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人才振兴   任春荣:乡村学校如何推进家校社共育
返回列表
查看: 184|回复: 0
收起左侧

任春荣:乡村学校如何推进家校社共育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10-9 12: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任春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家校社合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学校在这个问题上面临更多困难,如家长群体总体文化程度不高、隔代养育情况多、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活动少等。面对上述困难,乡村学校在推进家校社共育方面该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认识和弥补客观差距
学校主导社区共塑乡村教育环境

认清和理解社区实际情况是有效开展家校社合作的前提,乡村学校要认识到学生家庭条件和教育支持能力相对城市较差的现实,努力想办法去弥补差距。例如,优先着眼儿童福祉,结合当地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生活习惯,在日常卫生知识、营养常识、安全生活事项、入学适应辅导等内容方面多与家长加强沟通,为学生家庭提供指导和帮助。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还要考虑受众文化水平的差异及面临的困难和需求的差异,家庭教育活动或讲座的内容和语言要浅显易懂,可适当印发简单形象的图册类资料。教育和培训内容也要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要光讲理论,还要教给家长具体可行的方法。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尤其是祖辈身份的监护人应付出更多耐心,并寻找更适合与他们交流沟通的方法和策略。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下,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发动起家庭和社会力量,让所有成年人尤其是孩子的父母和监护人充分意识到自己对下一代的影响和教育责任。一是要教育儿童热爱家乡、了解家乡和树立为家乡服务的意识;二是扩展校园内外教育场域,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方性知识、家乡历史文化等,同时也在成年人中培养建设儿童友好乡村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学校教师、社区兼职教师或者志愿者应学习一些成人教育技能和沟通表达技巧,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时可结合当地的生产和生活传统、当地民俗文化等,这样有利于以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培训和指导;四是学校与社区一起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数字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为指导,设计相关的校本课程、乡土课程,或者独立开发社区教育课程、社区体验课程等。

利用学校资源服务社区
重视乡村特殊群体的需求

乡村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在乡村学校生源萎缩而办学条件不断提高的今天,乡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以及学校与社区外部资源的链接渠道,让学校发挥社区文化中心和学习中心的作用,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家校社共育的开展。



乡村社会的家校社共育应重点关注几类特殊群体的需求。第一,对老年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教他们一些与自身利益或与教育相关的知识,内容可包括如何就医养老、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如何隔代养育等。第二,乡村留守儿童较多,他们面临的首要困境是父母陪伴缺失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等。学校和社区一方面要加强对父母的引导,让他们明白早期情感剥夺对孩子的伤害,因此要尽可能常回家、常联系孩子,要教给家长一些可操作的交流方法和心理支持方法。第三,一些残疾儿童、学习困难学生、多动症或读写障碍学生等群体在乡村地区也容易被忽视,学校有必要对教师进行全纳教育技能培训,地方专业机构还应加强巡视、筛查,给教师提供相应培训和指导。学校和专业机构应加强全纳教育思想的宣传,提升乡村社区人文和硬件环境建设的社会融合水平,尊重、接纳和帮助特殊儿童融入社会。
促进家校社有效沟通
建立深度信任与合作关系

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应加强对各个群体的社会情感技能培训。国内外研究均显示,导致家校协作不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双方沟通交流能力不足。有效的沟通对于教育活动和合作活动的所有参与者能够达成一致意见、建立互信、承诺共同努力至关重要。不论是家校沟通还是亲子沟通,都需要提升彼此的沟通交流技能和水平。深化家校社合作,学校要有协商意识,与参与者共同讨论协商合作方案,并说明事情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需要家长配合或完成的具体任务。



家校沟通不畅、缺乏互信也是一些家长委员会或者其他类型监督机构较少参与学校管理的原因之一。在深化家校社合作、促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方面,可以加强学校信息公开和社区监督,吸纳社区力量参与学校发展规划或者质量内控工作等。在具体管理工作方面,可以根据学校实际需要,探索多种形式的家校社合作。以学生的营养改善计划为例,学校可以与农户合作建设劳动基地和食材基地,可以由家长轮流陪餐以监督学校饭菜质量,或者可以请有餐饮业经验的家长提供供餐和管理指导等。家长或者社区工作人员还可以参与学校的图书管理、安全巡防、课后服务等工作。在学生培养方面,乡村家长的职业技能同样可以成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对象和职业体验内容。从服务社区角度看,学校应主动参与乡村工作和社会生活,如与社区合作开展文明家庭、卫生家庭评比,举办乡村节日庆祝活动,参与社区发展规划工作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服务。家校社的深度合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公益意识。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协调资源改进管理
加强全社会协同育人能力储备

在全社会形成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起到协调作用。学校做好社会资源调研、家庭和儿童的需求调研,了解当地社区和企业可用于教育项目的资源和时间,以及社会和生产活动可以连接到课程和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学校可设计社会资源地图和课程初步规划,由政府协调相关单位,多方共同完善协作方案。

校长和教师是深化家校社合作的关键人群,应建立学校校长和教师进入企业和社区接受“影子培训”(也称为“体验培训”“跟岗培训”)的制度,有助于提升其合作规划和实施能力,提升教师开发校外资源和设计实践课程的能力,还有助于校长学习借鉴管理经验,从而帮助提升学校管理质量与效率。



政府还可以做的一项工作是积极培育公益组织或者民间机构,调动和发挥他们在家校社合作方面的力量。有的地区采取多种社会参与模式解决留守儿童的校外活动问题,比如由政府帮助协调活动资源和场地,由家长联盟、公益组织、社会工作协会、回乡大学生等不同机构和群体承担师资供给、课程和活动的组织等,有效化解了以往以学校为单一主体开展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

虽然乡村学校在硬件和软件资源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但只要学校、家庭、社会包括政府齐心协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同时坚守育人初心,遵循教育规律,一样能汇聚强大力量,取得好的协同共育效果。(来源:中国教育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02

有图有真相