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电子产品消费恢复较慢。7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专家认为,通过打通堵点、痛点,凝聚市场合力,将进一步完善电子产品高质量供给体系,稳定和扩大电子产品消费,进一步释放市场消费潜力。
为何电子产品消费恢复较慢
电子产品消费是实物消费的重要品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上获得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家电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仅增长1.0%和4.1%,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增长较慢的品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漆云兰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电子产品具有产品更新迭代快、消费群体广等特点,近年来呈现出智能化、便捷化、集成化趋势,从以往的单一功能性终端向可以连接互通的集成化终端发展。
“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对促进电子产品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把双刃剑,这在创造和满足一部分消费者消费升级需求的同时,对消费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相当一部分中低端消费者而言,难以适应和充分利用高度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新型电子产品各种功能。”漆云兰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副司长常铁威7月21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受收入预期不稳、创新周期减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扰动等因素影响,电子产品消费恢复较慢。他认为,当前,随着家用电器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相互融合、家具家电智能化升级加快,电子产品间互联互通不断创造出新场景新应用,各品类之间的关联性迅速增强,面临的创新周期、隐私保护、回收体系等问题具有较强共性。
由“有”向“优”的消费升级潜力大
“电子产品消费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根据我们的观察,初步有三个方面:智能化产品成为新的增长点;绿色健康的新需求促进电子产品不断升级;网络化和互联互通成为电子产品新的标配。”常铁威表示,综合考虑我国收入水平、网络基础设施等因素,电子产品消费市场潜力还是很大,智能化进程带动消费升级仍是大势所趋,县乡村也蕴含着巨大潜力。对这样一个比较市场化的消费大类,促消费政策有大有可为的空间。
他举例说,经过前期研究,发现电子产品“智能化”程度和用户体验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商各部门后,提出加大科研领域对方言、特定口音的语音识别技术投入,优化“声控+语义识别”功能,扩大语音识别技术覆盖面、便利度,降低农村居民、中老年居民使用门槛,要求积极应用国产人工智能技术增强人机交互的便利性,这样就能既减少“数字鸿沟”,还能加快智能家居、智能家电的普及和向乡村的推广。
漆云兰认为,《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涉及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电子产品下乡、电子产品回收和优化电子产品消费环境等四个方面的12条具体措施,非常细致、深入、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首次提出“扩大语音识别技术覆盖面、便利性、降低农村居民、中老年居民使用门槛”,这对消除电子产品使用障碍,更大范围内激活消费市场十分有益。同时,政策还对打通电子产品回收渠道作出了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具体安排,并强调加强保护个人隐私,对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也十分关键。(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