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农科技   再生稻能否破解水稻种植效益偏低困局
返回列表
查看: 94|回复: 0
收起左侧

[科技策略] 再生稻能否破解水稻种植效益偏低困局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52700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3-3 14: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通过发放双季稻补贴、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力度等方式,在南方粮食产区大力推广双季稻种植模式,并将双季稻种植面积纳入政府业绩考核的范围。但随着农资成本持续上涨,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加剧,双季稻效益越来越低,农民种植双季稻积极性也随之下降;部分农民转向种植再生稻,再生稻种植规模逐年上升,为了解其具体情况及原因,《金融时报》记者对湖南益阳市部分种粮大户进行了调查走访。

  四因素致再生稻种植意愿上升

  因素一:再生稻相较双季稻种植成本低、种粮效益高。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种粮大户谭晓湖告诉记者,双季稻的翻地、育秧、施肥、打药等环节早稻和晚稻都要重复一遍,这是双季稻成本高的主因。再生稻虽然也成熟两季,但头季和再生季之间省去了翻地、育秧、插秧等环节,几乎不用投入,大大节约了成本。去年他种植的再生稻两季亩产共1600斤,双季稻两季亩产共1700斤,亩产虽多了100斤,可每亩双季稻成本比再生稻多了600元左右,尽管双季稻每亩有100多元补贴与奖励,但种植双季稻的每亩收益仍较再生稻少350元左右。

  因素二:再生稻可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益阳市益民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旭芳告诉记者,现在农村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残妇,熟练掌握种田技术的大都是60岁以上的农民,而每年双季稻的“双抢”季为南方的七月份,正值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这些高龄农民难以胜任高温度、高强度的作业,而“双抢”季时间紧、任务重,劳动力短缺问题凸显,有时高价都雇不到人,去年他们社“双抢”时就因雇不到人而耽误了农时,导致晚稻严重减产。再生稻只需抢收无需抢种,所需劳动力只有双季稻的不到二分之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没那么明显。

  因素三:再生稻面临的风险和不利因素明显少于双季稻。益阳赫山区种粮大户刘进良告诉记者,每年9月中下旬,南方地区特别是地处湘北的环洞庭湖地区均会遭遇强弱不同的寒露风,而这时正值晚稻的扬花、灌浆关键时节,其不利影响难以避免,而再生稻生长期较短,此时也基本完成了扬花、灌浆,寒露风的影响较小甚至没有影响。另外,因目前的插秧机和抛秧机不能操作大龄秧苗,只能选择生育期短的秧苗,这就须牺牲一定的产量为代价,再生稻的第二季不需要再插秧,就避免了一次减产的机会。还有受禁烧秸秆影响,双季稻的晚稻种植时只能将早稻秸秆翻埋在田里,而秸秆自然腐烂需一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晚稻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减产,再生稻则可避免这个问题。

  因素四:再生稻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与双季稻产量的差距逐年缩小。沅江市草尾镇种粮大户程乐根告诉记者,过去,由于在品种选育和机械化操作等方面缺乏研究,再生稻产量较低,农民不敢大面积种植。随着研究和试验不断深入,目前这些问题有了明显改善。再生稻的品种选育有了长足进步。他从2019年开始,每年拿出100亩地试种再生稻,产量连续4年都有明显提高,去年亩产虽仍低于双季稻100斤左右,但与最早的400斤差距明显缩小。另外,再生稻种植的机械化改进成效也较明显。他们采用减轻机身重量、缩短履带宽度等手段,有效缓解了过去农机在收割再生稻头季时,履带将再生稻的禾蔸压死压坏而影响产量的问题,禾蔸压坏的比例从过去的40%降低到了20%,农技团队还发明了“抛秧补苗”技术,探索出在插秧时预留履带行驶空间的种植模式,只需要增加几十元成本,就能实现“零压禾”“零损失”。

  农民期盼国家给予再生稻种植更大支持

  随着再生稻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其优势凸显,也将越来越受农民的青睐,所以农民普遍期盼国家在不影响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根据粮食生产实际和农民意愿,给予再生稻生产研发和政策优惠方面更大的支持。

  一是进一步加大再生稻科研力度。积极开展品种选育攻关、试验示范,支持建设再生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打造机械技术创新平台,在短期内缩短再生稻与双季稻的产量差距,这样既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能降低种粮成本,提高农民种粮收益。

  二是逐步开启“三三三模式”推广试点,即种粮大户农田的三分之一种植双季稻,三分之一种植“一季稻加油菜”,三分之一种植再生稻。这样既能科学分配农时,提升农机使用效率,又可以在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让农民种粮效益最大化。同时,条件成熟后给予再生稻同等双季稻的粮食补贴、农业保险、播种面积统计等政策待遇,提升农民的种粮效益。(来源:金融时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3323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