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组织振兴   赵可金:统筹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十大关系
返回列表
查看: 178|回复: 0
收起左侧

[治理策略] 赵可金:统筹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十大关系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9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97781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12-21 09: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赵可金(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专章部署,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这是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国家安全提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将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来看,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统筹好贯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的十大关系,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统筹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
  谋划国家安全工作,必须确立正确的大局观,把中国国家安全放在国际大局和国内大局中去审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随着中国日益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国家安全一头连着世界大局,一头连着国内大局,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彼此激荡,互动频繁。
  胸怀国际大局,就是要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管控好重大战略矛盾分歧,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近年来,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呈现为乱变交织、危机叠加的新特点,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尤其是中美关系呈现出竞争共处的新局面。自2017年以来,美国将中国界定为“战略竞争对手”,不断在经贸、高科技等领域释放出对抗的信号,引发了中美是否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激烈争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巨大冲击,一些国家的保护主义、排外主义倾向明显,采取“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等措施,给整个国际经济贸易体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世界正在从单极向多极转变、从一元现代化道路向多元现代化道路转变。在这一进程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防范化解风险、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充分准备。
  胸怀国内大局,就是要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妥善应对可以预料和无法预料的风险挑战,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临着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利益结构、发展资源等各方面的深刻调整,尤其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国家安全的要求和期待不断攀升,希望国家更有力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希望政府营造安定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尽快解决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领域突出问题,希望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都有,而且越来越复杂。”归结起来,所有这些风险挑战最集中地表现为“中等收入陷阱”。历史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如何在新发展阶段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安全保障,避开“中等收入陷阱”,是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命题。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是构建新安全格局的根本立足点。国际大局是国家安全的安身立命之本,国内大局是国家安全的发展繁荣之基,两者相互交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理解和把握新征程上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要突破国际和国内二分的思维框架,确立内外一体、科学统筹的方针,坚持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统筹新发展格局与新安全格局
  长期以来,关于国家安全的理解框架,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理论的影响,将安全与发展二分化,认为国家安全主要是国防、外交、公安、情报等部门的工作,对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部门的安全工作存在着淡化、弱化和模糊化的误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国家安全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来把握,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这是对传统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这一创新集中体现在突破了发展与安全的界限,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认为发展和安全是治国理政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两轮。
  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突破安全与发展的二分论,将发展和安全放在治国理政全局来统一认识。其中,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发展基础上的安全才更可靠、更可持续,要坚持在发展中预防风险、促进安全;安全是发展的保障,没有安全稳定的环境,什么事都做不成,要积极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安全环境。因此,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既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又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全面提高国家安全工作能力和水平。
  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经济安全,防范化解重大经济和金融风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要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有周期性和总量性的因素,但问题根源还是重大结构性失衡,要警惕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核心是结构性产能过剩以及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创新能力不强成为我们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药方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确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同时也必须明确“保障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的理念,坚持以构建高水平安全为主题,推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根基。在新征程上,必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统筹人民安全、政治安全与国家利益至上
  我国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体政体性质均决定了党、人民和国家是一个命运与共的安全共同体,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和国家利益至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将三者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起来,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指出国家安全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准则,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党的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体现,归根到底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因此,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决定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政治安全是中国国家安全的根本。坚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这是中国国家主权原则的内在要求决定的。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国家利益是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出发点,坚持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准则,就是守住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底线。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更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既不惹事也不怕事。
  统筹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关系,是构建新安全格局的指导原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必须始终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准则,统筹推进中国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不断深化对国家安全的规律性认识。
  统筹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
  国家安全既是一个外部问题,也是一个内部问题。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安全理论采取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二分论,将国内社会看作是等级化状态,而把国际社会看作是无政府状态,来自国内社会的安全问题因为存在最高权威机构而得到保障,来自国际社会的安全问题只能由各个国家以自助原则解决。因此,国际无政府状态导致的“安全困境”决定了国家安全主要是外部安全,无论美国定期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还是其他国家在维护国家安全上所采取的措施,都倾向于将国家安全主要视为外部安全问题。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强,全球性挑战也日渐增多,国家安全的外部化趋势和内部化趋势都得到了加强。尤其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内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复杂矛盾导致的内部安全挑战更具威胁性,维护国内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必须统筹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对内求改革发展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建设和谐世界。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也进入了社会矛盾多发期,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增多,国家安全主要压力来自于内部的风险挑战。因此,我国大力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解决深层次问题,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尤其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也面临着日益增多的外部安全问题。加强海外利益保护,形成强有力的海外利益安全保障体系,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我国海外资产总量已达7.2万亿美元,在境外设立企业约4.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1988.8亿美元,我国公民年出境旅游人数达一亿人次左右。如此巨大规模的海外利益,要求加强海外利益保护,确保海外重大项目和人员机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紧研究、加大投入、加强防范,逐步提高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保护海外我国公民和法人安全,保护我国海外金融、石油、矿产、海运和其他商业利益。”要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我国同沿线各国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理念相通的共同体,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统筹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是构建新安全格局的战略框架。尤其是在中美战略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国内利益和海外利益安全相互交织,联动性上升,国家安全的内部化趋势和外部化趋势均有明显的拓展。因此,在新征程中,必须统筹好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将两者纳入一个共同的国家安全战略框架,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同时,积极参与亚洲安全治理和全球安全治理,推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统筹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
  国家安全是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的统一体。长期以来,传统国家安全观过多强调运用国防、军事和外交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对维护普通国民的安全相对比较忽视。事实上,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是休戚相关的整体,过分突出和强调国土安全,很容易导致国家安全部门因为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约和平衡机制、缺乏法治体系约束等原因形成对公民权利、政治自由、社会权利的侵犯。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统筹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既注重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发展利益,又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
  国土安全是国家安全安身立命的根本。尤其是我国仍然没有完成国家统一大业,与周边国家还存在领土领海主权争议,面临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维护国土安全的形势依然严峻。针对台湾问题、涉港问题、涉藏问题、涉疆问题等国土安全问题,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坚决反对来自境外的外部干涉活动。同时,针对跨国交流日益频繁的现状,加强边境管控和海上维权能力,加强边防、海防和空防建设。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方尊重和维护各国依据国际法享有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同时不会接受任何以航行自由为借口损害中国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的行为。”
  国民安全是国家安全强基固本的关键。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植根人民、胸怀人民、造福人民,接地气、懂民情、惠民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虑,让百姓有更多安全感和获得感,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才能有人气、有底气,立于不败之地,获得前进动力。”因此,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同时坚定维护我国海外公民和法人正当权益,为走出去的中国公民和企业织牢安全网。
  统筹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是构建新安全格局的基本尺度。国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载体,国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两者之间是休戚与共、祸福相依的关系。在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把国土安全作为捍卫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的重要指标,也把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衡量国家安全效果的重要标尺,确保我国国家安全始终不丢失寸土,不脱离人民,不忘记宗旨,努力开创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宏伟事业。
  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更多关注传统安全,即国家面对的来自外部的可能引发战争和武力威胁的国防和军事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跨国相互依赖的深入,国家安全概念内涵不断扩大,人们对国家安全的关注点拓展到了经济、社会、环境、健康、人权等各个领域。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日益严峻,导致国家安全的核心价值也从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扩展到政治制度的稳定、社会沟通的顺畅、种族民族关系的和谐、文化传统的维系、经济的繁荣发展等。总体国家安全观认为,要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积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传统安全主要是国际关系意义上的安全,涵盖了国家的领土安全、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面临着严峻的传统安全挑战,各种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也始终没有停止干涉中国内政的颠覆破坏活动。在中国处于由大到强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大国不愿意看到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与其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中国赶上和超过他们,加紧策划“颜色革命”,制造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对中国实施战略遏制和战略封锁。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面临着一些领土领海主权争端,地缘政治经济纠纷与民族宗教矛盾复杂交织,国际敌对势力与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遥相呼应,在中国家门口生乱生战的危险一直存在,中国面临着严峻的传统安全挑战。
  非传统安全威胁不一定来自某个主权国家,往往由非国家行为体如个人、组织或集团等所为,涵盖了除国土安全、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之外的新安全领域,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以及太空、深海、极地和生物等新领域的安全。随着经济和社会进入矛盾集中释放期,我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比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约束趋紧、能源安全风险大,网络犯罪和信息安全形势严峻,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社会治理仍有弱项,党的自身建设仍然存在不足,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均属于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民心向背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是构建新安全格局的政策重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面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的新形势,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夯实应对各种安全风险挑战的强大政策基础。
  统筹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
  当今世界,安全威胁呈现多元化、全球化趋势,国家安全已经从一个国家的安全转变为所有国家的共同安全。冷战结束之后,全球化使得国家之间的安全相互依赖加深,共同安全利益增多,谋求共同安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统筹自身安全与重视共同安全,既努力解决好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不断深化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自觉,又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重大风险和复杂矛盾因素叠加集聚甚至集中释放,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面对这些风险挑战,必须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构建大安全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协调推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保驾护航。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国际社会面临着众多共同挑战。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指出:“面对日益复杂化、综合化的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我们应该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共同消除引发战争的根源。”因此,中国主张加强全球治理,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合作共建,实现持久安全;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共同治理;坚持法治精神,实现公平正义;坚持互利共赢,实现平衡普惠。此外,回应国际社会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冲突战争的迫切需要,中国提出并积极践行全球安全倡议,为推进全球安全治理、应对国际安全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
  统筹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是构建新安全格局的世界眼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安全也离不开世界。适应这一基本情况,在新征程上,中国必须拓展世界眼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维护世界共同安全为自身安全创造条件,又通过解决自身安全问题为世界共同安全做出贡献,努力做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推动者、建设者和引领者。
  统筹维护安全和塑造安全
  当代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越是接近奋斗目标,前进阻力和风险压力就越大。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是辩证统一的。其中,维护国家安全是基础,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既要解决好大国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普遍安全问题,更要解决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阶段面临的特殊安全问题。塑造是更高层次更具前瞻性的维护,新时代的国家安全要立足于百年变局的战略视野和防范风险的大前提,既立足于防,又有效处置风险,积极塑造外部安全环境,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同世界各国一道,加强安全领域合作,引导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国际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到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安全保障就跟进到哪里。
  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必须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醒全党,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要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要根据形势需要,把握时、度、效,及时调整斗争策略。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为进行伟大斗争和维护塑造国家安全指明了方向。
  统筹维护国家安全与塑造国家安全,是构建高水平安全格局的策略方法。在中国从大到强的发展进程中,维护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之间存在着梯次推进和继承发展的关系。塑造国家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延伸和更高层次展开,在中国不断强起来的过程中,要不断释放经略安全、塑造安全的综合积极效应,不断提供更多全球安全公共产品,展现负责任、敢担当的大国风范。
  统筹安全体系和安全能力
  国家安全工作是党治国理政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塑造国家安全态势的能力。其中,国家安全体系是硬件,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强大的领导体系、法治体系、执行体系,国家安全能力是软件,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强大的干部队伍和能力支持。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涵盖党、政、军、民、学等党和国家各方面全过程的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国家安全体系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总体框架之中,不断完善国家安全领导体系、法治体系、体制机制,有效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保持了我国国家安全大局稳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强调要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预警检测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点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等,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国家安全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引。
  国家安全能力反映着一个国家应对安全挑战、化解安全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能力。面对新征程中的各种风险挑战,要在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基础上,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坚持以能力建设为中心,打造坚不可摧的国家安全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做好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上、外交上、军事上各种斗争的准备,层层负责、人人担当。”因此,要加大对维护国家安全所需的物资、技术、装备、人才、法律、机制等保障方面的能力建设,更好适应国家安全工作需要。
  统筹国家安全体系与国家安全能力,是构建新安全格局的系统观念。国家安全体系与国家安全能力是国家安全的一体两面,两者之间是体用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致力于健全和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切实解决好要素安全、结构安全和系统安全的关系,释放国家安全体系的整体效应。同时,必须加强能力建设,培养一大批适应新时代国家安全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国家安全干部队伍,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统筹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
  国家安全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家安全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层基础。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风险挑战,只有牢牢把国家安全的根系扎进公共安全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的深厚土层之中,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维护国家安全,必须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公共安全事故,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妥善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加强交通运输、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治理,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坚决遏制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
  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当前,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很突出、处理起来很棘手的问题,其中大量问题是由利益问题引发的,这就要求我们提高社会矛盾综合调处能力,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只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才能真正筑牢国家安全的人民防线。同时,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于暴恐分子、黑恶势力、邪教组织、偷拐骗抢、黄赌毒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要开展专项行动,重拳出击,形成强大震慑、警示效应。只有树立文明正气,打击歪风邪气,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才能从根本上筑牢国家安全的防线。
  统筹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是构建高水平安全格局的基层基础。“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国家安全的宏伟大厦立基于社会治理日积月累的精耕细作,只有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才能提升国家安全的韧性,在国家安全重大风险挑战来临的时候能够挺得住、过得去。同时,社会治理的人民防线也有赖于国家安全遮风挡雨的铜墙铁壁,只有筑牢国家安全的堤坝,才能增强社会治理的弹性,在社会稳定重大风险挑战来临的时候能够腰杆硬、站得稳。因此,在新征程上,必须从国家安全的宏观体系着眼,从社会治理的微观基础着手,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来源:《国家治理》周刊2022年12月上)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1 | 帖子:271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