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夏粮收购落下帷幕,收购量同比提升且进度均衡、市场购销积极价格大幅提升、不同品质小麦去向分明、托市收购再度搁浅,是今年收购期间较为显著的特点。小麦行情高位整理,部分地区略有涨跌;面粉价格缓步上调,麸皮行情维持弱势。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格。进入10月份,新 玉米( 2579, 29.00, 1.14%)价格走低或致小麦饲用消费转弱,后期市场供给形势或将成为小麦行情驱动的关键。 夏粮收购形势不弱于上年。至9月底,夏粮集中收购的大幕徐徐落下,由于各方情绪旺盛,市场购销形势并不弱于上年。回顾来看,今年夏粮收购特点突出: 一是收购量同比提升,收购进度均衡推进。据统计,至9月中旬,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超过5700万吨,收购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综合各类渠道信息,河南累计收购小麦1435.5万吨,同比增加156万吨;山东累计收购小麦1015万吨,同比增加113万吨;安徽累计收购小麦898万吨,同比增加73.3万吨;河北累计收购小麦569.7万吨,同比增加92.4万吨;湖北累计收购小麦170.8万吨,同比增加25.9万吨。
分月来看,因为大规模收购启动较上年略有推迟,6月份收购量同比有所减少,随着各级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在七八月份的收购量均高于去年同期,9月中旬前的收购量也基本处于近年平均收购量的中值水平。虽然各月收购量在逐月递减,但降幅相对均衡,并未出现前些年收购量在各月间大幅起落的情况,说明市场购销进展有序,购销心态基本稳定。 二是不同品质小麦的渠道流向“泾渭分明”。受麦收期间河南遭遇“烂场雨”影响,相关地区小麦的不完善粒、芽麦率均大幅提升,标准品质小麦和芽麦价格差距扩大,吸引不同的产业客户“各取所需”。从市场反馈的情况看,标准品质小麦多数被制粉企业和国有各级储备库收购,不完善粒及芽麦率在20%~40%的小麦多数被饲料加工及畜禽养殖类企业争相收购。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今年国家通过多种方式严控毒素超标小麦或品质极度低下的小麦进入口粮或饲用市场,此类小麦多被一些工业制粉企业或粮食深加工企业收购,并加工成制胶用粉或其他类型工业品原料。 三是市场预期基本一致,价格提升明显。由于今年夏收小麦产量减少,加之商品小麦品质差异较大,市场预期虽然在新粮上市前“较为悲观”,但随着市场购销形势发展,逐步转为“高度乐观”。在企业采购积极、基层挺价坚定的情况下,集中收购期间标准品质小麦价格涨幅历史罕见。根据统计,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夏收期间,从6月初至9月下旬,小麦的市场均价涨幅分别为5.7%、-2.5%和11.4%。如果向上回溯,能够超过今年涨幅纪录的只有1994年,当时夏收初期小麦上市均价为1085元/吨,至9月下旬涨至1220元,涨幅达12.4%。而“芽麦”价格涨幅更是令人瞠目结舌,6月初30%芽率的芽麦市场收购价格在1900元/吨左右,至9月中旬同品质芽麦的收购价格已经达到2760元/吨,上涨约860元,涨幅达45%。 四是托市收购再度搁浅,市场化收购成为主流。6月初,主产区标准品质小麦开秤价多在2720元/吨左右,后价格稳步提升,而2023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为2340元/吨。整个收购期间,市场价格远超托市价格水平,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根本没有启动的机会。这是连续第三年暂停托市收购,也是自2006年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第四次政策未启动。在整个收购期间除了各级储备轮入收购外,全部为市场化收购,粮价形成也更趋合理。
小麦行情高位整理。9月份后,主产区小麦行情并未像8月份一样继续强势上攻,而是进入高位整理阶段,主流价格基本运行在3020~3080元/吨区间。分析来看,麦价高位波动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各地开学季突增的需求高峰已过,各类型制粉企业生产经营逐步恢复平稳,对小麦消耗进入常态;二是华北地区新玉米陆续上市,数量虽未大幅提升,但品质基本良好,市场对新季玉米预期趋弱,抑制了饲料养殖企业继续扩大对小麦采购的动力;三是前期华北、东北密集的暴雨、洪涝等灾害风险基本消散,物流运输和仓储管理都回归正常轨道,贸易商发运、企业采购不再受阻,抑制了麦价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四是在前期麦价不断走高时,有粮的观望不卖、需粮的着急采购,导致市场供需关系持续偏紧,而当供需条件出现缓和时,买卖主体心态也逐渐放松,按需供销成为主流。 由于价格相对较低的高芽率小麦数量减少,饲料养殖企业采购此类小麦难度提升,9月中下旬,20%左右芽率的小麦采购价格已经提高至2840~2900元/吨。 面粉价格继续上调,副产品价格有所好转。原粮价格居高不下,成品粮消费也随着季节性转换及中秋国庆备货带动缓步提升。据市场信息,9月下旬,主产区制粉企业30粉出厂价格多在3560~3620元/吨,相比上月末提高20~80元不等;60粉价格也上涨至3360~3440/吨,月环比提升约80元。 从副产品价格走势来看,麸皮价格基本稳定在每吨1820~1940元区间,相较上月同期变化不大;次粉价格有所上涨,至9月下旬主流次粉出厂价格在2520~2560元/吨,月环比上涨40~60元。 根据对不同类型的样本企业调查,如果仅计算口粮用粉生产,9月份,主产区平均开机率在42%,较8月份提高约2个百分点。根据对9月下旬产成品的出厂价格测算,虽然各类面粉价格继续提升,副产品售价也止跌回升,制粉企业吨加工效益较8月份有明显改观,但由于麸皮价格还处于较低水平,原粮成本也居高不下,理论加工收益依旧处于亏损状态。 供给将成为小麦行情驱动的关键。通常在夏粮集中收购结束之后,小麦行情的主导因素转向消费环节,但今年的情况和往年略有不同。在10月份,市场的供给形势或将成为小麦行情驱动的关键。 首先,小麦消费减弱或是大概率事件。从食用环节看,中秋、国庆的备货多集中在9月份,“双节”过后终端消费将再次进入平缓阶段。虽然各地气温下降利于下游面粉贸易商下单采购,但口粮市场缺乏增量消费是制约小麦总体消费提升的关键原因。从饲用环节看,小麦和玉米之间的价差是小麦饲用是否顺畅的前提,而目前新玉米初上市时价格就萎靡不振,这对于小麦的饲用消费来说不是一个“好兆头”。特别是一系列的“利空”因素也会干扰10月份的饲用原料市场,如:持续高比例成交的定向超期稻谷会在10月份继续供应饲用市场,近期持续增加的进口玉米拍卖以及不断提升的玉米进口也会干扰市场预期,从9月份高点下跌约500元/吨的 豆粕( 3996, 17.00, 0.43%)不断挤压小麦替代玉米的价差空间,大量进口的澳麦和其他饲用原料(如大麦、高粱等)不断侵占国产玉米的饲用份额。 其次,小麦市场或存在阶段性供给偏紧的情况。基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9月中旬的收购数据推算,预计至9月底小麦累计收购量或在5900万~6000万吨。这个收购量是2020年以来最高的,同时也意味着,在今年夏收小麦数量和质量同比下滑的情况下,市场供给会出现阶段性偏紧。同时,市场供需“此消彼长”的情况或会让偏紧的局面加剧。从华北地区的种粮农户和基层的角度,如果新玉米上市后市场预期偏低,会出现“继续留存小麦而抛售玉米”的情况;从贸易商和制粉企业角度,如果市场供应偏紧,那么贸易商会选择继续留存小麦,延迟出库时间,制粉企业则会选择继续购进小麦,而暂时不动用库存。 第三,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有关安排对市场的影响减弱。9月26日,国家发布202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202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调整至2360元/吨(三等),上调20元,同时继续对最低收购价小麦限定收购总量。由于目前小麦现货价格远高于托市价格,此政策发布后对未来的小麦行情预计影响不大。根据当前托市小麦库存以及小麦市场价格运行情况,以及10月份正值小麦秋冬种时期,在10月份投放托市小麦的概率较低。 基于上述,用粮企业在10月份或更多关注如何才能采购到“平价”小麦,而终端能消费多少,倒变得不那么重要。考虑到四季度国内的宏观形势还将呈复苏态势,预计至10月底主产区小麦价格或在9月底基础上有20~40元/吨的涨幅。(原文刊登于2023年9月28日粮油市场报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