格水平
返回列表
查看: 77|回复: 0
收起左侧

国内小麦和进口替代品将“锚定”玉米价格水平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49392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12-20 13: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笔者曾于2021年提出玉米价格“一年上涨一年下跌”的命题,即“2018年上涨、2019年下跌,2020年上涨、2021年下跌”。目前回头看,2022年玉米市场价格是上涨的,符合这一规律,那么,2023年玉米市场又将如何演绎呢?笔者通过分析判断,2022/2023年度我国玉米市场存在缺口,但若考虑替代品在内,供需形势较上年度更加宽松,因此,我国玉米市场价格将进入“下有底、上有顶”的区间波动阶段。

  笔者判断,2022/2023年度我国玉米供需依旧处于偏紧状态,客观上需要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国产小麦和稻谷的规模化替代。任何一个替代品种出现重大问题,都将改变供需形势。若将国产小麦、稻谷以及进口替代品供应考虑在内,本年度玉米供需形势较上年度可能更加宽裕。国内小麦和进口玉米替代品价格将成为我国玉米价格的“锚”,影响着国内玉米市场的价格水平。

  今年玉米产量同比或大体持平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玉米产量预计为2.75亿吨,较上年增加200万吨。但目前的市场估计数据倾向于较为悲观,市场普遍认为今年玉米是减产的,理由有三:其一,东北玉米种植面积减少,主要因转种大豆所致;其二,受东北主产区玉米播种时间推迟、生长期低温寡照和水灾、收获期部分地区早霜等多重影响,整体单产低于上年;其三,高温干旱天气导致华南、西南、华中、华北南部等地玉米单产出现下降。

  笔者的估计反而倾向于较为乐观。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玉米的高价位和高收益以及硬通货的特征,必然导致全国范围内玉米播种面积增加,这一点从五年前我国能够有2亿吨临储规模中可窥一斑;其二,我国玉米主产区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天气总体较好,单产即使较去年有所下降,也不会太大,同时,去年河南中北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南部、山西东南部等玉米主产区的严重水灾,导致玉米减产也非常明显。基于此,笔者认为,今年我国玉米产量较上年大体持平或者略有增减的可能性较大。

  我国玉米需求下降的概率较大

  玉米的消费需求主要是饲料和深加工。

  首先,饲料消费情况。近年来,饲料消费数据总是让人困惑。2022年9月26日,农业农村部表示,当前生猪生产和供应形势持续向好,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正常水平,生猪存栏量连续5个月增长,规模猪场中大猪存栏量和新生仔猪数量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乍一看,似乎存栏量很大。但人们感觉2022年我国疫情总体较上年是偏多的,无论是吉林省的两个多月封闭,还是以上海为重点的两个多月严控,以及后来的全国多地散发,总体消费受到抑制。

  从生猪出场价格来看,过去一年生猪出场价格上涨1倍,是明确的上涨趋势,这表明生猪的供需是偏紧的。人们不禁困惑:一方面存栏高,另一方面需求差,结果是供需偏紧、价格上涨,显然三者是矛盾的。但价格是真实存在的,需求差也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存栏低应该是合理的推测。相关部门称规模猪场存栏高,这也是事实,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小规模和散户的存栏可能真的比较差。

  显然,疫情得不到有效缓解,需求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爆发性增长,甚至可以说,疫情导致的饲料需求短期较差,与人口老龄化加速导致的长期需求较差开始叠加,需求的低迷或将是长期性的问题。

  其次,玉米深加工需求变化。与饲料需求相似,深加工需求也是近年来较差的,因为深加工的产品多数是以食品和饲料为主要消费去向的,不可避免地受到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影响,同时叠加历史最高的深加工产品价格,对需求的影响逐步显现。

  笔者曾经研究过,淀粉价格或者淀粉盈亏可以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晴雨表,因为淀粉的消费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之中。从玉米深加工行业主要产品本年度与上年度同期的盈亏变化也可以受到一些启发。数据显示,2022年9月除味精是盈亏平衡外,其他玉米深加工产品全部亏损;而2021年9月除酒精行业因进口和产能释放导致亏损外,其他深加工产品全都是盈利的。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尤其是在俄乌冲突和全球通胀背景下,我国饲料养殖和深加工消费需求难以明显改观,甚至需求下降的概率更大。

  上年度我国玉米供需缺口减少

  笔者采取定性分析方法,对我国玉米供需状况进行分析,以回归市场的本源。

  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问题。海关数据显示,2021/2022年度玉米进口量为2189万吨,同比减少767万吨;高粱进口量为1099万吨,同比增加323万吨;大麦进口量为828万吨,同比减少377万吨;木薯进口量为717万吨,同比增加218万吨。总体上看,2021/2022年度玉米、高粱、大麦和木薯进口量为4833万吨,同比减少694万吨。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的进口玉米中,有相当比例的进口玉米没有流入市场。从进口玉米及替代品流入市场的商品量角度估算,2021/2022年度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商品量约为3000万吨,同比实际减少1500万吨左右。

  国产稻谷替代问题。近年来,由于国内储备稻谷数量庞大,面临去库存压力,稻谷用于饲料的数量猛增。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供需平衡表显示,2020/2021年度、2021/2022年度、2022/2023年度稻谷的饲用、种用及工业消费估计和预计数量分别为5382万吨、5381万吨和5282万吨。从去年的数据看,我国稻谷的种用及工业消费数量在2000万吨左右,由此估算,我国稻谷替代用于饲料的数量应该在3000万吨左右的规模。这一数据与饲用稻谷拍卖数据基本相符,是可靠的。从实际效果来看,年度饲用稻谷数量保持平稳,没有明显变化。

  国内小麦替代情况。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小麦供需平衡表数据深入分析可以得出,在2020/2021和2021/2022两个小麦市场年度中,有7000万~8000万吨小麦用于饲料替代,这一替代规模与两年供需结余和政策小麦净投放数据基本吻合。按照玉米和小麦的价差关系,考虑到2021年新玉米上市普遍推迟1个月左右,叠加当时饲料企业小麦库存较高的滞后性替代因素等,将小麦年度换算成玉米市场年度来大致匡算小麦替代数量,2020/2021年度小麦替代应在5500万吨左右,2021/2022年度应在2000万吨左右,同比下降3500万吨左右。

  国内玉米缺口替代品主要有国产稻谷、小麦以及进口玉米、高粱、大麦和木薯等,2021/2022年度替代品数量较上年度减少5000万吨。也就是说,在玉米库存稳定的情况下,2021/2022年度我国玉米供需缺口数量较2020/2021年度减少5000万吨左右。这一点,与上述定性分析的国内玉米产量增加和国内消费需求下降是一致的,可能幅度是超预期的。

  玉米及其替代品供需决定价格

  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在近期疫情叠加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我国饲料需求增长的潜力已经非常有限了,将呈现平稳波动和长期回落的态势。玉米深加工也面临出口需求放缓和国内消费乏力的双重压缩。因此,笔者暂且按照本年度饲料和深加工需求较上年度保持平稳测算。

  在需求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供需形势就转化为玉米和替代品供给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方向将决定市场价格的方向。

  首先,国内玉米产量变化情况。笔者认为本年度玉米产量与上年度大体持平。

  其次,进口玉米及替代品数量变化情况。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本年度高粱进口量下降200万吨左右,大麦进口量下降100万吨左右,玉米进口量下降300万吨,若同时预计木薯进口量与上年度持平,则进口玉米及替代品下降约600万吨,预计进口量下降至4200万吨左右。考虑到目前价格高企和储备调节进口等因素,笔者认为2022/2023年度用于商业的进口替代品约为3000万吨,与上年度基本持平。

  第三,国内稻谷替代变化情况。这个问题争议很大,主要问题在于明年是否拍卖。即使不拍卖,2022年稻谷拍卖成交约3000万吨,其中一半消费用于上个年度,而另一半约1500万吨则已经留到了本年度进行消费。市场一般认为,下年度仍有相当数量陈稻谷进行拍卖,因此稻谷替代是有保障的。

  最后,国内小麦替代变化。若国内玉米产量、商业进口玉米及替代品和国内稻谷替代量均与上年度大体持平,那么,国内小麦替代量的多少则将成为决定本年度玉米供需形势是宽松还是偏紧的唯一重要变量。

  今年新小麦价格一直高于玉米

  众所周知,近年来刨除饲料使用外,我国小麦一直是供大于求状态,这一点从过去几年来小麦托市收购的结余量可窥一斑。

  参照2014年至2019年我国小麦托市收购和拍卖数据,多数年份我国小麦结余量在2000万吨左右,同时这一结余量是在小麦存在每年500万~1000万吨用于饲料的基础上实现的。2022/2023年度我国小麦供需形势如何呢?

  数据显示,2022/2023年度是我国小麦产量的历史最高值,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小麦制粉产量相对饱和,年度间变化不大,则小麦丰产面临着庞大的小麦结余,市场预估年度小麦结余量将在2500万吨,甚至达到3000万吨以上。庞大的小麦结余量必须找到出口。

  今年新小麦上市以来,小麦价格一直大幅高于玉米价格,导致本年度小麦几乎没有用于饲料,替代时间集中向后推移。同时,小麦市场年度是每年6月1日至次年5月31日,而玉米年度是每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本玉米年度将跨越2022/2023和2023/2024两个小麦市场年度。也就是说,本玉米市场年度同时用到2022/2023小麦年度的小麦结余量和2023/2024年度新小麦上市量来替代玉米。在时间上,玉米供需紧张的时间段可能在2023年的5月至9月之间,也正是小麦集中上市的时期。

  小麦价格仍是玉米市场的“锚”

  小麦价格是我国玉米市场的“锚”,是笔者在2020年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定义我国玉米价格波动的空间。“锚链”就是玉米和小麦的合理价差,当价差在合理范围内时“锚链”不起作用,一旦价差超过“锚链”临界点,小麦价格对玉米价格的“锚定”作用启动,价差越大拉力越大。过去两年的实践表明,小麦这个“锚”是牢靠的。笔者认为,国际和国内小麦供需形势已经度过最紧张的时刻,小麦这个“锚”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犹如“定海神针”牢牢“锚定”玉米价格的波动区间,尤其是玉米价格上涨的顶部。

  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也是“锚”

  以进口玉米为核心的进口替代品价格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当前,市场人士最为关心的问题是,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价格的倒挂是否对国内玉米价格构成支撑。

  有一种观点认为,进口成本高于国内价格,可能导致今年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很难实现。持这种观点的人非常多,不妨换位思考。我国的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量就是其他国家供需相抵之后的过剩量。此外,从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实践来看,无法进口的时间窗口总是比较短暂的,可以进口的时间窗口总是很长。

  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成本对我国玉米价格的影响是分阶段的,在潮粮期玉米替代品是我国玉米市场价格的相对顶部,而在干粮期则多表现为我国玉米市场价格的相对底部。当然,进口玉米和替代品只是对我国玉米价格影响的一部分。

  玉米市场季节性规律或将再现

  从历史数据看,国内玉米市场有两个规律:第一,我国玉米价格总体呈现单底特征,即“U”型季节性走势特征,每年春节前后是玉米价格底部,每年7月至8月是价格的相对顶部。第二,每年的高低平均涨幅在10%左右。显然,从“U”型季节性走势和高低点10%左右的涨幅可见,正常情况下玉米贸易的利润是有保障的。

  除共性趋势外,华北玉米的价格底部相对于东北而言更长,建仓时间更充裕;华北玉米价格回落幅度更大,建仓获利空间更大;华北玉米价格高位持续时间更短,意味着贸易商卖粮时间窗口更短。对东北企业而言,高价位时间相对较长,企业必须在冬季储存更多玉米,战略采购意义更大,存粮成本更高,风险也更大;对华北企业而言,高价位时间相对较短,存粮规模相对较小,对采购节奏把握则要求更灵活。从这个意义上看,东北企业必须大规模存粮,而华北企业不必大规模存粮。(来源:粮油市场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2 | 帖子:2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