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
今年一季度我国实现了4.5%的经济增速,在经济前低后高的预期下,一季度的经济表现为完成全年5%的增速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经济能多快恢复到潜在GDP的水平,一是要看市场信心和居民收入是否继续得到显著的修复,进而推动总需求实现可持续的增长;二是要看经济结构是否实现多维度的优化,适应高质量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要求。
首先,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居民消费出现了实质性的恢复,投资增速维持在2022年的中低速水平,出口压力大但边际上有改善的趋势。
第一,居民的超额储蓄倾向下降,消费增速恢复。2022年实际消费增速为-0.2%,显著低于2.9%的实际收入增速,表明居民的储蓄率显著增加。相比之下,2023年一季度居民消费实际增速为4%,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为3.8%,两者基本匹配,预防性储蓄的倾向明显降低。同时要看到,在长期中经济增速要恢复到5%~5.5%的潜在GDP增速区间,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也需要进入这个增速区间,而收入的增长尤其需要经营主体进一步活跃、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同时,消费增长也需要公共服务支持、金融支持、居住等政策的支持。
第二,投资增速和2022年持平,亟待民间投资恢复。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又比增长5.1%,考虑到用生产资料价格代表的投资品价格持平或者微降,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和GDP增速目标基本匹配。同时,投资的结构亟需优化,基建、制造业、房地产和民间投资增速分别为8.8%、7%、-5.8%和0.6%,说明目前的投资主要是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主导的。在外需不明朗的不利外部环境下,还需要努力修复市场信心、持续鼓励居民消费,才能带动民间投资恢复。
第三,一季度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和进口增长分别为8.4%和0.2%,而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和进口增长则分别是0.5%和-7.1%,表明整体上外需面临压力,在2022年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大。在边际上,3月的出口和进口显著超过市场预期,以美元计价的增速分别大幅反弹到14.8%和-1.4%,体现出中国外贸的韧性和潜力。
其次,我们需要持续关注恢复中的经济结构变化。
第一,2023年一季度增长的行业结构比2022年出现明显改善。一季度服务业的增速超过了工业,改变了2020~2022年期间服务业增长长期偏弱的格局。在外需下滑拖累工业增长的局面下,复苏的服务业一定程度上接过了经济增长的重担。在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下,服务业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首先是通过大力推动生活服务业恢复,改善就业和收入状况;其次是通过保持研发等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增长,更好服务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行业。
第二,公共部门需求和私人部门需求的结构出现了改善,但仍需要进一步优化。一季度,政府主导的投资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基本的支撑,这也是今年“加力提效”的财政政策的具体体现。同时,居民的消费出现了显著的反弹,而民间投资仍然处于低位。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扩大内需必须是增加有效的需求,即投资要有合理回报,消费要有收入支撑,避免不可持续的债务扩张。因此,扩大有效内需,必然要求提振市场信心,发挥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活力和强项,从而实现高效投资,促进就业、收入和消费。
第三,顺势而为调整贸易结构,稳定外贸大盘。从贸易伙伴的结构来看,一季度中国对东盟、非洲、拉美、俄罗斯的出口增长分别达到28%、28.8%、8.5%和59.3%,有效对冲了发达国家经济放缓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保持我国的外贸规模整体稳定。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优势产品的出口高速增长,对冲了部分产品的出口下降。在国际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快速变化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经营主体主动适应变化的能力,在出口对象国和产品方面综合调整结构,在进取中实现外贸的稳定发展。最后,从进口和出口的平衡来看,虽然2020~2022年出口为中国的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未来要在保持合理顺差的基础上扩大进口规模,促进国际和地区经济环境的稳定,实现国际经贸中的互利共赢。
总之,在一季度良好开局的基础上,大力增强市场信心、释放经营主体活力、促进居民收入增长,进而推动总需求的持续修复和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是中国实现可持续中高速增长的关键。(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