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方法论、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返回列表
查看: 215|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方法论、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60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60429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8-21 09: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杨楹,男,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实践和业已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之旨意,就是从学理层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予以梳理、阐发和总结,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相照应的理论形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而确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合法性与实践优越性。同时,表征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如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本质上是要深刻地回答“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现代化之问”,从而彰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理论自觉和理论担当。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前提确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对此,不能仅从普遍性与特殊性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维度来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还必须从现代化之类型学和建设与发展之“道”的高度加以剥离,才能从根本上厘清中国式现代化与别的类型的现代化之别,进而真切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之“式”所内蕴的独特实践品格、价值旨趣与理论逻辑。唯有如此,才能确认、确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支撑,从而确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方法论和必须遵循的原则。从时间维度和实践范式来看,“现代化”在中国一百多年,历经了洋务运动以来的“中国的现代化”、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经济建设方略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政治建设方案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以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为总体构架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以及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几个时期。如此,现代化在中国,呈现出“中国的”→“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的”→“中国式”的实践与认识的不断展开、不断深化与不断超越的历史逻辑。以此观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承载着“中国的”“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的”现代化自觉自强的精神主旨,而且更鲜明地在深化自觉自强的基础上,彰显着自信自立的精神气度,由此铸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从类型学和“道”的高度,从现代化发生的历史语境、动力、目标以及遵循的价值原则和实践策略等诸维度或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予以深度透析,将更为清晰地呈现出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迥然不同的“个性”。如此,中国式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论断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时所指出的:“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直言之,正是由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须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语境来看,资产阶级因“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所以它作为新的历史主体所开启的以现代大机器工业生产为动力的现代化运动,可谓一骑绝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全面替代传统的生产方式,从而彻底碾压一切传统的阶级,成为新的占主导地位的阶级。作为具有历史先进性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运动,狂飙突进,为了“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由此“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从而“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样,资产阶级的现代化运动塑造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新的奴役制度,即雇佣劳动制度为运作机制,以资本为纽带、以利益为轴心、以利润为尺度的价值体系,以及渐次形成了“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体系。由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运动生成与构造出城市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偏向,铸成以“商品”生产而衍生的物象景观、以“资本”“交换价值”“利润”为纽带和目的的价值指向,重置人类的时空坐标与价值规训原则,进而通过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维度彰显出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秩序、结构与嬗变的历史逻辑与价值逻辑。在新形成的这个世界体系中,尽管“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正如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将军或银行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人本身则扮演极卑微的角色一样,人类劳动在这里也是这样。”因为在这个体系中,“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做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工人和资本家同样在苦恼时,工人是为他的生存而苦恼,资本家则是为他的死钱财的赢利而苦恼。”如此,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运动的深度展开,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以及“两个积累”,也就是其必然结果。进而言之,资本主义现代化内蕴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对立与对抗,这不仅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化,而且使“一块土地与另一块土地对立,一个资本与另一个资本对立,一个劳动力与另一个劳动力对立。换句话说,因为私有制把每一个人隔离在他自己的粗陋的孤立状态中,又因为每个人同他周围的人有同样的利益,所以土地占有者敌视土地占有者,资本家敌视资本家,工人敌视工人”相比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无论是“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还是中国式现代化,就其所处的历史语境、所面向的世界境况、所具有的条件、所要解决的问题、领导力量和所依靠的力量、所遵循的价值原则、所要达成的目标及其客观上所产生的历史效果,都有着诸多质的差异。就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则分野,诚如习近平总书记的追问:“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物质至上还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还是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由此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实践道路、实践模式和价值逻辑。然而,更进一步就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所处的历史语境、所面向的世界境况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始终绕不开经过了二三百年现代化历程而得以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曾使“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致使中国的现代化流产。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始终以一种对立或反制的力量在场,使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客观环境变得尤为复杂,从而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绝非一帆风顺,而是艰难重重。同时,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而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这不仅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基础,而且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客观基点”。这一客观基点,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立意就在于以自己的实践范式,现实地超越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所指示的“卡夫丁峡谷”,从而现实地诠释了“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的历史真理。如此,开创中国式现代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如此,中国式现代化所选择的道路、所持守的原则、所实施的发展战略、所要破解的一系列难题以及所追求的目标,铸成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实践样态、理论风格和价值取向,构成中国式现代化之“式”的深刻而丰富的内蕴。这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必须自觉的历史与现实境况。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原则与方法论
理论建构,是在反映实践、观照现实基础上的创造,是对具体经验事实的理论升华,从而超越经验的直观性与具体性,揭示与呈现实践的本质与内在规律。要完成这一内在的认识、观念和思想的质变,就必须持守一定的原则,遵循科学的方法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方法乃为内容的灵魂,方法论的确定是建构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如此,只有确定与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方法论,方可深度透析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范畴和命题、原理的价值真谛与实践旨趣,从而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定位。1.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应遵循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新时代“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和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遵循与运用。如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和方法论,总的来说,诚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言的六个“必须坚持”,每一个坚持侧重于从某一维度深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根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必须遵循与贯彻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价值立场,从而“形成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能武装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主体的人民,真正掌握人民,进而促使“思想武器”、理论力量变成“物质武器”、物质力量。第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即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四个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贡献”,以此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内持坚定信仰和自信自立为前提,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手段,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指向,从而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叙事及其方式内具更为丰富的现实性和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第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要求“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在坚持三个“不动摇”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生成,以此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第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要求我们具有明锐而清晰的问题意识,具体落实求真务实精神,由此规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所体现的现实性和问题针对性,由此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承载着理论的根本任务,从而表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内在张力。第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必须贯彻和体现“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要求所建构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必须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整体性品质。第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胸怀天下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要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这一根本特质,由此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和理论,超越其地域、阶级、党派、国家的狭隘性和偏执性,具有世界性和人类性视野与情怀。2.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方法论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从操作意义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需运用以下诸方法。第一,历史语境方法。遵循历史语境方法,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置于全球化、世界史和人类史宏阔的历史语境中,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语境中加以审视,具体体现“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内涵,凸显“现代化之问”的主旨,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问题逻辑、实践方案和价值目标。在此基础上,廓清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所承载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从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自觉。这是确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问题域、理论命题、价值旨趣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必须首先确证的历史坐标。第二,理论谱系法。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置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别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理论的谱系中,从历史语境、指导思想、领导力量、制度保障、实践逻辑、价值立场、追求的目的和历史效应等维度予以比较,在比较的视域中彰显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而建构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所独具的特色与优势,真正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独特个性。第三,要素—结构—功能相统一的系统方法。范畴、命题或原理是构成理论体系的“单元”,理论体系就是按照命题或原理之间的逻辑关系所构成的一个命题群。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必须首先确定表征中国式现代化独有的系列重要范畴,凝练出该理论的诸命题或原理,在此基础上,遵循要素—结构—功能相统一的系统方法,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第四,关键词方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建构,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总体关键词,同时,关涉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斗争、和谐等一系列标识中国式现代化特质的层级不同的范畴。如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必须遵循这些范畴与主题词的内在逻辑关系,充分体现各范畴的所指与能指,从而建构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第五,文本解释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涉及众多实践文本、理论文本、政策文本,为此,需按照各文本之间的内在关系,遵循文本解释学的原则对诸多文本予以深度解读,即遵循说明—理解—解释的推进逻辑,依据客观性与主观性、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的原则,力求对文本予以多维度、多视角的“会诊”,以达视界融合,从而准确把握各文本的内涵、意义及各文本之间的关系,从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深厚文本支撑。第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必须从感性的具体升华至理性的具体方可防止理论建构的外在性、抽象性,这就必须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从而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及其理论的丰富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对此,恰如马克思所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在现实中是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从操作层面来看,亦如马克思所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文明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如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要求从整体性上充分把握范畴的内涵、命题的本质及命题的逻辑,切实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丰富规定性,充分表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确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遵循的原则与方法论以及理论建构的操作方法,是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具有合法性、正确性和科学性的基本前提,也是真切而深刻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从而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基本特征的重要途径。如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原则与方法论,具有理论建构所必须遵循的价值立场、思维原则和思维操作意义。
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主要内容
遵循理论建构的原则与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必须首先确立指称或表征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范畴、命题,进而确定主要内容,最后依据范畴、命题的内在逻辑关系凝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1.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范畴、命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必须确证能真切地反映、表达和标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一系列基本范畴。这些从多维度、多层面表征和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丰富内涵与本质特征的基本范畴,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要件。如果说私有制、交换价值、资本、雇佣劳动、剩余价值、利润、依附、剥削、垄断、殖民地、世界市场等范畴可表征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经济机理,代议制民主、三权分立、宪政等范畴可表征其政治现代化特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文明优越等范畴可表征其文化价值现代化取向,对立、对抗、两极分化、系统性危机、不平等、殖民地等范畴可表征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特征,那么,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至上、共同富裕、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斗争、和谐、团结、全过程人民民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全人类共同价值、开放合作、独立自主、自我革命、创新、协调发展等诸范畴则构成表征、标识中国式现代化一个个具象的抽象载体,真切地传达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构成洞悉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规定、多维内涵与具体特征的视窗。对此,有学者指出:“从经济视角来看,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概念,都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命题范畴。从政治视角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民主、协商民主、爱国统一战线等概念,都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命题范畴。从法治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依法治国等概念,都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命题范畴。从文化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概念,都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命题范畴。从社会视角来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等概念,都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命题范畴。从生态视角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概念,都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命题范畴。从人类视角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都是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融合发展中形成的重要命题范畴。”如此,这些基本范畴以及由这些基本范畴所构成的理论命题和话语体系,不仅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丰富而独特的内容,而且表征着、传导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旨;不仅重塑了对现代化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对现代化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在超越对现代化旧有认知框架的基础上,现代化范式被重置、被扬弃,使具有新范式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获得现实的合理性和历史的合法性,从而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中不断催生与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此,还必须注意,表征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一系列崭新范畴,从多维度、多层面具体标识、凸显着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之“式”;同时,这些范畴本身,不仅具有领域之别,还有其层级之差。由此,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结构中,确定基本范畴、主要范畴和派生性范畴,即厘清诸范畴的内在关系。2.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展现的显著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安排等加以系统性、理论性的归纳、概括和总结,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论、领导力量论、本质内涵论、内生动力论、价值目标论、战略实践论和发展经验论等一系列命题,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由此表明,基于“两个结合”而形成的科学指导思想,即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根本思想遵循。指导思想论指示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观念引领、价值导航和发展战略的科学性、真理性,表征着对中国式现代化所遵循、持守和贯彻的系列原则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自觉,从而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具有真切的现实性、可行性和正当性,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的理论自信。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论。此论旨在凸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因为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和“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如此,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的现实根基。由此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领导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顺利进行并取得卓越成就的根本保证。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论。此论重在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进而由其社会主义性质推进至中国式现代化具备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道路等诸多显著特征与其本质密切相关联的丰富而独特内涵,全方位凸显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或传统苏联现代化之间的根本差异。第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论。此论意在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源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引领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力、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内驱力、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推动力以及国家稳定安全的条件保障力。此“五力”并驱、相互作用,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第五,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论。此论重在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实践目的与实践价值的内在统一性,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第六,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实践论。此论旨在从实践论的角度再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战略实践和实践过程,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根植于中国社会实践,其理论的实践性、科学性、战略性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交相辉映、得以彰显。在战略安排方面,坚持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步骤。在战略布局方面,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战略指引方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一系列战略部署构成战略实践论的主要内容。第七,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论。此论重在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推进中的重要经验遵循,力图为其他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提供借鉴经验。主要经验包括始终坚持先进革命性政党的一贯领导、始终将本国国情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合作相协调、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与国际斗争相统一、始终高举为全人类共同发展的道义大旗等诸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论集中承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世界意义。指导思想论、领导力量论、本质内涵论、内生动力论、价值目标论、战略实践论和发展经验论,从七个维度具体表征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命题。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内在逻辑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七大核心命题,各命题既存在着不同的功能性分工,彼此之间又紧密关联和相互作用,由此构成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融贯性的理论整体。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指导论是该理论体系的前提。基于时代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其他论断才有根本方向的指引和思想遵循。由此,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指导论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取向和根本的价值原则,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原理。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论是该理论体系的基础。领导力量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能否得以推进的根基所在。坚强的领导力量是贯彻指导思想、主导与汇集各种力量从而成为推进现代化实践的根本保证。由此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论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第一原理。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内涵论是该理论体系的主干。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内容与形式的理论化凝练与升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集中凸显中国“式”的根本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成果的核心呈现,由此,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内涵论成为该理论体系的主干。第四,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论和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目标论为该理论体系的关键。内生动力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是否可持续发展,价值目标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形式,其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具有关键作用。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实践论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论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最终归宿。理论源于实践,用于指导实践,实践是理论的最终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形成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战略实践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表征,发展经验论是其对于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当代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现代化。其实践的全面性,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具有高度的内在统合性,以集中回答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而体现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从这一科学思想的全局来领会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而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当代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生命力。对这一伟大的实践活动予以理论总结与提炼,是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模式、展现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增强中国人民自主自信的重要方式,其深刻而丰富的当代价值亟待深度开掘。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及其理论建构,以“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对“现代化之问”做出创造性的回答,破解(突破)了现代化的西方模式(道路)唯一论,不仅表明“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而且以实践的方式和成功的现实有力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而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主体性,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表明“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这样,中国式现代化及其理论构建,具有深度重塑、增强百年来中华民族自信心之伟力,再次坚定“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的信念。第二,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思维、观念的自觉。如此,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能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还可能出现的诸多发展难题提供具体关切,从而为当前正在进行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及其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的持续推进提供智力支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有助于在国际关系实践中有效提升话语权,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以及当代中国的历史性成就正名、发声,依据科学理论建构和显著实践成效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说服力、社会引领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助于中国国家形象及其关注度、美誉度、支持度的提升,为我国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现实助益。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能更加雄辩地证伪“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等诸多论调,夯实“四个自信”的理论根基。第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对文明创新的揭示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效益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所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同西方诸多现代化理论和文明发展路径相比较具有本质差别,对人类文明内涵具有极大丰富和创新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恰恰有助于揭示这样的意义,特别有助于论证和揭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以物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以少数人利益为中心(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机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主客体对立的个体主义倾向,以及真善美缺失、现实与价值对立的片面的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倾向的超越机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共赢式现代化对“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的独霸式现代化的超越机理。第五,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对世界发展具有文明借鉴意义,从文明维度彰显现代化道路的民族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总结实践成效、整合理论元件,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对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逻辑和对外殖民侵略扩张逻辑的坚决摒弃,有助于揭示以全人类共同价值驱动自身发展并凝聚全球共识的初衷及其具有的真实性、建构性、团结性、正义性和未来性等内涵,有助于展现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情怀和中国人民和平友好的文化品格与精神气质。第六,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人类现代化理论谱系,拓展和扩充人类现代化实践版图,超越以西方式现代化为母版的价值观念体系,开掘出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全新思路,尤其是为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宽了路径选择范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如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作为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方案、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可以为世界上其他既希望保持独立自主又希求实现快速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可资借鉴的选择,为世界发展转型贡献更多东方智慧和大国力量。
编辑:思齐
文章见《中州学刊》2023年第8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栏目,因篇幅所限,注释、参考文献省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760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