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
央行于9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同日,央行开展5910亿元MLF操作,即续作加量1910亿元,加量幅度较此前4个月上升。相关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降准叠加MLF加量续作,释放支持银行继续加大信贷投放、巩固经济回升向上的政策信号。
释放流动性推动信贷投放
此次降准之前,央行今年以来已降准一次、降息两次,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明显。央行数据显示,1至8月企业贷款利率已降至有统计以来历史低位。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称,本次降准释放流动性约6000亿元,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降至约7.4%。降准通过释放长期流动性来传递维稳资金面、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信号,同时强化宽货币的政策预期,助力宏观经济稳定恢复。
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姜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两度降准和两次降息是央行立足当前宏观经济大局,采取的关键性、及时性政策举措,旨在提振经济增长动力和稳定金融市场。降准推动信贷投放和投资活动,为经济增长注入“金融活水”,对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降准能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和资本要求,还能起到改善产业结构的目标预期,使商业银行在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中的作用更加主动、更加有为,提升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在姜松看来,银行继续加大信贷投放,一是要增加对制造型企业的贷款额度,提供更多融资机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二是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三是提供更多的贷款和融资支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说,降准释放了逆周期调节加码的清晰信号,叠加9月MLF加量续作,显示政策面明确支持宽信用进程继续提速,有望带动9月新增信贷、社融延续大幅回升势头。
再度降准降息可能性存在
展望下阶段的货币政策,苏剑认为,由于近期降准、降息等总量工具出台频繁,市场消化需要时间,短期内继续推出降息等货币政策的迫切性下降。从中长期来看,一方面当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距历史最低水平6%仍有下调空间,另一个方面8月底MLF余额处于历史高位。因而,第四季度通过降准补充中长期流动性仍存在一定的必要性。
姜松表示,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可能进一步降准和降息,或进行结构性货币政策调整,如定向降准、定向降息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时滞效应’,货币政策的调整需要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因此,央行的货币政策存在较大的灵活性,会结合金融市场、汇率波动以及物价变动等因素相机抉择,以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确保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他说。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主任叶小杰向中国经济时报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较为曲折,国内也面临着需求不振等压力,通过降准和降息等货币政策进一步为宏观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具备一定的空间。
“未来是否继续降息,主要取决于年底前宏观经济及楼市走向。”王青说,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国内物价会持续处于偏低水平,为进一步下调政策利率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监管层主要运用稳汇率政策工具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汇市风险可控。由此,汇率因素不会对国内货币政策灵活调整构成实质性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美联储本周将举行议息会议,全球关注美联储会不会再度加息。叶小杰表示,短期来看,汇率因素及美联储议息均对国内货币政策影响不大。整体而言,我国货币政策呈现“以我为主”、自主性和有效性明显上升的特征,最重要的是练好“内功”。(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