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情研判   中晩籼稻推迟上市,供需主导价格走势!
返回列表
查看: 105|回复: 0
收起左侧

中晩籼稻推迟上市,供需主导价格走势!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60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60787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10-7 12: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寄托了广大种粮农民兄弟一年辛勤耕耘的希望!往年的这个时候,中晚稻正在大量上市,到处都是一片收获粮食的繁忙景象,但今年到目前为止,由于种植时间和天气等多方面原因,给即将迎来丰收的中晚籼稻蒙上了一层阴影。(本文系作者对#新稻米高开走强向高位攀升的同时风险也在积集# 一文的部分内容进行细化补充)

  一、部分一季晚稻种植时间延后

  农业发展到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每年因气候变化和突发的自然灾害,全球农业种植业都难免遭受巨大损失,这是全球农业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

  以我国2022年为例,南方地区由于持续高温导致出现严重干旱,造成当季水稻的单产和稻米品质均大幅下降,主要表现在:出糙率和出米率较低、大米呈暗黑色、加工过程中破碎率极高、大米垩白率较高、米粒垩白度增多等。因此,这批稻谷上巿后,大部分只能销往禽料市场,一部分稍好的进入收储企业补库,晾晒毛粮销售价格基本1元-1.1元/斤之间,种植户损失较大,有一部分种植户晾晒自存至次年销售,幸好2023年二季度粮价大幅上涨,加工企业和收储企业从中挑选品质稍好一些的稻谷折价收购补充库存,随着品、级兼优的稻谷价格不断上涨,这批稻谷最终也分批流入巿场,销售价格基本在1.30元-1.35元,相比品、级兼优的稻谷,平均折价300-400元/吨。

  像2022年因高温天气导致减产造成损失,大部分种植户总结是因为种植时间偏早,我记得去年大家因为这个问题还进行过长时间的讨论,特别是去年10月底至11月份上市的稻谷品质相当好,有部分种植户以此为例,均认为种植时间适当延后对水稻生长成熟会更有利;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今年有一部分种植户一季晚稻种植时间有所延后。

  按照往年惯例,一季晚稻的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这个时间段,这样9月底开始上市;今年一季晚稻有一小部分还是按照以往的时间种植,大部分种植时间都延后至6月20号左右播种,这样一来收获时间基本在10月下旬,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根据传统季节种植。

  往年早熟中稻收获在9月下旬进入尾声之际,紧接着就迎来一季晚稻上市,两季水稻上市时间首尾相连,稻谷市场供应相对集中,市场收购主体短期收购压力较大,稻谷市场阶段性供需过剩,收购主体掌握主动权和定价权;今年由于部分一季晚稻种植时间延后,上市的时间也分成了两批,即9月底和10月下旬上市,这样就相应延长了水稻收获和上市时间,往年那种大量集中上市扎堆销售的现象会有所缓解,稻米加工企业有充分的时间合理安排收购和生产计划。

  二、天不作美 丰产难言丰收

  自9月中下旬以来,华中大部地区气温整体下降,根据各地天气预报预计,未来40天的气温持续走低,其中,长沙、南昌、武汉的平均气温均在26度以下,合肥、信阳、苏北的平均气温在22度以下。

  今年6月20号左右播种的一季晚稻距收获上市还需20多天时间,目前还处于乳熟期和蜡熟期,包括后面的完熟期,都是水稻容重和稻米品质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但气温要适宜,更需要阳光雨露充足的生长环境,这批水稻的收获时间基本都要到10月下旬;按照目前的气温和气候条件,对水稻生长不是很有利。

  因此,10月下旬上市的第二批中晚籼稻的产情不容乐观,包括二季晚稻和再生稻的第二季也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三批粮不但品质相对较好,还在水稻生产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果后期天气没有明显好转,这三批水稻的单产和品质都会受到一定影响。

  自9月中旬以来,河南信阳地区和安徽部分主产区遭遇持续秋雨连绵,导致部分已经成熟的水稻不能及时收割晾晒或烘干,出现倒伏现象,在温度和湿度条件都适宜的环境中,这些地区有少数水稻开始长芽;稻谷一旦长芽,品质和容重都会下降,加工大米的出品率也大幅降低,而且米色发暗、芽头部位发黄、口感较差、营养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很难进入口粮市场销售。发芽率超标的稻谷,收储企业也不能入库,芽稻自然也就卖不出理想的价格,如果发芽率太高,一般只能低价销往饲料加工和工业生产企业,种植户将面临重大损失。

  图:部分地区稻谷出芽或萌动  左图(河南信阳)、右图(安徽定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目前河南信阳地区已连续一周都是阴雨天,种植户只能干着急,如果后期长芽区域扩大,芽稻数量增多,可能会造成正常成熟收获的稻谷供应紧张,导致价格更加坚挺,而芽稻根据发芽率的比例,销售价格会逐级下降,形成两极分化,部分种植户可能又遭遇丰产难丰收的境地。

  三、价格形成基本由市场主导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9月中旬末,华南地区圆粒早籼稻成交价格均达到3400元/吨的年度高位,跟新粮上市初期,价格累计涨幅已达14%;

  非圆粒型三级早籼稻以均价3182元/吨成交,成交价格持续上涨;三级中晚籼稻成交均价达3225元/吨,较4月成交价累计上涨6%;

  9月28日重庆市秀山县储备粮有限公司竞价采购2023年中晚籼稻4700吨,成交均价3122元/吨;

  9月28日重庆市渝北区储备粮有限公司竞价采购2023年中晚籼稻2000吨,成交均价3090元/吨。

  根据目前市场早籼稻和中晚籼稻采购主流成交价格来看,购销双方均较认同目前新稻市场价格走势,包括各主产区稻米加工企业也都积极采购建仓;今年早籼稻价格中后期持续走强,再生稻到中稻以及目前上市的中晚籼稻,价格形成主要是稻米加工企业和市场主导。

  首先是粉米需求持续强劲,粉米加工企业为保证供应,持续加价收购圆粒早稻,多次跟随加价后,部分收储企业选择观望,期望稳住市场持续上行走势,但始料未及的是粉米需求依旧旺盛,早籼稻价格保持稳定上涨趋势,到9月18号、21号佛山和清远两个单位圆早采购成交价均达到3400元/吨的历史高位。

  其次是今年上市的再生稻和中稻品质和等级较往年同期相比都有较大提升,在稻米加工企业普遍库存空虚的情况下,补充库存的意愿强烈,收购积极性高涨,拉动稻谷价格高开高走;

  其三是销区新米补库需求旺盛,新粮上市区域稻米加工企业均满负荷生产,大米仍供不应求,且收购的稻谷仅够维持日常生产,库存并未得到补充,导致稻米加工企业对稻谷的需求热情不减,稻谷收购价格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到目前为止,稻谷收购价格的形成完全由市场主导。往年绝对主导市场的产区储备企业几乎成了看客,除轮换架空期临近的企业积极招标采购或根据目前市场价启动收购以外,产区大部分储备企业均持观望态度,说明对目前市场的收购价格极不认同,表现出异常一致的自信和耐心,静待市场收购价格回落;特别是有个别企业还发布了跟目前市场稻谷收购价格相差十分悬殊的收购公告,给人以未卜先知的感觉。

  看空市场的主体还有各产区内的贸易流通环节,也就是到基层稻谷收购点或小型稻谷烘干中心采购运到本区内加工企业或储备库销售赚取差价的流通贸易商,因为今年基层收购价格整体上升,产区稻谷储备企业大部分持观望态度,要不暂时没有出价,要不给出的是完全不符合当前市场可顺价流通的价格,区内流通环节贸易商根本无法操作,因此产区流通贸易商怨声载道,纷纷抱怨基层收购主体收购起步价太高,并一致高调唱衰市场。

  其实这个想法有失偏颇,因为基层收购主体根本没有能力去刻意抬高或压低稻谷价格,他们也一样是根据销售价格确定收购价格,中间留出一定空间作为自己的利润,如果收购价格跟不上市场正常水平,种植户也不会卖,现在基层收购点、烘干中心星罗密布,正所谓“一家有女百家求”,种植户售粮时自然是价比三家;相反,如果基层收购点或烘干中心收购的稻谷销售没有利润或者亏本,自然也会下调收购价格,因此基层稻谷收购价格其实也是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

  另外,随着行业整合不断深入,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今后区域内流通环节基本会形成粮食收购点及烘干中心和稻米加工及粮食收储企业点对点直销模式,区域内流通环节的贸易商可操作空间非常有限,有条件的要勇敢走出去,做跨区流通才能继续生存,关于原粮和成品的流通环节整合以后的经营模式后面有专题讨论。

  四、尊重市场 谨慎决策避免误判

  综合各方面因素看,今年新稻产情和购销市场复杂多变扑朔迷离,建议中晚籼稻的主要收购主体密切关注并分阶段及时下沉到水稻生产和购销市场一线,对相关水稻产区和购销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重大经营决策之前的必修课。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关于各行各业的市场信息高速传播真假难辨,这其中难免有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各种渠道传播虚假信息混淆视听,因此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靠道听途说就随意下结论是对自己和企业都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调查不细致不彻底不随时关注产情变化,旅游式的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的调研,在决策上难免出现误判从而导致重大失误;对于有些收储企业来说,今年早籼稻收购深刻的教训还在眼前,特别是刚性需求主体,不宜偏听偏信盲目乐观,应谨慎决策,避免对形势判断失误造成全局被动。

  编后语:从粮食收购到稻米加工,再到大米巿场销售,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等这些经营主体都是依赖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创造效益并发展壮大,是最直接的受益群体,没有农民种植粮食,产业链上所有经营主体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维护好种粮者收益是一切的前提,否则终将遭到反噬!

  粮食稳则天下安!(来源:稻拾月)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2 | 帖子:2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