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至6日,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举行。今年服贸会的“朋友圈”持续扩大,共吸引了8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政府或者总部的名义设展办会,突出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引领作用。服贸会是中国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也彰显了各方开放合作共赢的愿望。
9月2日至6日,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举办。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在今年前7个月同比增长8.1%,进出口总额达36700亿元人民币。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中国将开展服务贸易和投资负面清单谈判,扩大电信、旅游、法律、职业考试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更多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举措也将加速出台。
服务贸易逆差再度扩大
商务部党组副书记、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谈到,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中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化的重要动力。
会上,由商务部牵头编制并发布《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2年中国服务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二。
“中国服务贸易已成为推动外贸增长、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力量。”商务部服贸司司长王东堂分析,未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数字化转型、高水平开放和超大市场规模等关键机遇,也面临国际经贸规则深刻调整等重要挑战,要牢牢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扩大和深化服务贸易合作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认为,当前推进服务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机遇,疫后的防控措施改善有助于服务贸易恢复性的增长,数字技术的革命为服务贸易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新动力,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也取得了新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7个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36669.1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出口15385亿元,下降6.3%;进口21284.1亿元,增长21.6%;服务贸易逆差5899.1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077.3亿元,逆差有所扩大。
“过去两年间服务贸易逆差缩小,主要是出口增长的同时,进口在下降,这既有运输服务出口、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带来的结构性改善,也有疫情的因素影响。”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分析,目前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比重上升,显示中国服务贸易正在向价值链中高端环节进军,但之前因为疫情造成特殊变化也在逐渐回归正常,比如出国旅游、留学活动变得更加频繁。
在黄先海看来,适度的服务贸易逆差并不一定是件坏事,特别是对软件类产品、信息类产品的贸易,适度的逆差反而是有利于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服务贸易逆差的良性循环方式是出口与进口双双增长并且前者大于后者,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中国的服务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占中国GDP的比重达到56%,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0%。”王受文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快出台全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形成中国跨境服务贸易梯度开放的制度体系。
数字贸易展现韧性
加快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数字时代机遇和应对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金钥匙”。会上发布的《数字贸易发展与合作报告2023》(以下简称《数字贸易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数字服务贸易规模为3.8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9%。从行业上看,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增速继续领跑。
“从过去三年的情况看,数字服务贸易在疫情期间还是展现了它的韧性,2020年和2021年都是高速增长,2022年尽管增速有所回落,但也保持了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琦介绍,2022年,全球数字服务贸易规模为3.8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9%。从行业上看,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增速继续领跑。
“许多经济体尚处于发展数字服务和数字服务贸易的早期阶段,这一行业充满活力,如何释放潜力,应置于政策议程的首位。预计未来几年数字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仍将成为全球贸易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朴之水谈到,过去20年,数字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其它的贸易种类,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可以促进创新、提高生产力。
另外,相较于整体服务贸易的逆差扩大,中国数字服务贸易继续保持顺差,《数字贸易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净出口规模达467.5亿美元,同比增长55.8%。而且2022年中国数字贸易占比进一步提升,数字服务进出口总值占服务进出口比重的41.7%,中国数字服务出口占世界的5.1%,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
张琦表示,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好、潜力足,拥有最大规模的网民数量、相对丰富的数据资源、数量众多的市场主体、形式多样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在疫情期间较好地实现了转型升级。
商务部部长助理陈春江表示,商务部将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出台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举措,加强数字贸易标准化建设。同时,着力加强规则对接,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稳步推进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进程,进一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支持开展数字贸易领域的先行先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服务业成为扩大开放新重点
随着服务业的逐步扩大开放,相关领域也越来越受到外商投资的青睐,服务业吸收外资已占中国吸收外资总量的70%以上。《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发展报告2023》显示,过去五年,中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2018-2021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年均增长14.4%。2022年前11个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8426.1亿元,超过2020年全年,比2018年增长39%。
今年8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就已提到,要“发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目前,服贸试点地区已扩大到28个,涉及全国11个省市,为服务贸易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探索了新路径、新经验。”隆国强表示,未来,中国将探索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聚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创新发展平台。
在同期举行的“投资中国年”服务业扩大开放推介大会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指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在新起点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业是重要的着力点。目前,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已在科技、金融、文化等领域推出了1100多项先行先试政策措施。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今年服贸会上,11个试点示范省市代表现场洽谈项目共计35个,涉及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健康医疗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8大业态,预计投资金额超过700亿元。
智利企业代表智利物流协会(ALOG)创始人兼主席Salustio Prieto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的广泛合作带来了中国服务业的开放,尤其是对服务业的投资。过去有所限制的中国市场如今更加开放,一些法规与举措的实施也不断吸引着海外投资者和公司瞄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便利、减少他们在中国发展业务的限制的行动。”Salustio Prieto说。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中压及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徐韶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作为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服贸会已成为全球服务贸易领域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展示和交流的重要舞台。当前数实融合已成为各大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正在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的投资重点,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