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了3%,GDP总量达到121万亿元以上,换算成美元超过1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达18%以上,稳居世界第二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5%左右,这一目标既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又在质的有效提升的基础上切实体现了量的合理增长。
确定合理增长目标的必要性
《政府工作报告》确立的5%左右增长目标与“十四五”及2035年中长期增长目标相契合,符合宏观经济其他目标之间均衡的要求,具有历史依据。所以,这个增长目标是一个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的合理增长目标。
这个增长目标符合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目标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经济发展未来的目标作出了系统明确的规划。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际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就已经提出了一些原则、任务、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作说明时指出,“建议稿对‘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编制规划《纲要》时可以在认真测算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不仅有着年度意义,而且起着非常重要的开局起步的示范引领作用。这个目标设定得合不合理,要看它是否和中长期发展目标一致。无论是从稳健跨越中等收入进入高收入阶段的发展目标来说,还是从2035年实现GDP总量翻一番、人均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个战略目标而言,中国经济的合理区间就是要尽快回到5%,甚至5%以上的增长速度上。
这个增长目标与其他宏观经济目标相协调。5%左右的增长目标之所以合理,不仅在于它对未来目标的契合,还在于它与当下其他宏观经济目标的协调。就业目标是宏观经济几大目标体系中很重要的目标。根据奥肯定律,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变动之间反向相关:经济增长率越高,失业率就越低。按照中国这些年的经验,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带动新增200多万个就业岗位。今年需要新增约1200万个就业岗位,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的政策目标水平上。实现失业率的控制目标,就要求经济增长达到5%的水平。所以这个经济增长目标和中国今年宏观经济其他目标,尤其是控制失业率的目标是协调的。
这个增长目标具有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依据。所谓合理增长区间还有一个条件,这个增长目标需要有历史依据。也就是说,5%左右的增长目标有中长期发展目标的要求,同时也是可能达到的。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长9%,新时代10年平均经济增长6.7%,最近5年平均增长5.2%,最近3年平均增长4.7%。在这一历史基础上,提出5%左右的增长目标是有历史根据的。
实现增长目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实现这个增长目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遇到很多变化,包括国际关系、技术革命等给经济格局带来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为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特别强调,“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要重视各种风险和挑战,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我们自己的发展壮大为我们赢得了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机遇。
从历史趋势上看,我们同样也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结束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从经济发展角度指出了很多新变化,将其总结为“经济新常态”,特别告诫我们要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等。这些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和可能的困扰,习近平总书记都作了深刻剖析。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特别提到,“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我们对面临挑战的严峻性要有充分认识,只有应对好挑战才能真正把握住机遇。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机遇和挑战内涵发生的变化,“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所谓“战略性”,就是趋势性,总体方向肯定是有这个机遇,但是过程可能是波折的。所谓“可塑性”就是有弹性,不是很确定的,早晚有一天能够实现现代化,但是什么时间实现、以什么方式实现、实现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特别的麻烦,这些都是不确定的。这里所谓挑战的“复杂性”是指会有更加复杂和尖锐的矛盾,挑战的“全局性”是指风险是系统性的,不是碎片化的。总而言之,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前所未有。党的二十大报告没有再提我们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而是讲我们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真正使中国经济抓住机遇稳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非常大。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实现增长目标需要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于我国未来15年可能的平均增长率,很多学者都用不同的方法做过相关的分析和测算。从目前的测算看,大部分的测算结果,假定结构不变、政策不变、发展方式不变,沿着这个方式往下走,我国未来15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可能会低于实现GDP总量翻一番所要求的4.7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发展方式,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没有动能变革,恐怕中国经济增长的目标很难实现。
新动能的增长。实现5%左右增长目标关键在于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宏观上必须是供求均衡的发展,以高质量供给创造需求,以市场有效需求牵引供给;在微观上必须是高效率的发展,以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主要动能;在结构上必须是协调的发展,城乡间、产业间、区域间提高协调性,克服“二元性”;在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的关系上必须是相互促进高水平的开放同时确保安全的发展,产业链水平不断提高;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上必须是相互统一的发展,推进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稳定经济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基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目的在于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立足点在于培育内需体系,战略方向在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支撑在于创新驱动,战略前提在于高水平的开放。
约束条件的变化。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作出“双碳”承诺,即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间比发达国家平均的70年用时缩短了50%多。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中国2021年碳排放量数据是105亿吨,占全球30%,排世界第一位。减少碳排放,面临的压力很大。首先碳排放和GDP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大概是0.6以上;和经济结构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7以上;和城市化高度相关,世界碳排放70%来自城市,中国是80%来自城市,而且中国的城镇化还在加速;和资源禀赋相关,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减碳是有难度的;和成本有关,碳排放从105亿吨降到90亿吨,每减少一吨碳排放带来GDP的损失是426元,从90亿吨降到80亿吨的损失是4229元/吨,绝对不是渐进的。此外,中国是出口大国,国际社会对于碳税的征收是向生产方征收,而不是向消费方征收,这样就占了我国的碳税指标输入到其他国家消费,而调整这种国际结构非常困难。面对这些挑战,我国只有根本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满足约束条件。
无论是从新动能的增长,还是从约束条件的变化来看,我国都需要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的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稳健增长,进而一步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