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顾2022年,在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重考验下,中国经济在波动中逐步回稳向好,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离不开持续稳定的安全环境。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部署,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升维护经济安全能力”被列为今年商务工作的六大重点之一。 展望2023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必须抓好经济安全,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 韧性和安全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对我国经济行稳致远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33.5万亿元,均居世界首位。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与维护者。 “虽然我国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存在亟待提升之处。”南开大学“杰出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盛斌对记者举例说,如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尚有受制于人的现象、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等。 “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新冠疫情冲击使‘卡链’‘断链’‘脱钩’等风险日益增加,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带来重大挑战。”盛斌表示,随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日益激烈,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强在本土以及周边地区的布局,将先前的离岸生产模式调整为近岸生产模式,致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缩短趋势。 在此背景下,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尤为重要。盛斌表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求‘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与部门齐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势,出台鼓励创新的经贸政策与产业政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健康发展。同时,针对受制于人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应有组织地展开合作攻关,合力解决‘卡脖子’问题。” 此外,在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过程中,国际合作同样不可或缺。盛斌认为,我国应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整合利用国外创新资源,搭建国际创新合作平台,鼓励技术与人才交流,从而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日前在接受采访时亦表示,“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正在加速调整,我们要抓住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补上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坚持以我为主实施宏观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记者注意到,目前,多地已采取一系列举措全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比如,安徽出台多项政策举措,明确提出以供应链为牵引,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供应链平台集聚区;江西提出要通过“五链合一”畅通产业链,包括招大引强做好“建链”、产销对接做好“畅链”、精准施策做好“保链”、创新引领做好“强链”、政府推动做好“护链”,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青海西宁统筹推进产业链“链主制”+重点企业“包保服务制”,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落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千方百计稳生产、保运行、促发展,以点带链、以链带面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助力企业规避风险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商品和劳务价格一般采用国际货币计价。外贸企业在接单、生产、发货、收款的过程中通常存在时间差,因此在交易期间的汇率波动极易产生汇兑损益,尤其在汇率大幅震荡期间,可能会给企业经营收益带来一定风险。 一位外贸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2022年年底一家海外客户下单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价为1:6.95,在该企业根据这一汇率完成报价并收到货款后,由于人民币升值,汇率变为1:6.72,最终公司选择暂缓提现以避免亏损。“所幸这是笔小订单,可以选择暂缓提现。如果是大订单就只能即时结汇,而企业也会因此遭受损失。” 随着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逐渐成为常态,很多外贸企业意识到汇率变化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的风险,并开始运用多种方式规避汇率风险。 上述企业负责人表示,为应对汇率风险,企业在与客户报价时通常会将汇率变动因素考虑在内,增加一定的应变空间;同时也会通过商务磋商及长期客情维护,尽量缩短客户回款期限;此外,还会通过部分金融产品来规避汇率风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谭小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降低汇率风险,目前中国企业出口产品多采取远期结售汇和海外代付方式,包括企业直接使用人民币支付,不过这也取决于收款方是否愿意接受。同时,贸易融资是目前企业采用比较多的避险方式,通过出口押汇等短期贸易融资方式,出口企业可事先从银行获得资金,缩短收汇期,解决企业出口发货与收汇期之间的资金周转问题。同时,企业也可以提前锁定收汇金额,规避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 不过,谭小芬说坦言,企业在防范汇率风险时仍面临一些考验:一是企业决策层对汇率风险认识不足,防范汇率风险意识较为欠缺;二是不少中小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汇率风险内控制度,对汇率波动的承受能力有限;三是从事外汇业务和外汇风险管理的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作出专业合理的分析操作;四是一些企业将金融衍生品当作投机工具,存在认知偏差。 “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应通过宣传和培训增强企业风险意识,重视汇率波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帮助企业将汇率风险管理纳入工作流程,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要为企业的人才培训和引进提供便利。”谭小芬表示。 近年来,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培育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在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也在持续发力。2022年5月,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出台《关于支持外经贸企业提升汇率风险管理能力的通知》,要求加强宣传和培训,帮助企业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同时完善汇率避险产品服务,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便利性;今年1月,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要求便利各类跨境贸易投资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推动银行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结算服务;依托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各类开放平台,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等。 谈及如何更好推动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谭小芬认为,首先应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强则货币强,持续、稳定、可预期的经济增长是支撑人民币国际使用的重要基础。其次应扩大制度型开放。在全球不确定性攀升的情况下,全球安全资产相对匮乏,此时可以通过发行高评级人民币计价债券,加大国内和离岸市场向外国机构投资者提供高质量人民币计价金融资产的力度。“此外,建议将数字技术创新嵌入到人民币跨境使用当中,加快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重点针对RECP区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将其与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有机结合。”(来源:国际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