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以工代赈稳就业促增长
返回列表
查看: 163|回复: 0
收起左侧

以工代赈稳就业促增长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7-31 10: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就业,作为影响社会稳定众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大局,一头牵动亿万家庭。

这其中,农村脱贫人口和低收入者被视为就业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对此,被赋予新使命的以工代赈成为当仁不让的稳就业、促增收的重要固定栓,功不可没。

国家发改委上周发布消息显示,在6月中旬已累计下达2023年度以工代赈中央投资计划78亿元的基础上,大幅新增31亿元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22个中西部省份。截至目前,联合财政部共下达本年度以工代赈中央投资共计109亿元。

数据显示,109亿元将带动地方各类投资27亿元,支持地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达到2710个。其中,6月中旬后新增的321亿元投资支持地方实施559个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将吸纳近10万农村脱贫人口和其他低收入者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发放劳务报酬超过10亿元,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比例达33%,人均增收1万余元。

以“工”之表,行“赈”之里,以达均衡发展之目的。以工代赈,顾名思义,就是国家以实物折款或现金形式投入受赈济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让受赈济地区的困难群众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即“以务工代替赈济”。

既然已经锚定就业和增收二者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以工代赈的背后就绝不仅仅是一笔专项资金和一批专项项目,而是需要多部门协同合力、多行业共同发力、多领域配合用力之“大成”。如此,才能综合发挥出集促进就业、基础建设、救灾赈济、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目的。

只有始终坚守“赈”的初心不改,才是做好以工代赈大文章的核心纲领,更是全力开创以工代赈工作新局面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在此次新增的31亿元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聚焦困难地区重点群体。31亿元投资将全部投向欠发达地区,重点倾斜和优先支持832个脱贫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地区,优先吸纳城乡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农村脱贫人口、因灾需救助人口等多类群体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其次是确保项目迅速开工建设。组织各地按照“省负总责,省、市、县逐级审查把关”的原则,确保投资计划下达后项目即可迅速开工建设,抓紧为项目所在地困难群众提供规模性务工岗位。

最后是确保发挥“赈”之实效。推动以工代赈投资优先支持美丽宜居村庄整治提升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完善,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并依托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新赈济模式,发挥以工代赈“志智双扶、鱼渔双授”的政策功能。

“志智双扶、鱼渔双授”正在成为以工代赈带来一系列积极成效的高度概括总结。毕竟,相较于一般意义上的帮扶举措,以工代赈通过实施重点工程,能够更加精准和有效地对接发展需要和补齐发展短板。

对广大中西部省份而言,通过以工代赈用好“资金+项目”工具,正在为提升中西部省份重要基础设施水平带来难得机遇。在完善地区基础设施,助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同时,促成重点群体稳就业和促增收相结合的“一石多鸟”功用。

需要提醒的是,以工代赈,资金保障是坚实后盾。在国家层面持续增加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基础上,须进一步激活有低利率贷款特征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引领资金进入不适用商业化投资的如交通、水利、港口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作用,如此才能确保新时代新征程实施以工代赈发挥持续功效,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