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经管之道   保障种粮农民收入:新思路和新举措
返回列表
查看: 98|回复: 0
收起左侧

保障种粮农民收入:新思路和新举措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9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95039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3-23 09: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蒋和平 王晓君 王国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粮稳天下安。对于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党中央始终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毫不动摇地扛牢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要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这是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总方针,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科学统筹、系统谋划粮食安全问题的经验总结(杜志雄和肖卫东,202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保障种粮农民收入,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当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广大种粮农民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蒋和平,2022;魏后凯和崔凯,2022)。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方位思考和解决目前种粮农民收入保障面临的各种问题,从机制体制、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保障种粮农民收入的新思路和新举措,真正做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牢牢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一、保障种粮农民收入面临的严峻挑战近年来,国家出台各项政策不断向种粮农民倾斜,对保障粮农收入起到了较好效果。但由于种粮成本提升、粮食收益持续走低、自然灾害频发,加之种粮大户获得农业金融服务难度加大,使我国种粮农民收入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朱晶等,2021)。(一)粮食种植成本不断提升2021年以来,虽然粮食价格有所上涨,但农资、人工、管种收等环节的成本投入也持续上涨,尤其是从2021年第二季度开始,化肥和农药价格开始“狂飙”,“乌克兰危机”之后更为甚之。我国超50%钾肥依赖进口,“乌克兰危机”不但对农资经销商备货造成影响,同样也为2022年春季农民种粮增加了成本负担。截至2022年6月,国内尿素、硫酸钾复合肥、氯化钾、磷酸二铵价格已是2019年6月的1.6倍、1.6倍、2.3倍和1.7倍(王晓君等,2022)。(二)粮食种植收益持续走低2020年,全国三大粮食作物种植亩均收益614元,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但对种粮农户来说,种粮收入远远低于非农产业收入,种粮收益明显低于种植经济作物,如将家庭用工折价和土地租金计算在内,三大粮食作物种植亩均净利润已转为负。现在粮食耕地地力补贴标准一般为80~150元/亩,加上补贴,种粮勉强维持收支平衡。另外,我国粮食品牌建设总体上还很落后,尤其是专用粮食和功能粮食的品牌较少,种粮农民生产粮食的附加值仍然较低,给种粮农民增收带来了极大困难。(三)自然和生物灾害高发频发近年来,暴雨、热带风暴、洪水、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粮食生产造成极大干扰。2021年受罕见秋汛影响,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5个省有1.1亿亩小麦晚播了约半个月时间,对夏粮丰收造成很大压力。2022年南方省份经历了自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平均强度最大的高温少雨天气,长江流域耕地受旱面积达4325万亩,对秋粮丰收构成严重威胁与严峻挑战。极端气候导致重大病虫害呈现频发重发态势,跨境迁飞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不断凸显,对粮食生产构成威胁。(四)种粮大户获得农业金融服务难度加大目前,农村信贷办理手续复杂,贷款额度小,同时缺乏有效的抵押质押物,致使多数种粮大户无法及时从银行获得足够的农业生产贷款,特别是200~500亩的粮食规模经营主体以及社会化服务主体,资金缺口普遍在30万元以上。种粮大户贷款需由两名公职人员或注册资金100万元规模以上的工商企业进行联合担保,还款能力评估之后至少需3~6个月才能完成贷款流程,扣除总额10%左右的担保金与费用以后,实际年利率达15%左右,且贷款只能满足生产需求的30%甚至更低,经营主体50%以上的资金需求主要靠民间借贷。二、保障种粮农民收入的新思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要让种粮农民多挣钱、有效益。要多措并举采取有效对策措施,千方百计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一)树立大食物观,大力发展生态高值粮食产业,增加粮食产业附加值既要确保主粮供给,又要多渠道拓展特色食物来源,转变对粮食产业发展定位,推动粮食产业从“吃饭产业”向“大健康产业”转变,粮食生产从“温饱型”生产向“高产高效型”生产转变,从“高产稳产”定位向“生态高值”定位转变,从追求“粮食产量”向强调“粮食生产品质和效益、绿色生态”转变。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选择适宜的优质高值的粮食品种,如富硒、富锌、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物新品种,打造粮食产品的自身品牌,实现品牌溢价(蒋黎等,2022)。(二)培育粮食生产经营新业态、新模式、新功能,让粮食产业成为利润较高、粮农向往的产业面向当前高端化、多样化市场需求,进一步拓展粮食生产在生活、生态、示范、休闲、体验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新功能,不断推动粮食生产与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对接。总结推广粮食生产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探索“粮食生产+蟹虾养殖”“粮食精加工+创意农业”等新模式,大力推动粮食生产与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农业形态相结合,推动粮食生产与电商、数字产业结合形成有机的“一带三”“一连二”“接二连三”的产业发展新业态。(三)多措并举实现节本增效,让种粮大户省力、省心、省钱,有利可图通过多种途径帮助种粮农户节本增效,包括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集约化、功能化、品牌化齐头并进,良种、良方、良技综合配套。具体如在南方地区,通过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提高土地利用率,摊薄租金成本。如利用好冬闲季节,改“麦-稻”为“菜-稻”“马铃薯-稻”“青贮-稻”“虾-稻”,以及发展再生稻,一田两用、一种两收。另外,也可以推动龙头企业和农户紧密结合,创新“公司+品牌+合作社+基地+农户”优质粮食产业模式,通过优质粮食规模化经营、订单化生产,带动农户建立粮食原料基地,实现种植基地化、粮源优质化,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种粮农民经济效益。(四)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提升粮食科技含量实施集中育秧、机插秧、病虫专业化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让农业生产由从前的劳动密集型向轻简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转变,降低水、肥、药成本,减小劳动强度,提高种植效率和单产。因地制宜,逐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合理调整粮经比例,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例如推行“小水果+粮油”“水稻+油菜”“水稻+冬季蔬菜”等“粮经复合套作”模式,做到应种尽种,提高土地效益。(五)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粮食产业发展新动能首先,推动农村中小金融主体发展,对农村信用贷款方式进行创新,采用多种担保方式,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门槛”,并通过降低贷款的利息、对贷款进行贴息及相应的政策补贴降低贷款成本。其次,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减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困扰。再次,建立健全专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农业专业化培训及指导(如提供粮食市场信息、农资供应、技术咨询和培训、专业育秧、农机作业及维修、烘干储藏、粮食初加工、粮食加工品营销等多种服务),采取自然灾害防范措施等,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能力和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六)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充分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以粮食增产、粮农增收及粮食主产区区域发展为目标,构建种粮农民资金保障和政策保障体系,持续加大对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和各项支持,确保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农业补贴、财政资金、金融政策支持等要明显高于粮食主销区,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重点突出对主产区农业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保护两方面的补偿功能,强化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实效性。三、保障种粮农民收入的新举措针对种粮农民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夯实基础、推动创新、深化改革、补短强优等角度出发,采取针对性措施,既做“加法”“乘法”,又做“减法”“除法”,千方百计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为种粮农民排忧解难,真正为种粮农民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一)做“加法”——补短板强弱项,夯实稳粮增收的基础条件充分挖掘粮食产业内部的增收潜力。一是加大中央财政对农业大县的一般转移支付力度,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方式,为稳定种粮农民生产提供坚实保障。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各种条件降低种粮农民的生产成本,实现粮食生产节本增效。二是促进粮食高产农民增收,各地应重点推进良种、良技、良法、良机“四良”配套,积极选育推广“高产、优质、高抗、高效”的优质品种,提高主导品种覆盖率,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高效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集成推广高产、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技术模式,提高粮食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三是发展生态高值高效粮食产业,重点发展富硒、富锌、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的功能小麦、功能水稻、优质强筋小麦、机收粮饲玉米、优质耐盐水稻、高油高蛋白大豆等高值高效功能粮食产业,带动种粮农民,拓展粮食新产业和新业态,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四是出台粮农增收保障政策,根据自然灾害、国际形势、市场变化等不可抗力影响的大小,确定分类直补种粮农民的亏损额,给予种粮农民必要的经济补偿。(二)做“减法”——控制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降低病虫灾害损失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控制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减少中间环节,控制物价和不法商人趁机渔利,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等坑农事件。树立“防大灾、减大灾,减灾就是增收”的科学理念,系统研究农业灾害的发生规律和机理,从制度建设、技术储备、科技创新等方面全面推进粮食产业防灾、减灾、抗灾和救灾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国家农业综合减灾调度指挥系统,组织编制粮食产业减灾规划,研制面向粮食生产实际,有效减轻干旱、洪涝、低温、风雹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实用技术,完善各类重大粮食生产灾害的应急预案。建立国家级和省级粮食生产灾害防治专家团队,指导农户加强作物的田间管理,把握好用药时间、浓度和方法,加强天气预报,做好病虫害预防工作,降低不同生物灾害带来的损失。(三)做“乘法”——调结构促升级,提升粮食产业链综合效益通过发展粮食产业和调整结构,做“乘法”增加收益。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进“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扩大优质品种种植。如贵州省在2021年实施特种优质粮油订单种植工程,带动种粮农户创造收益93亿元,惠及115万农户。河南省粮油加工企业在2021年建立优质原粮基地718万亩,惠及190万农户。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产业,让种粮农民共享加工转化增值收益。如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在近几年大力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发展“虾稻共生”模式,使水稻产业的综合产值达100亿元。黑龙江省2021年加工转化原粮723亿斤,实现销售收入1036亿元。(四)做“除法”——革故鼎新,革除制约粮农增收的不合理机制改变现行种粮直补办法,由按固有耕地面积补贴改变为按实际生产粮食的数量补贴,具体操作可按照实际交售粮食数量计算直补金额,耕地所有者不种粮食可将耕地转让给耕地使用者,但不能享受种粮补贴。在农产品交易、市场组织等方面健全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支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降低粮食收购门槛,引导企业积极入市,防止出现“卖粮难”的现象。建立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为种粮农民提供清理、干燥、储存、加工、销售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互联网销售平台,帮助农民实现网上售粮,满足农村售粮需要。进一步规范各种涉农收费,加强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强化监督,提高透明度,切实维护种粮农民的根本利益。端牢中国碗的前提是要稳住种粮人的心,核心在于让种粮农民真正通过粮食生产实现增收致富。通过以上“做透加法,做优减法,做活乘法,做好除法”,采取不同应对措施,补短板强弱项,夯实稳粮增收的基础条件,控制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降低病虫灾害损失,调结构促升级,提升粮食产业链综合效益,革除不合理机制弊端,才能最大限度消除种粮农民面临的风险,全面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为建设农业强国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2023年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21ZDA056):耕地-技术-政策融合视角下的“两藏”战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草食畜牧产业空间农区转移机理及其适应性研究”(41871184);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粮食安全与畜牧经济”〕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775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